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志超

作品数:18 被引量:122H指数:6
供职机构: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教学
  • 5篇教育
  • 4篇教师
  • 3篇课程
  • 3篇教学观
  • 3篇教学观念
  • 2篇以学生为中心
  • 2篇课改
  • 2篇课改时代
  • 2篇教材观
  • 2篇教科书
  • 2篇教师教学
  • 2篇教师教学观
  • 2篇教师教学观念
  • 1篇学生学习需求
  • 1篇学习方式变革
  • 1篇学习资源
  • 1篇语文
  • 1篇语文教科书
  • 1篇哲学

机构

  • 17篇浙江师范大学
  • 2篇山东师范大学
  • 2篇人民教育出版...
  • 1篇嘉应学院

作者

  • 17篇李志超
  • 2篇余宏亮
  • 1篇刘义民
  • 1篇吴惠青
  • 1篇于翠翠

传媒

  • 3篇课程.教材....
  • 2篇教育发展研究
  • 2篇教育理论与实...
  • 2篇中国教育学刊
  • 2篇集美大学学报...
  • 1篇比较教育研究
  • 1篇天津市教科院...
  • 1篇阜阳师范学院...
  • 1篇基础教育参考
  • 1篇第二届全球教...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4篇2016
  • 4篇2015
  • 4篇2014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后课改时代”下教师教学观念的自觉
“后课改时代”下教师教学观念的落脚点,着力于从“自在”到“自为”的课程意识觉醒、从“教师即研究者”到“教师即解放性行动研究者”的“身份”转变、从“迷茫”到“从容”的专业行为历程.教师教学惯习的价值背离、“外围压制”的霸权...
李志超
关键词:教师角色教学观念
文献传递
教育政策比较研究的价值及其限度被引量:5
2015年
教育政策比较研究作为比较教育的分支领域,从单一国别的历时态纵向比较,发展为国别间就某一范畴具体内容的横向比较,进而上升到政策形成过程中的制度性探讨。教育政策比较研究这一议题在实践应用中,具有"硬币的两面性":一方面,思维逻辑的重建、文本脉络的厘清、范式取向的调整这三个维度,彰显了政策比较研究的内在价值;而另一方面,"全球—地方化"、价值冲突、非理性修辞、文化偏见等因素,又是政策比较研究中无以超脱的局限。要实现教育政策在并置中比较,需要借助整体化立场、政策知识、"以证据为本"的研究,予以规范。
李志超
语文教科书建构的路径抉择及其改进被引量:1
2014年
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语文教科书的建构有"以选文为中心"和"以知识与能力为中心"两条路径。通过对两种教科书进行研究分析,发现选文型教科书是适合民族思维和认知方式的教科书。以此为基点,通过丰富完善教科书结构要素与内容、加强教科书内容的阐释性说明、提供类知识技能获得的典型案例、创设合适的活动愿景等方式来对语文教科书进行调整,是教材建设的关键。
李志超刘义民
关键词:语文教科书思维方式
德性实践:教学生活的价值之维
2014年
德性实践作为教学生活的价值之维,不仅仅赋予教学生活文化再生力,更在推动教学生活"内在利益"转向的同时,促进了教学生活的"制度化"规范。然而,在将德性实践作为教学生活价值之维的行动路向时,遇到了诸如过度追求自我利益造成教师发展取向"锁定化"、工具理性支配下的教师发展能力"空心化"、外在压力影响下教师发展"去主体化"等困境。真正的教学是人之成人的教学,德性实践作为教学生活价值之维的内在品质,需要宏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观的课程政策本土化条件、微观的"教学研"一体化制度保障三个层面整合而成的可能生活。
李志超
关键词:教学生活教师发展
我国更高水平普及教育的发展理路与战略思考——《教育规划纲要》十年回眸与展望之二被引量:1
2021年
"实现更高水平普及教育"是《教育规划纲要》五大战略目标的第一个目标。十年来,我国教育普及水平通过教育一体化的全过程建设、办学条件统筹规划的全面完善和课程教学整体质量的全方位提升,取得历史性再提高。这主要得益于坚持惠民教育宗旨,落实科学人才发展观;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提升学校基础能力建设;优化财政投入结构,落实精准资助机制。进一步推动"各级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需坚持教育公益性,不断提升人力资本质量;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增加优质教育服务供给;完善教育财政增长长效机制,提高教育使用效益。
李志超
关键词:教育规划纲要普及教育教育强国
网络在线教学的价值及其限度被引量:16
2016年
网络在线教学引发了学校教育数字式学习体验的教育变革,体现了实现学生学习需求的个性化、注重知识的生成性和关注学习资源的非结构化等特点。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却存在着师生教学情感渗透的缺少、文本思考深度的匮乏和信息认知负荷的依赖等局限。在校师生需要理性地审慎对待网络在线教学这一新介质,进而形成学校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监控制度,培育数字信息素养。
李志超
关键词:学生学习需求教育教学观念
基于混合教学的知识习得与路径建构研究被引量:10
2016年
混合教学作为数字时代的新兴教学方式,通过虚拟与现实的有机融合,优化教学目标,改善教学方法,增加教学效果。混合教学中的知识因技术的融入,表现出可兼容的知识存在、弱架构的知识组织和去中心的知识呈现等。混合教学在场域联动中,形成了"转译-转码-扩散"的知识习得过程,即它经历了知识从书本传向学生的编码转译、知识从"个体化"向"公共性"的转码、学生对知识深描后的有效扩散这三个阶段。混合教学中知识习得的路径建构,需要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激发、适合于翻转的教学内容和虚拟实践社区的构建。
李志超余宏亮
关键词:混合教学数字技术知识习得
乡村建设的精神危机与乡村学校的文化救赎被引量:28
2016年
乡村学校践行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使命,既要基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需要和召唤,又要落到当前农村社会的具体现实之中。当下,乡村建设之所以出现集体的迷茫、挣扎与无助等精神危机,在于乡村学校与乡村文化的价值性背离。因此,要实现乡村社会的再造,需要乡村学校的文化救赎,从课程设置上承袭乡村社会的传统文化,学校建设过程中发挥文化传播中心的功能,教师队伍能够真正承担起重构乡村公共生活空间的重任,以此实现新农村文化建设。
李志超吴惠青
关键词:乡村建设
微课程作为学习方式变革的新路向被引量:11
2016年
微课程作为一种新的课程组织形式,在遵从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个人体验独特性和稳定性基础上,推动着学习方式新变革。微课程下学习认知方式的改变,表现在从"秩序化"走向"碎片化"的文本呈现、由"客观"趋于"具身"的学习体验、由"静"迈向"动"的认知过程。微课程下学习环境的建构,则包括数字化时空的形成、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进化和数字化学习文化的创造。微课程下学习形式的开展,需要搭建智能化的学习平台、倡导"深度介入"的学习参与和营造快乐积极的学习氛围。
李志超余宏亮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普通高考生与“三位一体”生专业成长的差异性——以浙江师范大学2013级小学教育专业为例被引量:1
2019年
“三位一体”招生制度是完善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建立起分层、分类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人才的选拔跟人才的培养与发展紧密联系,通过对浙江师范大学2013级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进行为期四年的跟踪调查,以专业知识学习、专业能力发展和专业理念养成等维度为观察点,发现“三位一体”生的专业成长显著好于普通高考生。因此,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角色认知、合理的课程学习和有效的反思性实践。
李志超王佳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