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昀英 作品数:75 被引量:393 H指数:13 供职机构: 解放军理工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航空宇航科学技术 军事 更多>>
NetCDF格式数据无损压缩 被引量:5 2010年 针对相邻时次要素数据的相关性,提出了对相邻时次要素数据进行减运算,使数据高位尽可能地出现00值或FF值,进而应用WinRAR工具,实现无损压缩的新方案。实验结果证实,这种压缩方案可以有效地提高压缩比,实现气象要素数据无损压缩、减少数据存储量的目的。 顾洪 李昀英关键词:数据压缩 数据运算 压缩比 有限区域非线性正规波初值化方法实验与比较 被引量:1 1996年 本文以一个有限区域六层斜压原始方程模式为基础,实现了非线性正规波初值化方案,并做了24小时积分预报实验,将非线性正规波初值化方案和平衡初值及实测风初值方案积分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非线性正规波初值化方案对初始场修改较小,初值化后风压场配置合理;积分初期能迅速抑制重力波高频振荡,使模式计算稳定;24小时形势预报较实测风初值预报结果好得多,高层形势预报比平衡初值结果有改进;降水落区远比另外两种方案好。 李昀英 吕美仲关键词:重力波 初值化 非线性 华北产生雷暴大风的动力热力综合指标分析及应用 被引量:40 2013年 应用MICAPS重要天气报告数据,筛选出2005—2010年夏季华北地区26次典型雷暴大风过程。选取K指数、对流有效位能、大气可降水量、大风指数、中低层垂直速度、垂直螺旋度、垂直能量螺旋度等7个动力或热力指标,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计算和统计了槽前型和西北气流型雷暴大风发生时的指标阈值。基于统计结果,进一步设计了指标叠套技术,将其应用于2011年6月华北地区两次不同类型雷暴大风的潜势预报中。结果表明,雷暴大风实际发生区域与指标叠套区域一致性较好,验证了该方法对华北雷暴大风预报的有效性。 严仕尧 李昀英 齐琳琳 安洁 刘君关键词:潜势预报 青藏高原下游云类特征统计分析 为了解青藏高原下游地区云的气候特征,在国家气候中心整编的1980-1999每日4次单站地面观测资料集中选取成都、恩施、武汉、南京4站资料,应用统计学方法计算了总云中低云量的气候特征,通过二分法计算等熵凝结高度并比较了等熵... 王学忠 李昀英 胡邦辉 戴彩悌 吕梅关键词:强对流云 统计分析 青藏高原 2008.06.12广西特大暴雨过程发展演变机制分析 隋兴斌 李昀英不同分辨率BCC_AGCM模式对东亚区域垂直云量的模拟 被引量:4 2016年 基于ISCCP(International Satellite Cloud Climatology Project)和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资料分析了BCC_AGCM2.1(Beijing Climate Center_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2.1)和BCC_AGCM2.2模拟的云在东亚的垂直分布特点,并探讨了误差来源。两个模式大体上模拟出了总云量的分布形势,较好地模拟出了垂直方向上云量大值带随地形的变化特点,但模拟的总云量偏少。AGCM2.2模拟的云量整体上小于AGCM2.1,除复杂地形外AGCM2.2没有体现出高分辨率的优势。模式对中国东部环流场的模拟效果差导致模拟的云量偏少,尤其是AGCM2.2。模拟的对流层高层相对湿度明显偏大导致高层云量偏大。模式在近海面模拟的相对湿度偏小,四川盆地及周围地区冷季模拟的水汽含量偏少,因而模拟的云量偏少。模式云量对相对湿度的响应能力较好,模拟出了云量对垂直速度和稳定度的响应,但地区差异不明显。模式的云参数化方案中云与相对湿度的关系系数需要调整,应更利于云的生成。 孙国荣 李昀英 寇雄伟 方乐锌 高翠翠陆面参数化方案对两例不同类型暴雨可预报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2010年 以2003年7月3~4日淮河流域平流型暴雨和2003年8月2~3日江西蒸发型暴雨个例为例,采用模式试验方法,研究了陆面参数化方案对两种不同类型暴雨的模式可预报性的影响。关闭陆气通量的试验表明,陆气通量对淮河流域暴雨的贡献很小,模式预报结果之间的差异较小,平流型暴雨具有较高的模式可预报性;而陆气通量对热对流暴雨的贡献很大,其误差对暴雨的分布和强度影响也较大,蒸发型暴雨的模式可预报性相对较低。不同陆面过程参数化方案的比较试验表明,陆气通量误差引起的能量误差仅在特定区域发展。当陆气通量误差超过一定的临界值,能量误差将在降水区和风速大值区(急流区)迅速发展,能量误差和不稳定能量同源且同时增长。从陆气通量影响天气过程的角度来讲,模式预报启动时间选择在夜间,能量误差发展相对缓慢,可以延长预报时效。 李昀英 叶成志 钟中关键词:暴雨 可预报性 两次严重影响湖南的登陆台风水汽场特征数值模拟 被引量:17 2009年 针对造成湖南省特大暴雨过程的"碧利斯"和"圣帕"两次台风,利用气象、水文加密观测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结合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AREM的模拟结果,对它们独特的水汽场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两次台风的共同特点是有两条主要水汽输送通道,即与西南季风相联系的偏南风水汽通道和与台风低压环流相联系的偏北风水汽通道;凝结降水的水汽主要来源于低层风场辐合和水汽平流,并通过局地垂直运动再将其输送到中高层;在湘东南强降水区上空始终存在强的水汽水平辐合和水汽垂直输送,比较而言,"圣帕"台风暴雨区上空水汽通量更强,但水汽通量辐合强度却小于"碧利斯"台风,水汽辐合层也不及后者深厚,但前者由于自身旋转性强,低压环流中心南部的切变较长时间维持,并自东向西转动,使得强降水持续时间更长,过程雨量更大,影响范围也更大。"碧利斯"水汽主要源地较"圣帕"更加偏南,水汽辐合更强,与南海季风的相互作用更显著,降水时段集中,局部地区短时间内的降雨强度甚至超过了"圣帕"。 叶成志 李昀英 黎祖贤关键词:水汽输送 一次特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低压特征及发展因子分析 被引量:24 2011年 以2008年6月12日广西特大暴雨为例,使用2008年华南野外暴雨试验获取的地面降水资料和LAPS 0.045°×0.045°再分析资料,采用带通滤波方法提取暴雨过程中的中尺度系统,对中尺度低压进行分类:第一类中尺度低压先于降水产生,第二类则后于降水产生。各选取1例,分别分析两类中尺度低压发展演变及其垂直结构,根据大、中尺度相互作用诊断方程,诊断两类中尺度低压发展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第一类中尺度低压在降水过程中由冷性变为暖性,其发展能量主要来源于大尺度环境;第二类中尺度低压自始至终都是暖性的,其发展过程中中尺度扰动能量本身起重要作用。 曹芳 李昀英关键词:中尺度低压 雨团 基于CloudSat资料的东亚区域不同地形上不同云类的垂直分布特征 基于2007年1月010年12月CloudSat 2B-GEOPROF、2B-CLDCLASS产品资料,对东亚地区(0°0°N,70°60°E)各类云的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水平、垂直方向的统计和分析,并根据地形差异沿30°... 方乐锌 李昀英 高翠翠 寇雄伟关键词:CLOUDSAT 地形 垂直分布特征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