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熙
- 作品数:13 被引量:4H指数:1
- 供职机构: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 “群众题材的当代书写”理论研讨会综述
- 2014年
- 2014年1月14日,由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群众题材的当代书写”理论研讨会在成都召开。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作协、省社科院、川大、川师大、西南民大、西南交大等单位近六十位专家学者、作家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围绕“群众题材的当代书写”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具体内容如下:
- 李熙
- 关键词:题材群众文艺评论家专家学者
- 隋唐时期佛教造像记中的文体、身份与信仰被引量:1
- 2021年
- 隋唐时期佛教造像记的文体不仅有助于形成而且也会限制新的造像记类型、人物身份和信仰内容的书写。造像记中的人物身份更多地受宗教实践、宗教认同等因素的影响,造像者所认同的佛教身份、在造像活动中的各类角色、(拟)血缘关系等都是体现造像者身份的重要方面。造像记中造像对象、发愿对象的排序并非单纯复制社会等级结构,而是受造像起因、亲疏远近、直接相关性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出现的各种身份不只是佛教中国化的证据,而且也受佛教传统的影响。考虑到造像记的程式化文体特征,其发愿内容无法完全反映民众信仰状态,因此不必将世俗化的发愿内容一味视为佛教中国化的产物,而是应当考虑世俗与佛教的某种同一性,意识到本土思想文化语言能作为文体因素起作用而非笼统地视之为佛教思想变化的结果。
- 李熙
- 关键词:造像记文体身份信仰
- 宋辽金僧人塔铭的文体新变:修辞、历史和救赎
- 2021年
- 宋代塔铭和辽金塔铭因各自渊源、宗教语境和文体意识而有所不同。初唐塔铭以骈体为主,开元之后散句和整饬句式增多,古文运动中出现的散体塔铭未取代骈体延续、骈散杂糅的局面;整体上唐五代塔铭常以庄重典雅的修辞语言进行宗教纪念,儒家思想等亦有文体修辞功能或评价功能。宋初情况依旧,偶有直书和骈体的合流;古文运动以降,散体塔铭更有历史性,序言较朴直平易,铭文文体意识更强,富于论辩策略、认同修辞意味的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材料取舍、详略安排、叙述语言和人物评价。辽金塔铭逐渐采用散体但少受儒家思想影响,又因唐代佛教和塔葬等宗教行为影响而将密语真言、启请或写有此类内容的幢记等文体与塔铭融合,别具指向未来的救赎文体特征。
- 李熙
- 论宋代禅僧传中普通僧侣的形象塑造
- 2014年
- 宋代禅僧传的传主为丛林高僧,但也涉及到对普通僧侣的形象塑造。通过考察可发现,看似不起眼的普通僧侣呈现出多方面的形象,其作用不应漠视,但也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同时,惠洪等禅宗史家借助传说或虚构来记录僧侣们的言语、行动等方面内容,其中一些记载夸大了普通僧侣与传主之间的差别,或着意展现前者在信息传播、构建传主身份等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满足其追求言事兼备的撰述体例、塑造高僧形象等方面的需要。
- 李熙
- 宋代入蜀文人的文学书写:汉文明意识、地方色彩和地理修辞
- 2020年
- 在宋代实行文官政治的条件下,入蜀文人既注重华夷之辨的汉文明意识,同时也注重地方经验。巴蜀是被描述的地方,也是引起其文人士大夫式感兴、议论、说理等具有普遍化特征的写作对象。某些巴蜀地区还是具有比较意识的入蜀文人经验过的景观甚至理想化的境界,他们一方面发现或再发现了巴蜀各地,一方面也使其成为汉文明意识、汉文学意识观照、塑造、升华的对象,是普遍观念与特殊经验的联结。相关描写还与地方独特性紧密相关,更具地方色彩。从长时段跨度来看,描写成都的文学创作典型地体现出变化:北宋时期兼顾官方价值取向和民俗的宴集游乐、逍遥闲雅的园亭题咏,地方人文意识、时代变迁意识突出,而南宋时期的汉文明意识则通过空间意识、正统意识、危机意识等体现出来,军事化的自然突显,慷慨、颓放、悲苦等情感浓烈。
- 李熙
- 儒学思潮与《宋高僧传》的编修
- 2019年
- 《宋高僧传》的编纂者赞宁卷入了五代不绝如缕的儒学复兴思潮而坚持回归原始儒学,其思想在宋初崇儒政治条件下有了进一步明确的发展。但赞宁的根本目的是重新定位和护持备受争议的佛教,为此他试图解答儒学内部的问题。他驳斥韩愈、孙郃等非议圣人的观点,在推崇孔子、颜回的同时相对忽视韩愈等推崇的孟子;另外他还注重道德和利益的互洽,认为善带来佛教意义上的利,又赞许高僧以廉介、恬淡态度对待为孟子等儒者贬低、却为寺院佛教弘法所必需的财富。进而言之,《宋高僧传》中的儒学因素可被视为关乎史料来源、佛教传统、思想正统、政治环境、寺院教育、个人学识等的解读方式,适合于从历史事实、叙事惯例、宗教认同、政治策略、思想融合、心理互动等多方面去认识。
- 李熙何胜莉
- 关键词:《宋高僧传》
- 名号、谶记、仪相、袈裟:马祖道一与8-13世纪的禅史书写
- 2016年
- 作为禅宗史上有重要地位的禅师,道一从殁后到13世纪经历了重大变化。《宝林传》、《祖堂集》等所载般若多罗谶记与史实相结合,使得道一与西天和东土祖师的关联成为预先注定,宋代僧传和灯录强化了其嫡传地位,禅宗语录注解则将其"马祖"等名号与"天马"、"房星"、"海涯神驹"等相比附而进一步神圣化,同时宋代禅学的另一趋向凡俗化也体现在他身上。道一的奇特仪相则受到佛陀形象和相面术等文化因素的混合影响,是修辞性的,直到《景德传灯录》才逐渐稳定。道一传衣则是慧能之后袈裟不传,但袈裟传付的故事和观念依然具有强大影响力甚至压力的结果,体现了洪州宗分支众多、相互之间竞争性和兼容性增强的趋势,晚见于《宋高僧传》。尽管其变化不是规律性和匀速性的,但上述表象在将道一塑造为禅门祖师/先祖甚至佛陀一样角色的过程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也适应了后来者的各种需要。
- 李熙
- 关键词:马祖道一名号袈裟
- 伍松乔笔下的大雅堂:真实、传奇与文化
- 2017年
- 黄庭坚等'三人行'为我们提供了文化建设、城市建设的宝贵资源,川南人对黄庭坚有念念不忘的情义,而丹棱城乡新貌大雅家园则告慰了先贤。世人熟知'大雅之堂',却未必知道它出自黄庭坚的《大雅堂记》;纵然知道《大雅堂记》,也未必熟悉这座大雅堂的原址所在地——四川丹棱;纵然知道大雅堂建在丹棱,也未必尽知其中蕴含的精神与故事。坦率地说,笔者对此就缺乏认知。拜读完伍松乔老师新著《千古一梦大雅堂》(文汇出版社)后,忽然觉得,
- 李熙
- 关键词:黄庭坚
- “华严宗”的语义变迁及其与“宗派”的关系被引量:1
- 2015年
- 华严宗是中国本土宗派之一,今天已是习以为常的佛教史知识,其实这一知识的形成并不遥远。在古代,"华严宗"是一个佛教术语,与《华严经》义理、纲要、宗旨、判教、祖统等问题有着更紧密的关联。"宗派"一词直到宋代才进入佛教著述,其大规模使用与禅门撰述有关,到惠洪笔下更追认了一个"祖"——"宗"——"宗派"的世系,具有禅林礼制的意味。将"华严宗"、"贤首宗"等称为"宗派",这在唐宋史料中并不存在,也不同于唐宋人尤其是宋僧赋予"宗派"一词的涵义、用法和指称对象。尽管后来"宗派"用于更广的范围,直到晚清杨文会那里"华严宗"才从佛教术语变为佛教宗派,"宗派"也消除了"世俗知见"而转为"本源"——"流派"之意,受到本土和日本诸宗说的影响;梁启超的"宗派"说偏重"华严宗"等作为本土独创派别之意,将外来的诸宗说投影到历史上,但背后却是民族主义热情。
- 李熙
- 关键词:华严宗语义变迁宗派世系
- 论唐宣宗复兴佛教进程中的信仰因素被引量:1
- 2016年
- 关于唐宣宗复兴佛教的原因,政治、经济等因素多被提及,至于是否存在宗教信仰因素则存在争议。从各方面材料来看,宣宗周围的一些官员会昌年间就有护法举动;宣宗登基得到崇佛宦官的拥护;宣宗崇佛从其诏令和反佛官员的上书中都明确道出;宣宗采取的政治措施多有利于佛教复兴,朝野上下也多有迎合上意兴佛者;另外宣宗实录、杂史、小说、方志、碑记、佛书、敦煌文献等都记载宣宗登基前后与佛教存在关联。可以断定,宣宗复兴佛教背后的确不乏宗教信仰的因素,并与政治、人事等因素相纠缠。至于《新唐书》等官方史书不载相关情况,存在各种可供分析的原因,不必简单地以之为据,更不必将该书的史料取舍等同于史实有无。
- 李熙
- 关键词:唐宣宗宗教信仰
- 全文增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