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美

作品数:14 被引量:158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生物育种创新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8篇玉米
  • 4篇花生
  • 4篇间作
  • 3篇生长发育
  • 3篇水稻
  • 3篇水稻恢复系
  • 3篇土壤
  • 3篇培肥
  • 3篇抗性
  • 3篇抗性改良
  • 3篇恢复系
  • 3篇标记辅助选择
  • 2篇稻瘟
  • 2篇稻瘟病
  • 2篇性状
  • 2篇叶枯病
  • 2篇玉米花
  • 2篇玉米花生间作
  • 2篇玉米生长
  • 2篇玉米生长发育

机构

  • 14篇沈阳农业大学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台州市农业科...
  • 1篇台州市农业科...

作者

  • 14篇李美
  • 7篇陈凯
  • 6篇曹敏建
  • 5篇王晓光
  • 4篇徐正进
  • 3篇孟丽君
  • 3篇闫洪奎
  • 3篇黎志康
  • 3篇徐建龙
  • 3篇张强
  • 3篇孙智明
  • 3篇李朦朦
  • 2篇于海秋
  • 2篇蒋春姬
  • 1篇李春红
  • 1篇赵新华
  • 1篇李植
  • 1篇王德权
  • 1篇徐海
  • 1篇谢留杰

传媒

  • 3篇玉米科学
  • 2篇江苏农业科学
  • 2篇作物学报
  • 2篇核农学报
  • 1篇植物生理学通...
  • 1篇杂粮作物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年份

  • 4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4篇2009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间作与清种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比较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以清种玉米为对照,设计玉米/大豆4∶2间作,在间作区内实行3年轮作处理,对玉米的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生长前期间作玉米株高和叶面积高于清种,后期间作相对较低,差异不显著。间作条件下,玉米根系总长、表面积、体积均高于清种,差异极显著。产量构成因素中,间作玉米穗长和行粒数均高于清种,差异显著;穂粗、穗行数和百粒重差异不显著。单纯比较玉米产量,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间作的单位面积子粒总产量明显高于对照。
李植秦向阳李美王建辉王晓光曹敏建
关键词:玉米间作农艺性状
玉米幼苗叶片光合速率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对PEG-6000处理的响应被引量:3
2011年
以干旱敏感玉米自交系(S)为试材,设置0、5、10、15 mmol/L 4个PEG-6000浓度处理,从3叶期开始胁迫,15 d后测定叶片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和荧光参数等,分析PEG-6000处理后这些参数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PEG-6000处理下,玉米叶片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显著降低,胞间CO2浓度增加;Fv/F0、Fv/Fm、PI明显下降,Area逐渐增加,Pn与Fv、Fv/F0、Fv/Fm、PI呈极显著正相关。
王一曹敏建李春红李美王德权
关键词:玉米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
不同比例玉米花生间作对花生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被引量:33
2013年
设置玉米和花生10:10间作(T1)、8:16间作(T2)和花生单作(CK1)、玉米单作(CK2)4个处理,在减轻花生田土壤风蚀程度的同时,研究不同间作比例对花生生长发育及作物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下花生主茎高、第一对侧枝长和第二对侧枝长均表现为T1>T2>CK1,单株叶面积为CK1>T2>T1,叶绿素a+b总量为CK1>T2>T1。花生的经济系数、单株总果数、出仁率和百仁重均表现为CK1>T2>T1,蛋白质含量为CK1>T2>T1,脂肪含量T1>T2>CK1;玉米的经济产量、生物产量、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均表现为T2>T1>CK2;LER表现为T2>T1,差异显著。由试验结果可知,T2间作处理的花生生长发育及作物产量品质均优于T1处理。
李美孙智明李朦朦于海秋蒋春姬赵新华赵淑丽王晓光曹敏建
关键词:玉米花生间作
秸秆还田和施用农肥对土壤和玉米的综合效应分析
李美
关键词:秸秆还田农肥培肥地力玉米
三个中籼稻骨干恢复系对白叶枯病和褐飞虱抗性改良效果的评价被引量:5
2013年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田间鉴定选择相结合的方法,将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和抗褐飞虱基因Bph18(t)导入明恢86、蜀恢527和浙恢7954等3个骨干中籼恢复系,获得带有Xa23抗性基因纯合的改良恢复系明恢86-Xa23、蜀恢527-Xa23、浙恢7954-Xa23和携有抗褐飞虱Bph18(t)基因的蜀恢527-Bph18(t)、浙恢7954-Bph18(t),并从蜀恢527/IRBB23F1和浙恢7954/IR65482F1复交后代中选育出的带有Xa23和Bph18(t)的双基因聚合系浙蜀-Xa23-Bph18(t)。明恢86-Xa23、蜀恢527-Xa23、浙恢7954-Xa23和浙蜀-Xa23-Bph18(t)对中国和菲律宾的17个白叶枯病菌均表现高抗,蜀恢527-Bph18(t)、浙恢7954-Bph18(t)和浙蜀-Xa23-Bph18(t)对褐飞虱的抗性也达到中抗以上水平。抗性改良恢复系及其与不育系Ⅱ-32A、沪旱11A的测交种在不接种白叶枯病菌条件下的产量和结实率与原来的恢复系及相应杂交种相仿,但在接种条件下带有Xa23基因的恢复系及测交种的结实率和产量明显优于原来的恢复系及相应杂交种。研究表明,抗性基因Xa23在不同恢复系背景下的抗性表达完全,对恢复系白叶枯病改良的效果明显,而抗性基因Bph18(t)对褐飞虱的改良效果与遗传背景有关。对分子标记回交和复交改良恢复系的抗病虫性进行了讨论。
陈凯张强潘晓飚李美孟丽君徐正进徐建龙黎志康
关键词:水稻恢复系褐飞虱抗性改良标记辅助选择
3个中籼稻骨干恢复系对稻瘟病和褐飞虱抗性改良效果的评价被引量:9
2013年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抗性基因选择和针对轮回亲本表型严格筛选相结合的方法,将三黄占2号的抗稻瘟病主基因Pi-GD-1(t)、Pi-GD-2(t)、Pi-GD-3(t)和主效QTL GLP8-6(t)(分别简称G1、G2、G3和G8)及IR65482-7-216-1-2-B(简称为IR65482)的抗褐飞虱基因Bph18(t)导入到明恢86、蜀恢527和浙恢7954等3个骨干中籼恢复系,获得带有不同抗瘟基因组合的改良恢复系明恢86-G2、明恢86-G1-G2、蜀恢527-G1-G2、蜀恢527-G2、浙恢7954-G1-G2、浙恢7954-G1-G2-G8和携有抗褐飞虱Bph18(t)基因的蜀恢527-Bph18(t);从3个恢复系与不同抗源杂交F1的复交后代中选育出带有抗稻瘟病和兼抗稻瘟病、稻飞虱的双基因或多基因聚合系浙蜀-G2-G8、明浙-G2-G8、明浙-G1-G2-G8、浙恢7954-G1-G8(t)-Bph18(t)和明浙-G1-G2-Bph18(t)。这12个抗性改良恢复系对20个稻瘟病菌均表现出良好的抗性,蜀恢527-Bph18(t)、浙恢7954-G1-G8(t)-Bph18(t)和明浙-G1-G2-Bph18(t)对褐飞虱的抗性也达到中抗以上水平。多数抗性改良恢复系及其与不育系II-32A的测交种在正常条件下的产量和结实率与原来的恢复系及相应杂交种相仿或优于原来的恢复系及相应杂交种,具有生产应用价值。研究表明,抗稻瘟病基因在不同恢复系背景下的抗性表达完全,对恢复系稻瘟病改良的效果明显,而抗性基因Bph18(t)对褐飞虱的改良效果与遗传背景有关。对分子标记回交和复交改良恢复系的抗病虫性进行了讨论。
陈凯张强潘晓飚李美孟丽君徐正进徐建龙黎志康
关键词:水稻恢复系稻瘟病褐飞虱抗性改良标记辅助选择
不同培肥措施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6
2011年
采用半量秸秆还田、全量秸秆还田、农家肥30 m3/hm2、农家肥60 m3/hm2、半量秸秆还田+农家肥30m3/hm2和当地常规施肥方式(对照)处理,研究不同培肥措施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株高、植株基部周长、单株叶面积和棒三叶叶面积均以农家肥60 m3/hm2处理最高;出苗率以农家肥30 m3/hm2处理最高,全量秸秆还田处理最低;经济产量增加幅度依次为半量秸秆还田+农家肥30 m3/hm2>农家肥60 m3/hm2>农家肥30 m3/hm2>半量秸秆还田>全量秸秆还田。
李美闫洪奎陈凯王建辉曹敏建
关键词:玉米培肥措施
玉米花生间作群体互补竞争及防风蚀效应研究
试验设计不同比例T1(10:10)、T2(8:16)和T3(2:10)玉米花生间作,以玉米单作和花生单作为对照,研究了不同间作比例对玉米花生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光合生理特性和产量品质的影响以及防风蚀效应。主要研究结果如...
李美
关键词:玉米花生间作群体生理
文献传递
间作对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差异被引量:4
2012年
设计玉米/花生间作及花生单作2个处理,比较间作各行花生的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差异。间作花生的主茎高、第1对侧枝长和第2对侧枝长均为IP-1>IP-2>IP-3>IP-4>IP-5>CK。干物质积累表现为前期间作增长迅速,后期则是单作更快。间作花生经济产量低于单作,IP-1、IP-2、IP-3明显低于CK,差异显著。单株果数各行均低于单作,但是秕果率增加。
李美曹敏建王晓光孙智明李朦朦王一陈凯
关键词:间作花生
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水稻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多基因聚合恢复系被引量:31
2013年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田间鉴定选择相结合的方法,将三黄占2号的抗稻瘟病主基因Pi-GD-1(t)、Pi-GD-2(t)和主效QTL GLP8-6(t)(分别简称G1、G2和G8)及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导入到明恢86、蜀恢527和浙恢7954等3个骨干中籼恢复系,通过复交进行基因聚合,获得5个带有抗稻瘟病兼抗白叶枯病的双基因或多基因聚合系明恢86-G1-G2-Xa23、蜀恢527-G2-Xa23、明浙-G2-G8-Xa23-1、明浙-G2-G8-Xa23-2和明浙-G1-G2-G8-Xa23。以上5个抗病基因聚合改良系对稻瘟病的抗谱与抗源品种相仿或更宽,改良系和与不育系II-32A配制的测交种对白叶枯病菌的抗谱与供体亲本IRBB23一致,测交种在不接种白叶枯病菌条件下的产量和结实率与原来的恢复系及相应杂交种相仿,但在接种条件下带有Xa23基因的恢复系及测交种的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明显优于原来的恢复系及相应杂交种。研究表明,抗稻瘟病基因和抗白叶枯基因Xa23在不同恢复系背景下的抗性表达完全,对恢复系稻瘟病以及白叶枯病改良的效果明显。
潘晓飚陈凯张强黄善军谢留杰李美孟丽君徐正进徐建龙黎志康
关键词:水稻恢复系稻瘟病白叶枯病抗性改良标记辅助选择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