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艳

作品数:14 被引量:15H指数:3
供职机构:西安外国语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语言文字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说文
  • 6篇说文解字
  • 6篇解字
  • 5篇《说文解字》
  • 3篇疏解
  • 3篇考辨
  • 2篇汉语
  • 1篇得名
  • 1篇英译
  • 1篇英译策略
  • 1篇用语
  • 1篇语词
  • 1篇语法化
  • 1篇再说
  • 1篇生词
  • 1篇前胡
  • 1篇籽粒
  • 1篇籽粒苋
  • 1篇综合征
  • 1篇苋菜

机构

  • 14篇西安外国语大...

作者

  • 14篇李艳
  • 1篇陈剑芬

传媒

  • 2篇宁夏大学学报...
  • 2篇唐都学刊
  • 2篇陕西广播电视...
  • 2篇郑州航空工业...
  • 1篇延安大学学报...
  • 1篇辞书研究
  • 1篇农业考古
  • 1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西安文理学院...
  • 1篇台州学院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芸”考辨
2012年
《说文解字》是研究古代农作物词最早的弥足珍贵的资料库,可以结合其他文献古注和考古实物对其所收词语进行考辨。历代古注、字书以及当今学者对"芸"有不同的说解:"芸"被释为"香草"、"芳菜"、"芸蒿"、"芸香"、"芸薹",等等。作者根据《说文》的解释,结合古注、植物命名理据及农学、中药学等的佐证可知,《说文解字》中的"芸"不指芸香、芸薹,而当指伞形科植物"前胡"。
李艳
关键词:说文解字考辨前胡
再说“风马牛不相及”被引量:1
2010年
各类成语熟语词典或教材对"风马牛不相及"一语的解释常常是或取一说,或罗列众说;学界对此讨论至今,仍有分歧。本文梳理各旧说,从四个角度入手讨论得出结论:"风马牛不相及"是说"齐楚两国相隔遥远,纵使马和牛因同类牝牡相引诱而追逐奔跑,也不会跑入对方境内",后世用此来比喻两者毫不相干。
李艳
关键词:文化义
《说文解字》所收“葵”义考
2010年
《说文解字》释为"菜也"之"葵"当为今锦葵科锦葵属二年生草本植物葵,今有"冬葵"、"冬寒菜"、"蕲菜"等名。"葵"得名于其"向日"之特性。"葵"有两个显著特征:一为叶大可随日而倾,一为菜滑而味美。蔬菜中以"葵"为名者,多取此二特征。在许多文献中,葵被误注为"蜀葵"或"向日葵"。葵菜明代以后种植渐少,但并非完全退出饮食园圃,现在我国一些地区仍种食。
李艳
关键词: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所收“芍”、“芡”、“蔆”疏解
2012年
(一)"芍"《说文·艸部》:"芍,凫茈也。"(1)20《尔雅·释草》:"芍,凫茈。"郭璞注:"生下田,苗似龙须而细,根如指头,黑色可食。"邢昺疏:"芍,一名凫茈。郭云:生下田中,苗似龙须而细,根如指头,黑色,可食。
李艳
关键词:《说文解字》疏解
“那得”还有一个未被发现的义项
2008年
"那得"除了有"岂能"、"哪能获得"、"怎么"等义外,还有"何处"、"哪里"义。此义在魏晋南北朝文献中偶见,当时"何处"表询问处所的"哪里"义占绝对优势。发展到元代,"那得"一类词在文献中表问处所的"哪里"义渐多起来,直至当今一些方言中仍有孑遗。
李艳
关键词:那得方言
“一连”词性辨
2008年
"一连"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学界一致认为其为副词。通过追溯其源,并从"一连"与动词"连续"的对比分析以及副词的用途两方面入手考察,可以得知,"一连"最初当由副词"一"与动词"连"凝固而成,在历来的用例中体现出动词的倾向性。其虽处于由实变虚的语法化过程中,但这种"虚化"不够彻底,故"一连"还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副词。
李艳
关键词:副词语法化
释“藜”、“莱”、“藋”
2011年
古代的蔬菜是农史、饮食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以《说文解字.艸部》所收"藜"、"莱"、"藋"为例,单看解释,三字之间并无直接的联系。而通过考察可知,"藜"是古人常食较粗劣的野菜,"莱"为藜的别称。"藋"与"藜"同类,其"灰藋"一词得名之由是因其叶背面灰白且植株高大,并非因"枝叶翘趯"而名。"灰藋"后世方言音变也称"灰涤"、"灰条"。
李艳
关键词:考释
“综合症”和“综合征”当并存
2010年
李艳
关键词:综合征《现代汉语词典》常用语词条
“苽”之疏解被引量:4
2012年
"苽"一名"蒋",也写作"菰",为禾本科菰属多年生宿根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粮、菜兼用的作物。汉代以前,尤其唐代,苽米是主要的食用部分;唐以后,其米多用来救荒。"苽"在古文献中也称"雕苽"、"雕胡"。作为菜食用,始见于《尔雅》。宋之前,一般称为"菰菜";至宋,始见"茭白"一名。"茭"得名于其根"交结","白"得名于其肉质茎色白。此名一直沿用至今。"菰首"也作"菰手",是指茭白顶端白嫩、柔软似小孩手的部分。
李艳
关键词:得名茭白疏解
初级对外汉语教材生词英译策略探析——以《汉语教程》1-3册课文生词英译为例被引量:3
2014年
文章梳理了《汉语教程》1-3册课文生词英译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功能理论指出透彻理解翻译纲要,译出词汇在课文语境中的意义,限定词汇的使用范畴和词汇英译与课文后注释翻译结合是让词汇英译达到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目标,帮助留学生正确理解和准确运用词汇的有效翻译策略。
陈剑芬李艳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