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艳

作品数:7 被引量:36H指数:3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4篇棉花
  • 4篇棉花黄萎病
  • 4篇棉花黄萎病菌
  • 4篇黄萎病
  • 4篇黄萎病菌
  • 4篇病菌
  • 2篇营养亲和性
  • 2篇营养体亲和性
  • 2篇小麦
  • 2篇棉花黄萎菌
  • 2篇黄萎菌
  • 1篇毒素
  • 1篇植原体
  • 1篇致病力
  • 1篇致病力分化
  • 1篇致萎毒素
  • 1篇生物活性测定
  • 1篇土壤
  • 1篇培养基优化
  • 1篇染色体DNA

机构

  • 7篇西北农林科技...

作者

  • 7篇李艳
  • 4篇杨家荣
  • 3篇许楠
  • 3篇张慧霞
  • 2篇吴云锋
  • 1篇周书涛
  • 1篇李志西
  • 1篇张俊娜
  • 1篇于祥泉
  • 1篇史亚歌
  • 1篇孙润红
  • 1篇杨洋
  • 1篇陈旺
  • 1篇陶烨

传媒

  • 3篇西北农业学报
  • 2篇棉花学报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植物病理学报

年份

  • 2篇2013
  • 1篇2010
  • 2篇2008
  • 2篇200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土壤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分化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4
2007年
为进一步研究病原菌的变异规律,采用皿内培养和苗期致病力测定方法,2005年8月对陕西三原棉花黄萎病圃中棉花黄萎病菌进行了研究。对26株代表菌系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培养性状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其存在黑色菌落(菌核型)、白色菌落(菌丝型)和中间型三种培养型。并且在菌落的生长量、微菌核形成的快慢、数量、形状和大小变化以及黑色素的相对量等方面均存在差异。苗期致病力测定表明:26个供试菌系致病力也有差异,从其对5个棉花鉴别寄主侵染的反应型来看,可以划分为强、中、弱3个不同的致病类型。强致病类型菌系12个,占41.6%,中等致病类型的菌系9个,占34.6%,弱致病力菌系5个,占19.2%。
李艳杨家荣
关键词: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
利用菠萝酒合成细菌纤维素的发酵培养基优化被引量:5
2013年
为了提高菠萝酒醪生产细菌纤维素的产量,运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法对7个相关影响因素的效应进行评价,筛选出有显著效应的3个因素:MgSO4、FeSO4和无水乙醇,然后采用Box-Behnken的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方法(RSM)确定上述3个因素的最佳含量。经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为:酵母膏7g/L,K2HPO40.5g/L,MgSO420g/L,FeSO40.6g/L,ZnSO43g/L,柠檬酸0.3g/L,无水乙醇9.4mL/L。在此优化培养基条件下,菌株M438发酵生产细菌纤维素湿膜平均产量为376.8g/L,是优化前的3倍。可见,Plackett-Burman试验和响应面分析相结合的试验方法用于优化发酵培养基科学且有效。
李艳张俊娜李志西史亚歌
关键词:细菌纤维素培养基优化
棉花黄萎病菌毒素的提取及其生物活性测定被引量:9
2008年
为了明确棉花黄萎病菌毒素对棉花的致病能力,将发酵液离心除菌,用硫酸铵-丙酮协同沉淀法提取棉花黄萎菌毒素,并对毒素进行生物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用硫酸铵-丙酮协同沉淀法比传统的单独用硫酸铵沉淀提取的毒素浓度高,此毒素对棉苗有强烈的致萎作用,可对棉花叶片造成损伤,并抑制棉花种子的萌发,而且与浓度有密切关系,高浓度的致病力强,200倍的低浓度几乎无致病力。
张慧霞许楠杨家荣李艳
关键词:棉花黄萎菌致萎毒素活性测定
棉花黄萎病菌营养亲和性研究被引量:3
2007年
为给进一步研究病原菌的变异规律提供理论依据,采用营养体亲和性方法,于2006年11月对从陕西三原棉花黄萎病圃中分离得到的26株代表菌系及陕西省植保所提供新疆菌株和泾阳菌株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在KPS培养基上诱发培养,28个菌株共获得295个nit突变株,且不同菌株的突变率差异较大。经鉴定:nit1 235个,占总量的79.66%;nitM 59个,占总量的20.00%;nit3仅有1个。营养体亲和性配对测试表明:28个菌株可分为2个营养亲合群(VCGs),26个代表菌株都与泾阳菌株亲和,同属于亲合群VCG1,新疆菌系属于亲和群VCG2。
李艳杨家荣张慧霞周书涛许楠
关键词:棉花黄萎病菌营养体亲和性
小麦蓝矮植原体染色体DNA的分离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分离小麦蓝矮(WBD)植原体染色体DNA,并建立WBD植原体染色体分离纯化体系。【方法】采用差速离心和脉冲电泳(PFGE)方法富集纯化WBD植原体染色体DNA,并通过PCR和Southern blot进行检测验证,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分离纯化效果进行定量检测。【结果】脉冲电泳凝胶中出现一条大小约为650 kb的条带,经PCR检测和Southern blot分析表明该条带为WBD植原体的染色体DNA。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采用差速离心与脉冲电泳结合的方法可以将WBD植原体基因组的相对拷贝数提高436.5倍。【结论】采用差速离心与脉冲电泳法结合可以有效地从感染WBD长春花中分离到纯的WBD植原体染色体DNA,WBD植原体染色体DNA大小约为650 kb。
陈旺李艳吴云锋
关键词:染色体DNA分离纯化脉冲电泳
陕西关中地区棉花黄萎菌营养亲和性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由于陕西关中地区的泾阳菌系被定为致病性最强的生理Ⅰ型,本试验采用营养亲和性的方法对陕西关中地区采集的18个菌株以及陕西省植保所提供的新疆和田菌系、陕西泾阳菌系和河南安阳菌系进行了研究。经不同氮源利用的鉴定,结果为:21个菌株共获得364个nit突变株,其中nit1289个,占总量的79.40%;nitM72个,占总量的19.78%;nit3仅有3个。经营养体亲和性配对测试,21个菌株可分为3个营养亲合群(VCGs)。新疆和田菌系属于亲合群2(VCG2),河南安阳菌系属于亲合群3(VCG3)。其余的18个菌株属于亲和群1(VCG1)。B18没有产生突变体。且发现不同菌株营养体亲和产生的亲和带形态有差异,且具一定稳定性。由此可见,造成陕西关中地区棉花黄萎病发生严重并造成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主要致病菌属于VCG1。
许楠张慧霞杨家荣李艳
关键词:营养体亲和性NIT突变体棉花黄萎病菌
小麦蓝矮植原体免疫膜蛋白(Imp)的跨膜区影响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被引量:2
2010年
根据跨膜区预测结果,设计ImpF1/ImpR1和ImpF2/ImpR2两对特异性引物。以ImpF1/ImpR1,ImpF1/ImpR2,Imp-F2/ImpR1和ImpF2/ImpR2共4个组合经PCR扩增得到4个目标片段,即:免疫膜蛋白Imp基因的全长(Imp-B);切除C-端跨膜区的Imp基因的基因序列(Imp-N);切除N-端跨膜区的Imp基因的基因序列(Imp-C);切除N-和C-端跨膜区的Imp基因的基因序列(Imp-S)。经酶切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mal-c2x,并转入E.coliBL21(DE3)PlysS菌株中。SDS-PAGE电泳验证,只有切除N-、C-端跨膜区的Imp基因的基因序列(Imp-S)得到大量表达,结果表明:小麦蓝矮植原体免疫膜蛋白的跨膜区影响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根据跨膜区预测结果,设计ImpF1/ImpR1和ImpF2/ImpR2两对特异性引物。以ImpF1/ImpR1,ImpF1/ImpR2,Imp-F2/ImpR1和ImpF2/ImpR2共4个组合经PCR扩增得到4个目标片段,即:免疫膜蛋白Imp基因的全长(Imp-B);切除C-端跨膜区的Imp基因的基因序列(Imp-N);切除N-端跨膜区的Imp基因的基因序列(Imp-C);切除N-和C-端跨膜区的Imp基因的基因序列(Imp-S)。经酶切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mal-c2x,并转入E.coliBL21(DE3)PlysS菌株中。SDS-PAGE电泳验证,只有切除N-、C-端跨膜区的Imp基因的基因序列(Imp-S)得到大量表达,结果表明:小麦蓝矮植原体免疫膜蛋白的跨膜区影响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孙润红于祥泉陶烨杨洋吴云锋张银武李艳
关键词:跨膜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