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镇痛
  • 3篇细胞
  • 2篇受体
  • 2篇吗啡
  • 2篇吗啡镇痛
  • 2篇氟比洛芬
  • 2篇氟比洛芬酯
  • 1篇多环芳烃
  • 1篇血液动力
  • 1篇血液动力学
  • 1篇亚麻醉剂量
  • 1篇亚麻醉剂量氯...
  • 1篇亚群
  • 1篇液动
  • 1篇硬膜
  • 1篇硬膜外
  • 1篇硬膜外分娩
  • 1篇硬膜外分娩镇...
  • 1篇硬膜外镇痛
  • 1篇用药量

机构

  • 7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作者

  • 8篇杨建军
  • 6篇徐建国
  • 2篇李伟彦
  • 2篇沈锦春
  • 2篇段满林
  • 2篇周志强
  • 1篇郭海峰
  • 1篇苏中宏
  • 1篇孙杰
  • 1篇贾真
  • 1篇高炟鹏
  • 1篇张广芬
  • 1篇谢军民
  • 1篇刘晓宇
  • 1篇董琳
  • 1篇朱四海
  • 1篇夏明
  • 1篇童建华
  • 1篇刘晓明
  • 1篇马欣

传媒

  • 6篇临床麻醉学杂...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3
  • 2篇2009
  • 2篇2006
  • 1篇2001
  • 1篇199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丙泊酚伍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对创伤病人麻醉诱导时血液动力学的影响被引量:18
2006年
目的探讨丙泊酚伍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对创伤病人全麻诱导时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60例创伤休克病人随机分为丙泊酚组(Ⅰ组),丙泊酚复合亚麻醉剂量氯胺酮组(Ⅱ组),每组30例。诱导时依次静注芬太尼2μg/kg、咪唑安定0.05 mg/kg、罗库溴铵0.8 mg/kg,同时Ⅰ组丙泊酚血浆靶控输注(TCI)4μg/ml,Ⅱ组丙泊酚TCI 2μg/ml加氯胺酮0.5 mg/kg。采用Bioz.com阻抗法血液动力学连续监护系统监测HR、BP、心脏指数(CI)、每搏指数(SI)、周身血管阻力指数(SVRI)、加速度指数(ACI)等指标。结果与基础值比较,两组HR诱导时均显著增快(P<0.05)。Ⅰ组SBP、CI、SI、SVRI诱导时均显著下降(P<0.05),而Ⅱ组以上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变化。Ⅰ组在麻醉诱导时SBP、CI、SI较Ⅱ组显著下降(P<0.05),其余各时点也有一定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意义。两组间在各时点的HR、DBP、ACI差异均无显著意义。结论丙泊酚伍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有利于保持创伤病人全麻诱导时血液动力学的稳定。
刘红军周志强孙杰杨建军徐建国
关键词:创伤氯胺酮血液动力学
罗比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行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最低有效浓度探讨被引量:35
2006年
目的 寻求自第一产程起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最适舒芬太尼浓度,及与之配伍的罗比卡因的浓度和剂量。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妊娠≥36周,产前无服用镇痛催眠药史的初产妇124例,随机分为四组,Ⅰ组:罗比卡因复合0.2μg/ml舒芬太尼组;Ⅱ组:罗比卡因复合0.4μg/ml舒芬太尼组;Ⅲ组:罗比卡因复合0.6μg/ml舒芬太尼组;Ⅳ组:对照组,单纯使用罗比卡因。宫口开至2~3cm时于L2~3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管,分别注入15ml罗比卡因与不同浓度的舒芬太尼混合溶液。根据双盲、序贯的方法,以上一产妇的镇痛效果,确定下一例产妇所用的罗比卡因药液浓度,各组初始的罗比卡因浓度均定为0.12%。结果 4例产妇因脐带脱垂、单侧硬膜外阻滞或结果可疑而退出研究,余120例产妇进入分析。各组罗比卡因分娩镇痛的EC50值分别为Ⅰ组;0.074%(95%CI,0.071%~O.078%);Ⅱ组:0.048%(95%CI,0.041%~0.056%);Ⅲ组;0.035%(95%CI,0.029%~0.044%);Ⅳ组:0.111%(95%CI,0.106%~O.116%),各组间差异均有极显著意义(P<0.01)。结论 硬膜外复合使用舒芬太尼能剂量相关地降低罗比卡因分娩镇痛的最低有效浓度。使用0.2μg/ml和0.4μg/ml的舒芬太尼得到的罗比卡因的最低有效镇痛浓度分别为0.074%和0.048%,两组均可达到满意镇痛。
贾真苏中宏马欣刘晓明杨建军徐建国
关键词:硬膜外镇痛罗比卡因舒芬太尼
曲马多联合顺铂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侵袭和迁移的影响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评价曲马多联合顺铂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侵袭和迁移的影响。方法人肺腺癌细胞A549接种于培养板培养24h,随机分为五组:对照组(CON组),顺铂组(CIS组),3μg/ml曲马多+顺铂组(TT1组),30μg/ml曲马多+顺铂组(TT2组)和300μg/ml曲马多+顺铂组(TT3组),顺铂浓度均为4μg/ml。各组分别加入药物孵育48h后即刻,采用Transwell法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9、Ezrin蛋白和Fascin蛋白的表达。结果与CON组比较,其余四组肿瘤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明显降低(P<0.05),TT3组MMP-2、MMP-9、Ezrin和Fascin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与CIS组比较,TT1组、TT2组和TT3组肿瘤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明显降低(P<0.05),TT3组MMP-2、MMP-9、Ezrin和Fascin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结论曲马多剂量依赖性地增强顺铂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的侵袭和迁移的抑制作用,MMP-2、MMP-9、Ezrin和Fascin表达下调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夏明童建华高炟鹏段满林杨建军徐建国
关键词:曲马多顺铂肿瘤侵袭迁移
米氮平对奥沙利铂诱导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及脊髓NMDAR-2B表达的影响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米氮平对奥沙利铂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及可能机制。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葡萄糖+吐温80(C组)、奥沙利铂+吐温80(O组)、奥沙利铂+米氮平10mg/kg组(M1组)、奥沙利铂+米氮平20mg/kg组(M2组)和奥沙利铂+米氮平30mg/kg组(M3组)。每天分别给予大鼠口服吐温80和米氮平10、20、30mg/kg,28d后测各组大鼠的热刺激缩足潜伏期(TWL)和机械性缩足阈值(MWT)。然后重新选取32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葡萄糖+生理盐水+吐温80(C组)、奥沙利铂+生理盐水+吐温80(O组)、奥沙利铂+生理盐水+米氮平20mg/kg(M组)和奥沙利铂+WAY100635+米氮平20mg/kg(W组)。W组在给予米氮平灌胃前30min腹腔注射1mg/kgWAY100635,连续应用28d后测各组大鼠的MWT。同时应用westernblot检测脊髓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2B(NMDAR-2B)即NR2B的表达。结果在冷水缩尾测试中,其他四组大鼠的TWL在第3天和第10、17、24天明显低于C组(P<0.05或P<0.01)。奥沙利铂注射后第7、14、21、28天,O组大鼠MWT明显低于C组(P<0.05)。治疗后第14、21、28天,M2和M3组大鼠MWT明显高于O组(P<0.05)。预先给予WAY100635,在奥沙利铂注射后第14、21、28天,W组大鼠MWT明显低于M组(P<0.05)。O组脊髓水平NR2B表达明显高于C组(P<0.05),M2和M3组明显低于O组(P<0.05)。预先给予WAY100635,W组脊髓水平NR2B表达明显高于M组(P<0.05)。结论奥沙利铂引起的触觉痛觉异常与脊髓NR2B表达增高有关,米氮平可能通过5-HT1A受体减轻触觉痛觉异常和上调NR2B表达;但米氮平对冷痛觉过敏无明显改善。
刘晓宇张广芬董琳杨建军李伟彦徐建国
关键词:奥沙利铂米氮平神经病理性疼痛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5-羟色胺1A受体
氟比洛芬酯联合吗啡镇痛对胃癌患者术后吗啡用药量及肠功能恢复的影响被引量:38
2009年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联合吗啡镇痛对胃癌患者术后吗啡用药量及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40例择期全麻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氟比洛芬酯组和吗啡组,每组20例,分别于术前0.5h静注氟比洛芬酯或安慰剂英脱利匹特。术后距第一次给药6h再次静注氟比洛芬酯或英脱利匹特。两组患者术后均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记录两组患者术后12、24、36、48h的VAS和舒适评分(BCS),记录术后吗啡用量以及术后第一次肛门排气的时间。结果两组VAS和BCS评分在各相应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12h氟比洛芬酯组吗啡用量为(16.99±3.51)mg,明显低于吗啡组的(25.09±4.63)mg(P<0.01)。氟比洛芬酯组患者术后第一次肛门排气的时间为(69.05±11.20)h,短于吗啡组的(78.05±12.94)h(P<0.05)。结论围术期使用氟比洛芬酯可减少胃癌患者术后静脉镇痛的吗啡用量,促进肠功能恢复。
沈锦春郭海峰杨建军段满林朱四海徐建国
关键词:氟比洛芬酯吗啡术后镇痛
皮层热凝治疗功能区局灶性癫痫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皮层热凝治疗功能区局灶性癫痫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 法:1、以不同的热凝功率、持续时间热凝家猫大脑运动区皮层,术后1 小时、3天、1周、1个月、3个月取热凝的大脑皮层标...
杨建军
文献传递
五种多环芳烃的雌激素活性及2,3,6,7-二苯并蒽的作用机制研究
为了全面揭示PAHs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作用及其作用机理,该文采用大鼠子宫湿重试验、CMF-7细胞增殖试验和体外雌激素受体结合试验评价了5种PAHs的雌激素活性,并以2,3,6,7-二苯并蒽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论文共分...
杨建军
关键词:环境雌激素多环芳烃MCF-7细胞雌激素受体促性腺激素
氟比洛芬酯联合吗啡镇痛对胃癌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细胞的影响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联合吗啡镇痛对胃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NK)细胞的影响。方法40例择期全麻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氟比洛芬酯组(A组)和吗啡组(B组),每组20例,分别于术前0.5h静注氟比洛芬酯或安慰药英脱利匹特,术后距第一次给药6h再次静注氟比洛芬酯或英脱利匹特。两组患者术后均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于麻醉前、手术开始后2h、术后24、48、120h五个时点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及NK细胞(CD3-CD16+CD56+)。结果与麻醉前比较,两组CD3+、CD4+、CD4+/CD8+和NK细胞在手术2h、术后24、48h均明显降低(P<0.05);术后120hCD3-CD16+CD56+仍未恢复至麻醉前水平(P<0.05)。与B组比较,A组CD3+、CD4+、CD4+/CD8+在术后24h下降幅度较小(P<0.05),而NK细胞则在手术2h和术后24h下降幅度较小(P<0.05)。结论胃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用氟比洛芬酯联合吗啡镇痛较单用吗啡镇痛对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有保护作用。
沈锦春杨建军周志强李伟彦谢军民徐建国
关键词:氟比洛芬酯吗啡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