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沈艳

作品数:5 被引量:49H指数:3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土壤
  • 4篇岩溶
  • 4篇岩溶区
  • 3篇有机碳
  • 3篇土地利用
  • 3篇土地利用方式
  • 3篇不同土地利用
  • 3篇不同土地利用...
  • 2篇土壤有机
  • 2篇土壤有机碳
  • 1篇地统计
  • 1篇地统计学
  • 1篇岩溶山地
  • 1篇养分
  • 1篇养分空间
  • 1篇养分空间变异
  • 1篇有机碳组分
  • 1篇植被
  • 1篇植被恢复
  • 1篇碳库

机构

  • 5篇西南大学
  • 2篇四川省眉山中...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作者

  • 5篇沈艳
  • 3篇傅瓦利
  • 2篇武玲珍
  • 2篇程辉
  • 2篇张石棋
  • 1篇蓝家程
  • 1篇文志林
  • 1篇胡宁

传媒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广西植物
  • 1篇现代农业科技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岩溶槽谷区植被恢复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被引量:4
2020年
为揭示岩溶槽谷区植被恢复对土壤结构、土壤有机碳积累和碳库管理水平的影响,该研究选取了弃耕地、林地和草地三种土地利用方式,测定0~2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组成、土壤有机碳(SOC)、团聚体有机碳以及土壤易氧化有机碳(EOC)含量。结果表明:(1)与弃耕地相比,林地和草地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重量直径(MGD)和2~5 mm团聚体含量显著增加,林地和草地土壤团聚体组成以2~5 mm为主,弃耕地以0.5~1 mm和<0.25 mm为主,表明退耕还林还草能够促进土壤团聚体形成和稳定。(2)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呈现出林地>草地>弃耕地,随团聚体粒级增加而增加的趋势;林地和草地以2~5 mm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最大,弃耕地则以<0.25 mm团聚体贡献为主,表明弃耕地转变为林地和草地后,土壤SOC积累主要归功于2~5 mm有机碳含量的增加,以及团聚体由小粒径向大粒径转变。(3)与弃耕地比较,林地和草地土壤SOC、EOC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CPMI)均显著提高,其中土壤EOC含量和CPMI变化较为明显;土壤EOC可作为土壤碳库早期变化的有效指标,CPMI能够良好地表征植被恢复对土壤SOC和EOC的影响。
蓝家程沈艳
关键词:植被恢复碳库管理指数
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被引量:32
2015年
选择重庆市中梁山岩溶槽谷中5种土地利用方式(弃耕地、草地、菜地、橘园地和林地)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方差分析法对比分析了土壤总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易氧化性碳、轻组有机碳、颗粒有机碳及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含量变化,并用相关分析法分析了土壤有机碳各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总有机碳(TOC)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上下层土壤TOC含量在2.69~13.88 g/kg之间,不同植被覆盖类型、耕作方式和施肥是影响土壤TOC分布的重要因素.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有机碳各组分(DOC、EOC、LFOC、POC和MOC)含量在垂直分布上均呈现出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的差异较大,主要与植被类型、施肥管理、耕作方式以及人为干扰有关.弃耕地含量均比较低,林地和草地受人为干扰较少含量较高,菜地土壤受施肥和翻耕影响,上下层土壤含量差异不大,橘园地上下层土壤5种有机碳组分含量差异均是最大的.弃耕地受之前耕作影响,弃耕时间短,有机质输入量少,POC/MOC值相对较低,菜地受施肥和翻耕影响上下层土壤POC/MOC值相对比较稳定,草地、橘园地和林地0-20 cm土壤POC/MOC值均高于20-40 cm,下层土壤有机碳比较稳定.0-20 cm和20-40 cm土壤有机碳及组分之间存在相关关系,0-20 cm土壤TOC与LFOC和MOC之间呈显著正相关,LFOC与POC之间也呈现显著正相关;20-40 cm土层,土壤TOC与EOC、LFOC和MOC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性,MOC与TOC以及EOC和LFOC均呈现正相关性,LFOC与POC之间关系由表土层的显著正相关转变为极显著正相关.下层土壤比上层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强,尤其是土壤TOC、LFOC和MOC能够敏感地反映土壤碳库的变化,可以作为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敏感性指标.
陈高起傅瓦利沈艳伍宇春胡宁文志林
关键词:岩溶区土地利用方式有机碳组分轻组有机碳
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碳形态特征的研究——以重庆市中梁山北碚段为例
土壤有机碳储量巨大,它可能成为大气CO2的碳源或碳汇,其较小幅度的变化就可影响到碳向大气的排放量,进而影响到全球气候的变化。土壤有机碳的储存和变化与土地利用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土地利用变化可显著地引起大气CO2浓度的改变。...
沈艳
关键词:岩溶区土地利用方式固碳能力
文献传递
岩溶区坡耕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及其影响因子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对重庆市北碚区中梁山坡耕地上的100 m×100 m标准样地进行网格取样,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25个土壤样品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等7种土壤养分的含量。结果表明:试验样地中有机质、全磷、全钾和速效钾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速效磷具有中等的空间相关性,全氮和碱解氮的空间相关性较弱。在试验样地的不同坡位上,各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具有不同的特征,其中有机质、碱解氮、全磷和速效磷在坡顶、上坡和中坡位置含量较高;全氮、全钾和速效钾在坡底含量较高,往坡顶逐步降低。对土壤养分和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空间变异主要受环境因子中地质、地貌、土层厚度等结构性因子的影响,而有机质的空间变异主要受植被种植类型、耕作程度等随机性因子的影响。
程辉傅瓦利沈艳武玲珍张石棋
关键词:坡耕地地统计学环境因子岩溶区
岩溶山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颗粒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分布特征被引量:12
2012年
对重庆中梁山岩溶山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0—40cm土壤颗粒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含量和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值表现为:林地>菜地>草地>橘园地>弃耕地。除橘园地外,其它各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细颗粒有机碳(FPOC)含量大于粗颗粒有机碳(CPOC)。不同利用方式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在剖面层次中表现不同。0—20cm表层土壤CPOC含量表现为:橘园地>草地>菜地>林地>弃耕地,差异较大。土壤FPOC含量表现为:林地>草地>菜地>橘园地>弃耕地;20—40cm土壤CPOC和FPOC最高值出现在菜地,最低值出现在弃耕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OC)含量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特征一致。除橘园地外土壤各组分有机碳分配比例大致表现为:MOC/SOC>CPOC/SOC>FPOC/SOC。相关分析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SOC和POC呈正相关,相关性不一致。林地和草地呈极显著相关(P<0.01),弃耕地呈显著相关(P<0.05),菜地和橘园地相关性不显著。表明人为干扰和耕作措施会影响POC对SOC的贡献。
沈艳傅瓦利蓝家程程辉张石棋武玲珍
关键词:岩溶区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