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海鹏
- 作品数:68 被引量:86H指数:5
-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计划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文化科学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 换热器蓄热材料基于概率的多目标优化选择
- 2023年
- 采用基于概率的多目标优化选择方法对低温(低于200℃)换热器相变蓄热材料进行优选。优选结果表明:以材料的相变焓值、热能释放量百分比、有效导热率、过冷度为目标函数,对相变材料进行综合评价和统筹优化是可行的。
- 段启梦滕海鹏
- 关键词:换热器相变材料多目标优化低品位热源
- 换热器拆装综合实验台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换热器拆装综合实验台,目的在于,针对教学实验,利用机械手实验台自动化拆装管式换热器,更换不同的管套,对比换热效果,满足对管式换热器结构及其零部件充分认识学习,同时能够开展无损检测实验,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 刘姣姣滕海鹏宋一鸣郝惠娣
- 文献传递
- 双组分黏性颗粒相间曳力模型被引量:1
- 2019年
- 为了准确理解流化床内双组分黏性颗粒的流动行为,实现流场分布的准确预测,本文在Bell颗粒-颗粒曳力模型的基础上,考虑黏性颗粒附着力对颗粒碰撞过程的影响,推导了黏性颗粒-颗粒曳力模型。将该曳力模型与欧拉多相流模型耦合模拟了Geldat-A类颗粒和黏性颗粒流化过程,与实验数据对比发现模拟预测的携带率与实验测量的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黏性颗粒-颗粒曳力模型的有效性。
- 魏利平江国栋滕海鹏
- 关键词:流化床双组分
- 一种连续化学反应法蓄热放热系统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连续化学反应法蓄热放热系统,包括蓄热反应器、蓄热材料输运装置、蓄热材料分离和收集装置、放热反应器和蓄热材料循环还原反应器,根据用热需求,调节进入放热反应器的水流量对系统输出热量进行调节,通过调节蓄热材料分...
- 滕海鹏郑茂盛魏立平舒通胜
- 一种可调节水肥溶解度的灌溉系统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调节水肥溶解度的灌溉系统,包括主供水管道,主供水管道的进水口与灌溉水源连接,出水口并联有若干个喷灌器;进水口和出水口之间设置有浓度调节仓。浓度调节仓与主供水管道连通;浓度调节仓的上部设置有化肥料仓;还包...
- 滕海鹏舒通胜王磊刘姣姣
- 文献传递
- 五彩湾煤和吐鲁番煤热解动力学模型评估与应用被引量:7
- 2019年
- 煤热解是煤热加工利用的基础反应,热解动力学模型有助于预测煤在热解过程中挥发分脱除规律,当前文献中已报道了多种热解动力学模型,厘清不同热解模型参数选择的差异,评估不同模型对煤种及热解反应适应性可为热解工艺设计提供参考。采用13CNMR核磁共振测量了五彩湾煤和吐鲁番煤的碳化学结构,并使用热重法测量了不同加热速率下的两种低阶煤失重曲线,结合分段式单一速率扫描法、等转化率法和3段式高斯分布活化能模型(3-DAEM)分析热重实验数据。结果表明单一速率扫描法得出的动力学参数难以准确揭示热解反应机理;等转化率法可以较好地得出热解活化能及指前因子分布图;将等转化率方法获得的指前因子赋值给分布活化能模型,可以避免分布活化能模型指前因子选择的盲目性;3-DAEM模型仅需要一条TGA曲线便可获得适用于整个加热速率的动力学参数,其预测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最好,且模拟得出的活化能分布图很好地反映了煤热解三个阶段特征。
- 魏利平江国栋古玉宽滕海鹏
- 关键词:煤热解热重分析动力学
- 一种利用牵引法生产双金属复合管的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牵引法生产双金属复合管的方法,具体涉及将内衬管置于外基管内,锥形挤压模具置于内衬管内并由拉杆牵引移动,内衬管由锥形挤压模具挤压胀大并与外基管机械贴合形成双金属复合管。本发明锥形模具的材质为硬质合金或调...
- 郑茂盛田忠赵渊高航胡军滕海鹏李恒欣
- 文献传递
- 垂直轴阻力差型风车驱动磁涡流致热分析被引量:11
- 2013年
- 以垂直轴阻力差型风力机直接驱动永磁涡流致热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在一定风力情况下永磁涡流致热器的工作情况。研究结果显示:致热器内部的磁条对数对系统的发热效果影响较大;通过选择适当的磁条对数和传动比能够使该系统的发热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 王福宝郑茂盛滕海鹏田洋洋朱杰武赵渊马益平余历军忽满利
- 关键词:涡流磁极对数传动比
- 油田风能资源及风力发热技术的应用
- 2014年
- 文章分析了我国主要油田的风能资源和用热情况,以辽河油田加热炉应用风力发热技术设想为例,说明了风力发热机功率计算方法。在概括介绍国内外风力发热技术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西北大学开展的风力发热技术研究工作。
- 郑茂盛滕海鹏胡军王福宝田洋洋赵渊余历军
- 关键词:风能资源节能减排
- “新工科”背景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以“无损检测”课程为例被引量:3
- 2022年
- 针对“无损检测”课程理论性与实用性较强的特点,结合“新工科”背景下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依托西北大学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项目,对课程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及考核形式等方面内容进行探索与研究,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质量。
- 裴梦琛武玮滕海鹏王怡王利涛
- 关键词:无损检测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