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会霞

作品数:23 被引量:405H指数:11
供职机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生物学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9篇绿化
  • 7篇滞尘
  • 6篇植物
  • 5篇叶面
  • 5篇植物叶
  • 5篇污染
  • 4篇女贞
  • 4篇绿化植物
  • 4篇PM2.5
  • 3篇植物叶片
  • 3篇润湿
  • 3篇润湿性
  • 3篇生态学
  • 3篇树种
  • 3篇微结构
  • 3篇颗粒物
  • 3篇城市
  • 3篇城市绿化
  • 2篇叶片
  • 2篇原子力显微镜

机构

  • 23篇西安建筑科技...
  • 11篇中国林业科学...
  • 6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陇东学院

作者

  • 23篇王会霞
  • 21篇石辉
  • 11篇王彦辉
  • 6篇李秧秧
  • 4篇张雅静
  • 4篇杨佳
  • 3篇钟梦婷
  • 3篇杨贞
  • 3篇左娜
  • 2篇玉亚
  • 2篇王玉涛
  • 2篇刘雄飞
  • 1篇熊伟
  • 1篇杜红霞
  • 1篇左海军
  • 1篇徐丽宏
  • 1篇于澎涛
  • 1篇刘剑华
  • 1篇武云飞
  • 1篇石彦

传媒

  • 3篇生态学报
  • 3篇安全与环境学...
  • 2篇西北植物学报
  • 2篇生态学杂志
  • 1篇林业科学
  • 1篇土壤通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世界林业研究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生物学杂志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农业现代化研...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生态科学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 1篇经济研究导刊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5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Pb和Cd在塿土不同剖面土壤中的竞争吸附作用被引量:6
2017年
多种金属离子的共存影响土壤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作用,从而影响其生物有效性和迁移特征。利用等温吸附方法研究了塿土不同发育层次土壤对Pb^(2+)、Cd^(2+)单一离子和两种离子共存的吸附特征。对于单一的离子吸附,Pb^(2+)在塿娄土耕层、黏化层和钙积层的分配系数为8.0、8.1和6.1,Langmuir方程最大吸附量为6.1、5.8和6.0 mmol kg^(-1);而Cd^(2+)的分配系数为4.2、7.1和4.7,最大吸附量为5.5、4.8和2.9 mmol kg^(-1);三种土壤对Pb^(2+)的吸附性能均强于对Cd^(2+)的吸附。当Pb^(2+)、Cd^(2+)共存时,两种离子间存在竞争吸附作用,致使Pb^(2+)、Cd^(2+)的吸附量均降低,Pb^(2+)、Cd^(2+)互为竞争性吸附离子的亲和力效应在0.8~0.9之间,竞争性的Langmuir吸附方程可用于描述Pb^(2+)、Cd^(2+)的竞争吸附。
杨贞石辉王会霞左娜钟梦婷王莉萍
关键词:PBCD
北京常见阔叶绿化植物滞留PM2.5能力与叶面微结构的关系被引量:41
2014年
叶片是植物滞留大气颗粒物的主要载体,对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发挥着巨大作用.该文用洗脱法测定了北京市20种常见阔叶绿化植物单位叶面积滞留总悬浮颗粒物(TSP)及PM2.5(颗粒直径≤2.5 μm)的质量,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叶表面的微结构,分析比较了20种道路绿化植物叶片去除TSP与PM2.5的能力,以探讨典型植物叶表面微结构特征对大气颗粒物拦截效果的影响机理.结果显示:(1)不同植物单位叶面积滞留TSP和PM2.5的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变化范围分别为0.40~3.44 g/m2和0.04~0.39 g/m2.(2)叶表面沟槽宽度的不同可能是不同植物滞留TSP和PM2.5差异的主要原因,沟槽宽度过宽和过窄均不利于叶片捕集颗粒物,且颗粒物滞留量随沟槽深度增加而增大.(3)气孔密度较大的叶片表面颗粒物滞留量较大.研究表明,灌木与藤本植物单位叶面积对TSP和PM2.5的平均滞留量均大于乔木;叶表面沟槽宽度为5μm左右时对PM2.5滞留量较大;悬铃木(Platanus aceri olia)、木槿(Hibiscus syriacus)和大叶黄杨(Buxus sinica)单位叶面积滞留TSP与PM2.5量与其他供试植物相比均较大.
谢滨泽王会霞杨佳王彦辉石辉
关键词:植物叶片PM2.5
西安市不同空气环境下4种绿化植物叶片解剖结构特征被引量:1
2016年
以西安市不同空气环境下4种绿化树种植物大叶女贞(Ligustrum lucidum Ait.)、小叶女贞(Ligustrum quihoui Carr.)、大叶黄杨(Euonymus japonicas Thunb.)和紫叶李(Prunus cerasifera f.atropurpurea)为研究对象,采用冷冻切片和显微成像技术对叶片的解剖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叶片解剖结构指标在各采样点间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性,且栅栏组织厚度,叶片厚度,叶片组织结构紧密度在各点间差异显著;叶片厚度与栅栏组织及海绵组织的相关性较大,上角质层厚度对栅栏组织及海绵组织厚度有一定的影响;在所有解剖结构中,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变异性和可塑性较高,表明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更容易对环境变化做出改变。4种绿化植物的变异系数和可塑性指数最大的为紫叶李,分别为21.9%和1.0218,表明与其余3种树种相比紫叶李的叶片在应对环境变化时更容易做出改变。
刘雄飞石辉昝利王玉涛王会霞
关键词:冷冻切片
关于垃圾分类回收的调查分析及解决方案被引量:2
2019年
垃圾是人类生活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的产量也迅速增长。城市垃圾分类回收有利于实现垃圾减量化、有效缓解资源短缺及环境污染问题。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态度及垃圾分类回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尤琦王会霞
植物叶面自由能特征和水滴形态对截留降水的影响被引量:10
2012年
采用浸水法和喷水法测定21种植物叶片的最大持水量,初步探讨叶面润湿性、表面自由能及其极性和色散分量对叶片最大持水量的影响,并分析2种方法测定叶片持水量不同的可能原因。浸水法和喷水法测定的叶片最大持水量物种间有显著差异(P<0.001),叶片的最大持水量变化范围分别为29.4~180.0g/m2,94.1~278.3g/m2。浸水法测定的叶片最大持水量与表面自由能、色散分量分别呈正相关(P=0.002,P=0.000),与极性分量呈乘幂关系(P=0.006),与叶接触角呈指数关系(P=0.004)。喷水法测定的叶片最大持水量与表面自由能、极性分量、色散分量、叶接触角的相关关系均不显著(P>0.05)。这可能是由于喷水过程中,在叶片表面自由能的作用首先在叶面上形成了小液滴,随着喷水过程的进行,液滴在水的表面张力和重力的作用下逐渐聚集形成大的液滴。
王会霞石辉玉亚石彦
关键词:最大持水量降水截留润湿性表面自由能
不同径级白皮松滞留空气中颗粒物的特征被引量:5
2017年
城市园林植物是去除大气PM_(2.5)等颗粒物的有效途径之一,但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单叶为主的微观尺度上,对于绿化树种选择和环境效益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的单株尺度研究不足。本文以北京市3个不同污染环境中的白皮松为研究对象,通过叶面尘收集、叶微结构电镜观察、叶面积测定等方法,研究了不同胸径下的白皮松在单叶尺度和单株尺度上的滞尘特征。结果表明:白皮松单位叶面积的滞纳PM_(2.5)、PM_(10)和TSP的最大数量分别为0.15、0.29和0.97 g·m^(-2);胸径对单位叶面积滞留PM_(2.5)等颗粒物的影响不显著(P>0.05);不同胸径白皮松叶表面的气孔大小较一致,气孔分布密度相近,且沟状突起分布均匀,没有显著差异;胸径对植物单株滞留量影响较大(P<0.05),3个研究点的白皮松滞纳颗粒物水平较高的胸径多集中于12.7~25.5 cm;且单株植物对于PM_(2.5)、PM_(10)和TSP的最大滞尘量分别为5.77、12.88和43.08 g。白皮松的胸径对其叶的微结构影响较小,但显著影响冠幅半径、叶面积指数,使得胸径对单叶尺度上单位叶面积滞尘量的影响不显著,而在单株尺度上具有显著影响。
左娜王会霞杨贞钟梦婷石辉王彦辉
关键词:白皮松滞尘量胸径
大叶女贞叶面结构对滞留颗粒物粒径的影响被引量:20
2015年
为分析叶面微结构对滞留颗粒物粒径的影响,以分布较广的常绿植物——大叶女贞为研究对象,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湿法)测定叶面尘的粒径分布,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叶面微结构;并用图像处理软件(图像法)分析叶面颗粒物的粒径特征,探讨不同测定方法对叶面颗粒物粒径分布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大叶女贞叶面滞留颗粒物粒径呈双峰分布,湿法测定的颗粒物粒径范围为0.4-52.6μm,粒径峰值为18.9μm、36.2μm,粒径均值为8.8μm;图像法测定的颗粒物粒径范围为0.4-27.8μm,粒径峰值为17.5μm、27.8μm,粒径均值为7.2μm。叶表面分布有大量的突起和凹陷,凹陷直径介于0.6-30μm,直径小于2.5μm和10μm的凹陷约占到总量的50%和80%。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主要滞留在叶表的凹陷结构中,有少量粒径大于10μm的颗粒物滞留在突起之上。PM2.5和PM10的体积分数仅占滞尘总量的17.9%和50.4%(湿法)、16.8%和45.9%(图像法),但数量多于大粒径颗粒物,这与小粒径的颗粒在个数上占优势、但大粒径的颗粒则对叶面滞留颗粒物的质量(或体积)贡献较大有关。叶背面颗粒物附着密度较正面小,PM2.5等颗粒物多分布在气孔周围,有少量颗粒物沉积在气孔上,从而堵塞气孔。
王会霞石辉张雅静段骏王彦辉
关键词:环境学生态学原子力显微镜
西安市常见绿化植物叶片润湿性能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8
2010年
利用接触角测定仪测定了西安市21种常见绿化植物叶片表面的接触角,探讨了叶片表面特性如蜡质、绒毛、气孔对接触角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叶片正背面、物种间的接触角差异均显著,叶片正面和背面接触角大小在40°~140°。接触角大小与变异系数呈负相关,可能由于接触角小的润湿叶片在不同的生境和位置下,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大而出现大的变异;接触角较大的非润湿性叶片,环境物质持留时间较短,对叶片形态和组成影响较小,因而出现小的变异。植物叶片表面的接触角随蜡质含量的升高而增大。表皮蜡质去除后大部分叶片接触角明显降低,尤其是疏水性较强的银杏(Ginkgo biloba)、月季(Ro-sa chinensis)和紫叶小檗(Berberis thunbergii)。女贞(Ligustrum lucidum)正背面、加杨(Popu-lus canadensis)背面等亲水型的叶片蜡质去除后接触角反而增大。叶片绒毛的多少及其形态、分布方式对接触角具有重要的影响,不同的作用方式表现出润湿和不润湿的特征,人为将其去除可以增加叶片的润湿性。背面气孔密度与气孔长度、保卫细胞长度呈负相关;接触角则与气孔密度呈负相关,与气孔长度呈正相关。
王会霞石辉李秧秧
关键词:接触角
绿化植物防治空气颗粒物污染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16年
空气颗粒物污染日益加剧导致空气质量不断恶化,严重威胁到人类健康和生存环境,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为了减轻空气颗粒物污染危害,利用绿化植物防治空气颗粒物污染作为一种有前景的、安全可靠的绿色治理技术应运而生。立足于国内外在绿化植物防治空气颗粒物污染方面的研究成果,文中系统总结了绿化植物防治空气颗粒物污染的5个作用途径,即减尘作用、滞尘作用、吸尘作用、降尘作用和阻尘作用,并指出利用植物防治空气颗粒物污染存在的问题与研究需求,建议今后应进一步加强植被防治空气颗粒物污染的形成机制、植物防治技术体系与治理模式等研究。
左海军王彦辉于澎涛徐丽宏熊伟王会霞
关键词:绿化植物滞尘降尘城市林业
植物叶面滞留颗粒物的数量和质量特征及方法比较被引量:9
2015年
为定量认识并寻找可能方法来弥补或修正目前常用的水洗-滤膜法测定植物叶面滞尘能力的不足,更加直观和准确地反映叶面滞尘能力,选择北京市相对清洁的北京植物园和污染严重的国贸桥2个地点,利用环境扫描电镜测定了大叶黄杨(Euonymus japonicas)、国槐(Sophora japonica)、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银杏(Ginkgo biloba)和紫叶李(Prunus cerasifera)5个树种的上、下叶表面滞留的颗粒物(PM)数量和粒径组成,计算出单位植物叶面积滞尘量,并与水洗-滤膜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植物叶面滞留的颗粒物数量以PM<10(粒径<10μm的颗粒物)为主,占总数的90%以上;污染严重的国贸桥叶表滞留的PM<2.5数量高于相对清洁的北京植物园;采用颗粒物计数法与水洗-滤膜法测定得到的叶面滞尘量之间存在显著线性关系,但两者数值相差很大。有必要进行严格的控制实验来确定导致差异的主要原因与机制,并藉此提出水洗-滤膜法的修正技术或发展多种方法的联合运用技术。
杨佳王会霞谢滨泽王彦辉石辉
关键词:滞尘能力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