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文
- 作品数:91 被引量:259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儿童盆腔间叶软骨肉瘤一例被引量:1
- 2005年
- 高晓宁唐锁勤黄东生王建文
- 关键词:盆腔软组织肿物直肠前壁直肠指诊肿物大小后尿道
- 脂多糖干预小胶质细胞炎症模型中血小板生成素与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及其相关性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探讨脂多糖(LPS)干预后小胶质细胞内血小板生成素(TPO)与IL-6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体外培养BV2细胞,以LPS干预小胶质细胞12~24 h,实验分为6组。空白12 h组:BV2细胞正常培养12 h,不添加任何干预因素;LPS 0.5 mg.L-112 h组:在培养好的BV2细胞内添加预先配好的LPS溶液共同培养12 h,并使其终质量浓度为0.5 mg.L-1;LPS 1.0 mg.L-112 h组:在培养好的BV2细胞内添加预先配好的LPS溶液共同培养12 h,并使其终质量浓度为1.0 mg.L-1;空白24 h组:BV2细胞正常培养24 h,不添加任何干预因素;LPS 0.5 mg.L-124 h组:在培养好的BV2细胞内添加预先配好的LPS溶液共同培养24 h,并使其终质量浓度为0.5 mg.L-1;LPS 1.0 mg.L-124 h组:在培养好的BV2细胞内添加预先配好的LPS溶液共同培养24 h,并使其终质量浓度为1.0 mg.L-1。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内IL-6及TPO水平,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内IL-6及TPO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LPS处理后明显增加BV2细胞内TPO及IL-6蛋白表达水平,其中0.5 mg.L-1LPS干预细胞12 h时,TPO及IL-6水平处于最高峰;1.0 mg.L-1LPS干预细胞12 h时,TPO及IL-6蛋白水平增加最明显,且二者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876,P<0.01)。结论 TPO及IL-6参与LPS诱导的BV2细胞炎症损伤的病生理过程,且二者的表达存在明显正相关。
- 李乔俊王建文王卉徐飞
- 关键词:小胶质细胞血小板生成素白细胞介素-6炎症
- 白细胞介素15和粒-单核集落刺激因子激活的自然杀伤T细胞对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的杀伤作用被引量:2
- 2002年
-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 15 (IL 15 )和粒 单核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对健康儿童自然杀伤T细胞(NKT)增殖和对NKT细胞介导的神经母细胞瘤 (NB)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的影响。方法 采集分离健康儿童外周血T细胞 ,分别加入IL 15 ,GM CSF培养 ,MTT法检测T细胞增殖程度的变化 ,流式细胞仪检测NKT/T比例并分选出NKT细胞 ,MTT法检测NKT细胞对NB细胞毒作用。结果 IL 15刺激组、GM CSF刺激组和IL 15 +GM CSF刺激组T细胞增殖程度分别是对照组的 1.2 5倍、1.2倍和 1.4倍 (均P <0 .0 1) ;NKT/T比例分别是对照组的 2 .5 6倍、3.2 7倍和 4 .39倍 (P <0 .0 1或 0 .0 5 ) ;GM CSF组和IL 15 +GM CSF组NKT细胞毒作用高于对照组 (均P <0 .0 1) ,IL 15组NKT细胞毒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与GM CSF组比较 ,IL 15 +GM CSF组T细胞增殖程度增高但NKT/T比例和NKT细胞毒作用差异无显著性。与IL 15组比较 ,IL 15+GM CSF组NKT/T比例和NKT细胞毒作用增高但T细胞增殖程度差异无显著性。IL 15组与GM CSF组T细胞增殖程度、NKT/T比例和细胞毒作用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NKT细胞对NB具有细胞毒作用 ,IL 15和GM CSF联合应用可以促进健康儿童外周血NKT细胞增殖 ,增强NKT细胞对NB细胞毒作用。
- 刘立真唐锁勤张晓飞黄东升王建文
- 关键词:自然杀伤T细胞白细胞介素15神经母细胞瘤
- 拓扑替康联合环磷酰胺的维持化疗方案可安全和有效治疗完全缓解的晚期神经母细胞瘤(英文)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观察拓扑替康与环磷酰胺作为维持化疗方案治疗完全缓解的晚期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的相关毒副反应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经诱导化疗和手术治疗后完全缓解的16例IV期神经母细胞瘤患儿临床资料,均予3疗程拓扑替康联合环磷酰胺的维持化疗方案(拓扑替康0.75 mg.m-2.day-1,第0~4天;环磷酰胺:250 mg.m-2.day-1,第0~4天)。应用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通用不良反应分级标准对化疗相关毒副反应进行评价,观察完全缓解后2年的无病生存率。结果 16例患儿化疗相关毒副反应主要是对骨髓的抑制,粒系100%达到Ⅳ级,红系、巨核系Ⅲ、Ⅳ级毒性损害累积达100%。所有患儿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感染,经积极的抗感染治疗均可以控制。消化道、肝脏损害多为Ⅰ、Ⅱ级,经治疗可恢复。未见肾脏、神经、心脏毒副反应病例。该维持化疗方案2年内无病生存率可达68.75%(11/16)。结论扑替康联合环磷酰胺的维持化疗方案可以安全、有效的治疗Ⅳ期完全缓解的神经母细胞瘤患儿,是无经济条件应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可以选择的维持化疗方案之一。
- 冯晨唐锁勤王建文刘英杨光
- 关键词:神经母细胞瘤化疗拓扑替康环磷酰胺
-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小儿白血病、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 1997年
- 为探讨预处理方案对小儿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PBSCT)疗效的影响,对14例恶性肿瘤患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7例、急性髓系白血病4例、恶性淋巴瘤2例、神经母细胞瘤1例),在其完全缓解6个月后进行了Auto-PBSCT治疗。中位随访时间4.8年(3~7年)。结果无病生存率为57%(8/14),死亡率为43%(6/14)。初步资料结果表明,预处理方案采用全身照射(7.0±0.5Gy)联合3或4种化疗药物要比联合1~2或5种化疗药物为好,但在为每个患儿进行移植前制订预处理方案时,应注意个体化。
- 吕善根唐锁勤冉崇蓉魏晓军黄东生马立群王建文张建忠
- 关键词:白血病外周血自体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
- 幼儿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一例
- 2003年
- 黄东生唐锁勤王建文吕善根
- 关键词:幼儿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组织病理学误诊免疫组化
- 儿童横纹肌肉瘤23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8
- 2011年
- 目的探讨儿童横纹肌肉瘤的临床特点、治疗和转归。方法对1998年1月至2008年10月收治的23例横纹肌肉瘤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3例患儿中,男15例,女8例,平均发病年龄5岁(7个月至12岁)。依据美国横纹肌肉瘤研究组(IRS)的分期标准,I期2例,Ⅱ期4例,Ⅲ期8例,Ⅳ期9例。原发于头颈部14例,四肢4例,膀胱2例,肾脏、腹膜后及胆道各1例。所有患儿均经病理活检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确诊。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为肿瘤组织占位、压迫、浸润后引起。治疗严格依照患儿IRS分期进行。2002年前化疗方案以VDCA、VAC和VadrC为主,2002年后采用美国肿瘤学中心研究组(COG)横纹肌肉瘤化疗方案。其中19例接受手术、化疗和放疗综合治疗的患儿2年生存率为63%,4例接受单纯手术或手术结合单一化疗或放疗的患儿生存期均未超过2年。结论儿童横纹肌肉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联合手术、放疗、化疗是治疗横纹肌肉瘤的有效方法。
- 赵敏冯晨王建文刘英唐锁勤
- 关键词:横纹肌肉瘤儿童
- 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三例临床及病理分析被引量:2
- 2005年
- 张艳萍刘万芳贺波唐锁勤王建文
- 关键词:病理
- Askin瘤影像与病理被引量:3
- 2003年
- 黄东生石怀银唐锁勤王建文刘立真
- 关键词:ASKIN瘤病理小儿CT检查影像学
- VDP+VP-16方案在小儿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的应用
- 2005年
- 黄东生唐锁勤王建文刘立真刘英吕善根
- 关键词: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恶性血液肿瘤恶性淋巴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