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华 作品数:22 被引量:40 H指数:3 供职机构: 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 山东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文学 哲学宗教 文化科学 语言文字 更多>>
英国左翼运动与奥威尔文学创作 2013年 英国左翼运动于20世纪30年代兴起,并迅速形成第一次高潮。在60年代形成第二次高潮并一直延续至今。这两次运动高潮在思想特征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第一次强调暴力革命,旨在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第二次侧重文化批判,其目的在于维护现有社会制度并改良之。它对英国的思想界,特别是对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综观奥威尔的文学创作,在有关贫穷主题和对自由与社会公正的表达上,以及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等问题上都呈现出左翼运动的思想特征。厘清奥威尔文学创作与英国左翼运动的关系,对深入全面地把握奥威尔作品的全貌有重要的意义。 王晓华关键词:奥威尔 文学创作 奥威尔创作中大众传媒主题解读 被引量:1 2011年 本文对奥威尔创作中的大众传媒主题进行了解读。笔者认为,奥威尔创作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通过自己的作品,向人们揭示事件的真相。他坚持用自己的文学创作打破一个社会、一种声音的传媒独裁。他用"自由、平等"的标准客观公正地检验一切大众传媒,并将追求舆论自由作为反对传媒独裁的最终目标。 王晓华关键词:奥威尔 大众传媒 主题解读 日常生活视域下英雄主义的再认识 2019年 英雄主义是英雄人物为完成重大任务而表现出来的英勇、顽强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气概和主动行为。英雄主义作为一个社会或民族的价值观,具有明显的时代感、历史感和民族特性。中国当代文学中英雄叙事,主要呈现为从理想化英雄叙事(神性化英雄叙事),到多元化英雄叙事与平民化英雄叙事的过渡。这一过渡性变化使英雄叙事在形式上有些许改变,但并未改变英雄主义的精神内涵。在日常生活领域中,在日常生活视域下,英雄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特殊形式、一种伦理化社会价值、一种理想与信念的追求、一种群体化的心理向往,理应得到继承与发扬。 韩德信 王晓华关键词:英雄主义 英雄叙事 英国文学乡土意识研究 2015年 乡土意识是孕育、发轫于农业文明,并在工业文明之下持续发酵,不断成熟的一种文化形式和思维方式。它是人们进行价值判断的标准,是文化思考的起点。英国文学中乡土意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单纯对特定地域中风土人情、自然景物的描写,并以此抒发情感;二是将乡土意识与机器文明对立,并以乡土意识为价值判断标准对机器文明进行批判;三是乡土意识以潜在的形式呈现出对机器文明的反抗,乡土意识成为人们抗御机器文明对传统文明侵蚀的精神堤坝。 王晓华关键词:英国文学 生态批评视角中的劳伦斯作品 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现代主义作家。同时他也是一个遭受非议颇多的现代作家。如何看待劳伦斯的作品呢?作者认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把劳伦斯及其作品还原到产生他(它)的那个时代,依照历史现实,借助文化环境来加以理解与把握。劳伦... 王晓华关键词:工业文明 生态批评 文献传递 生态批评视角中的劳伦斯作品 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现代主义作家。同时他也是一个遭受非议颇多的现代作家。如何看待劳伦斯的作品呢?作者认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把劳伦斯及其作品还原到产生他(它)的那个时代,依照历史现实,借助文化环境来加以理解与把握。劳伦... 王晓华关键词:工业文明 生态批评 日常生活·审美观念·小人物书写 被引量:2 2018年 自20世纪中叶开始,日常生活理论将人的存在问题重新拉回到现实层面,避免了单纯从精神层面探讨人的价值与意义的传统做法。美学研究也发生着多重新变,审美经验、审美主体受到普遍重视。小人物书写成为日常生活场域中的小说创作的重要形式。这既是对过度神圣化与理想化的小说创作的反叛,也是对个体的人现实存在的重视与关注。日常生活本身的复杂性,客观地要求作家必须对小人物书写加工提炼,而非只简单化、平面化地描写。 韩德信 王晓华关键词:审美观念 小说创作 论转变技巧在美国女性主义戏剧中的应用——基于梅根特瑞的《冷静吧妈妈》的分析 2019年 梅根特瑞在《冷静吧妈妈》中成功运用了全新的"转变技巧",她被誉为"美国女性主义剧作家之母"。转变技巧是指在舞台上表演人物的自我或者当时所存在的现实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任何时间和状态下都会发生转变的。女性主义戏剧拥护"转变",鼓励和肯定"转变"的可能,以戏剧表现的方式展现背景、情节、人物之"转变"。本文试图证明梅根特瑞运用转变技巧不仅实现了人物到人物、人物到事物的瞬间转变,更反映了女性们追求真实自我的主题。转变技巧的应用,让观众们同情舞台上女性生活遭遇的同时,更关注剧场之外现实生活中女性们的生活现状及所面对的问题。 江金谛 王晓华关键词:女性主义戏剧 浪漫主义的中国之旅 2002年 “浪漫主义”一词源于欧洲中世纪盛行的英雄史诗、骑士传奇和抒情诗 ,浪漫主义作为文学思潮随着近代欧洲工业革命的兴起而开始萌芽。浪漫主义在中国有两次短暂的繁荣时期 :第一次是 2 0世纪初年 ,这一次旨在以强调感情、个性与理想的浪漫主义 ,冲破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性与封闭性。但由于缺乏浪漫主义运动的客观基础 ,浪漫主义在国内激烈的阶级斗争中走向衰落 ;第二次是 80年代 ,伴随着理论界对“主体性”与“人道主义”论争的逐步深入 ,浪漫主义进入了第二个繁荣期。但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 ,以及对科技理性的过热推崇 ,浪漫主义又一次进入冬眠期。随着社会的发展 ,经济的繁荣 ,各种矛盾的出现 ,以强调对人生整体关怀的浪漫主义必将又一次受到人们的关注 ,浪漫主义文学将重新唤起被物欲所淹没的人们的热情 ,随着心灵的充盈 ,人们的精神世界将得到极大的提升。 朝德信 王晓华关键词:浪漫主义 文学理论 人道主义 文学思潮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儿童文学的翻译——以The Wind of in the Willows(《杨柳风》)选段为例 2022年 生态翻译学指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所处生态环境的一种选择行为,它的研究聚焦于译者适应选择与翻译所处生态环境之间互联互通的关系。儿童文学翻译应当与儿童文学自身的特点吻合,译者需要适应并选择翻译所处的大生态环境以及儿童文学翻译所处的生态环境。本研究以儿童文学作品The Wind in the Willows(《杨柳风》,该汉语译名为该书的译作者、著名翻译家孙法理先生所译)的翻译为例,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维度探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儿童文学的翻译策略。 董琪琪 王晓华关键词:生态翻译学 儿童文学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