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热疗
  • 2篇体外
  • 2篇体外高频
  • 2篇体外高频热疗
  • 2篇晚期
  • 2篇化疗
  • 2篇高频热疗
  • 1篇多柔比星
  • 1篇右丙亚胺
  • 1篇原发性
  • 1篇原发性肝癌
  • 1篇植入
  • 1篇植入治疗
  • 1篇乳腺
  • 1篇乳腺癌
  • 1篇乳腺癌晚期
  • 1篇杀伤
  • 1篇杀伤效应
  • 1篇栓塞
  • 1篇栓塞术

机构

  • 3篇中国十九冶集...
  • 2篇攀枝花十九冶...
  • 1篇昆明医学院第...
  • 1篇十九冶医院

作者

  • 6篇王潇苓
  • 3篇王学权
  • 3篇文艺
  • 3篇张艳
  • 3篇王建明
  • 2篇罗莉蓉
  • 1篇周毅
  • 1篇王建明
  • 1篇文艺
  • 1篇王学权
  • 1篇黄松

传媒

  • 2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肿瘤研究与临...
  • 1篇中国冶金工业...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九江学院学报...

年份

  • 2篇2015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入热化疗栓塞术联合体外高频热疗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比较介入热化疗栓塞术联合体外高频热疗与单纯介入化疗栓塞术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将36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进入观察组,把过去我们单纯介入化疗栓塞术治疗的38例进入对照组。观察组行介入热化疗栓塞术联合体外高频热疗,对照组单纯介入化疗栓塞术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77.8%(28/36);对照组总有效率55.3%(21/38),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毒副反应未增加;观察组1年生存率为72.2%(26/36),较对照组的60.5%(23/38)明显增加(P<0.05)。结论介入热化疗栓塞术联合体外高频热疗提高了晚期肝癌的近期疗效,且不增加毒副作用。
文艺王建明王潇苓张艳王学权罗莉蓉
关键词:高频热疗中晚期肝癌
“栅栏”定位CT引导在经皮肺穿刺活检和粒子植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体会
2015年
目的探讨"栅栏"定位器定位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和125I粒子植入治疗临床应用及并发症。方法 2010年1月至2014年3月我们对69例肺内病灶的患者,其中56例进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13例明确恶性占位患者进行125I粒子植入治疗。结果活检组患者54例明确病理诊断,准确率为96.4%,粒子植入治疗1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布源满意率84.6%,穿刺后并发少量气胸6例,局部少量出血7例,无明显血气胸、痰中带血、针道转移等并发症。结论 "栅栏"定位CT引导在经皮肺穿刺活检和粒子植入治疗中具有定位准确,穿刺成功率高,布源满意、操作简单、安全、并发症低等优点,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文艺王学权王建明王潇苓张艳
关键词:CT引导经皮肺穿刺
持续热灌注腹腔化疗结合体外高频热疗治疗恶性腹腔积液36例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 观察持续热灌注腹腔化疗结合体外高频热疗治疗恶性腹腔积液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利用腹腔热灌注化疗仪持续热灌注顺铂60~80 mg,替加氟1g,0.9%氯化钠溶液2000 ~3000 ml.使灌注入腹腔的液体温度控制在41~43℃,同时结合腹部体外高频热疗.分析患者疗效及生存情况.结果 36例恶性腹腔积液患者中,治疗后完全缓解14例(38.9%),部分缓解12例(33.3%),无变化10例(27.8%),有效率为72.2%(26/36).患者中位生存期9.6个月,1年生存率76%.生存质量改善,不良反应轻,无治疗相关死亡.结论 持续热灌注腹腔化疗结合腹部高频热疗治疗恶性腹腔积液安全、有效、简便,值得临床推广.
文艺王潇苓王建明张艳王学权罗莉蓉
关键词:体外高频热疗腹腔积液
赫赛汀联合卡铂治疗晚期乳腺癌1例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12年
患者,女,47岁,因患右乳癌1+年,发现全身多发骨转移3个月余入院。入院前1+年,诊断乳腺癌明确,未手术及正规放化疗。一直口服中药治疗,右乳腺破溃糜烂,呈菜花状,恶臭,可见白色分泌物覆着。病情已属晚期。入院后患者拒绝行免疫组化。给予CAF方案2周期化疗后,病情无好转,后予赫赛汀+卡铂化疗6周期及伊班膦酸钠抑制骨相关事件,病灶明显缩小。患者临床达到PR。之后外科切除病灶,继续行赫赛汀治疗1年。患者目前病情稳定。出现的不良反应:重度骨髓抑制以及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及肝肾毒性,建议常规使用泮托拉唑保护胃黏膜,选用肾毒性较小的伊班膦酸抑制骨相关事件,减轻患者肾损害,患者最终顺利完成治疗。
王潇苓
关键词:乳腺癌晚期赫赛汀卡铂
右丙亚胺对96例多柔比星急性心脏毒性防治作用的观察
2015年
目的观察右丙亚胺对多柔比星急性心脏毒性的防治作用。方法对96例应用含多柔比星方案化疗的患者,综合心电图、血浆肌钙蛋白I、脑利钠肽水平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多项指标综合监测作为观察指标,先单独化疗4个周期(多柔比星累积剂量约300mg/m2),然后将已出现观察指标异常者归入右丙亚胺治疗组、观察指标正常者分为单独化疗组及右丙亚胺联合化疗组,继续化疗2个周期,观察心脏急性毒性。结果单独化疗4个周期过程中,观察指标异常发生率为31.3%(30/96)。继续化疗2个周期,单独化疗组观察指标异常发生率为39.4%(13/33),右丙亚胺联合化疗组观察指标异常发生率为15.2%(5/33),单独化疗组急性心脏毒性发生率明显高于右丙亚胺联合化疗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右丙亚胺治疗组有26.7%患者异常观察指标转为正常,有63.3%患者异常观察指标保持稳定,只有10%患者心脏损害加重。结论右丙亚胺对多柔比星所致心脏毒性的发生有一定的防护作用,并且对已经形成的损害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文艺王建明王潇苓王学权黄松
关键词:右丙亚胺多柔比星
不同热剂量对PLC细胞株杀伤效应及抗肿瘤免疫效应比较研究
2010年
目的探讨不同热剂量对PLC细胞株的杀伤效应及机体免疫效应,为本地区高发肺癌临床开展热疗提供初步实验依据。方法体外实验采用MTT法检测不同热剂量对PLC杀伤率,得出适宜的杀伤热剂量,为体内试验提供依据。体内试验选取45℃与55℃作为实验组,进行肿瘤体积测量、T细胞CD4及CD8亚群检测、IL-2浓度监测。结果体外实验结果表明于44-46℃及54-56℃区间出现较强细胞杀伤,且联合DDP组呈现更强杀伤效应;体内实验结果表明45℃组与55℃组均较对照组在抑瘤效应及免疫效应具有显著差异,尤以55℃组为甚。结论热消融温度(55℃)在较短时间内杀伤肿瘤细胞,呈现出抑瘤明显且免疫效应明显等特点,值得临床参考。
王潇苓周毅
关键词:PLC热疗杀伤效应免疫效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