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玲玲

作品数:26 被引量:81H指数:6
供职机构:西安航天复合材料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一般工业技术航空宇航科学技术化学工程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一般工业技术
  • 5篇航空宇航科学...
  • 2篇化学工程
  • 2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矿业工程

主题

  • 22篇C/C
  • 18篇复合材料
  • 18篇复合材
  • 17篇C/C-SI...
  • 10篇C/C-SI...
  • 9篇烧蚀性能
  • 9篇抗烧蚀
  • 8篇抗烧蚀性能
  • 5篇薄壁
  • 4篇烧蚀
  • 4篇SIC复合材...
  • 3篇针刺
  • 3篇力学性能
  • 3篇ZRC
  • 3篇力学性
  • 2篇性能研究
  • 2篇涂层
  • 2篇喷管
  • 2篇料制
  • 2篇结构件

机构

  • 26篇西安航天复合...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26篇王玲玲
  • 17篇闫联生
  • 13篇嵇阿琳
  • 9篇崔红
  • 7篇王坤杰
  • 5篇肖春
  • 3篇黄剑
  • 3篇张小会
  • 2篇白杨
  • 2篇马文闵
  • 2篇高勇
  • 2篇张玲
  • 1篇张波
  • 1篇高亚奇
  • 1篇廉云清
  • 1篇张华坤
  • 1篇王航
  • 1篇尤丽虹
  • 1篇张强
  • 1篇李崇俊

传媒

  • 6篇复合材料学报
  • 4篇固体火箭技术
  • 3篇高科技纤维与...
  • 3篇炭素技术
  • 3篇宇航材料工艺
  • 2篇航空材料学报
  • 1篇炭素
  • 1篇材料工程

年份

  • 3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固体火箭发动机C/C复合材料烧蚀试验技术研究被引量:4
2020年
碳/碳(C/C)复合材料是一种特别具有性能可设计性和抗热震性的先进复合材料,它以优异的超高温力学性能、耐烧蚀性能及抗热冲击性能,成为固体火箭发动机喷管喉衬的首选材料。为了深入了解固体火箭发动机喉衬材料的烧蚀行为与烧蚀机理,本文对现阶段应用较广泛、较成熟的几种C/C复合材料耐烧蚀性能的测试表征技术进行了归纳与总结,概述这几种测试表征方法在固体火箭发动机喉衬材料耐烧蚀性能表征应用方面存在的优缺点,比对分析了其烧蚀测试水平同原型发动机烧蚀实测值的差距,并对未来固体火箭发动机喉衬C/C复合材料烧蚀试验表征技术的发展方向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高勇查柏林王金金嵇阿琳嵇阿琳王玲玲廉云清
关键词:固体火箭发动机C/C复合材料烧蚀试验
CVD-SiC涂层对C/C-SiC抗氧化性能及弯曲强度的影响被引量:3
2016年
以针刺预制体为胚体制备C/C-SiC复合材料,在材料表面制备CVD-SiC涂层,研究涂层及未涂层试样的抗氧化性能及弯曲性能。结果表明:在1 500℃恒温氧化0.5 h和1 h后,C/C-SiC复合材料的氧化失重分别为20.64%和43.85%,弯曲强度分别为91.9 MPa和63.1 MPa;而CVD-SiC涂层C/C-SiC复合材料失重率分别为5.83%和6.43%,弯曲强度分别高达150 MPa和129 MPa。SiC涂层有助于在材料表层氧化形成大量SiO_2保护膜,阻止了材料内部的进一步氧化,从而提高了复合材料的抗氧化性能和力学性能。
王玲玲白杨闫联生嵇阿琳黄剑
关键词:C/C-SIC复合材料SIC涂层抗氧化性能
ZrC改性C/C-SiC复合材料的力学和抗烧蚀性能被引量:12
2016年
采用碳纤维针刺预制体,用前驱体浸渍裂解(PIP)法分别制备了C/C-SiC和C/C-SiC-ZrC陶瓷基复合材料,并对材料的微观结构、力学和烧蚀性能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可制备出陶瓷相填充充分且分布均匀的复合材料。C/C-SiC-ZrC的面内弯曲强度、厚度方向的压缩强度、层间剪切强度均低于对应的C/C-SiC的。2 200℃、600s氧化烧蚀后,C/C-SiC-ZrC的抗烧蚀性能显著优于C/C-SiC,其线烧蚀率下降43.8%,质量烧蚀率下降25%。在超高温阶段,C/C-SiC-ZrC复合材料基体的ZrC氧化生成的ZrO2溶于SiC氧化生成的SiO2中,形成黏稠的二元玻璃态混合物,有效阻止了氧化性气氛进入基体内部。
王玲玲嵇阿琳崔红闫联生张强
关键词:C/C-SIC力学性能抗烧蚀性能
复合材料端框结构件拉伸夹具装置
本发明复合材料端框结构件拉伸夹具装置,包括分别放置于端框薄壁结构两端的一对L形夹持部件和相应的紧固组件、固定并连接L型夹持件的连接底座、连接端框盒型结构的开口槽部件和连接件等。所述L型夹持件用于固定端框薄壁结构。所述连接...
冯雁潘晋波冯晓松王玲玲张华坤尤丽虹
C/C-SiC防热材料快速制备及其性能研究真被引量:1
2018年
采用CVI+PIC工艺制备了密度为1.35~1.45 g/cm3的C/C多孔体,对多孔体进行LSI快速获得C/C-SiC防热材料,表征了防热材料的微观结构、弯曲性能,对其进行300 s氧乙炔烧蚀试验,检测了筒形C/C-SiC燃烧室热结构缩比构件的整体承压性能。结果表明,采用CVI+PIC方法成型的C/C多孔体LSI后,液相Si主要与树脂炭反应,生成的SiC位于纤维束之间的大孔孔隙中,由炭纤维束与其内部和包覆在纤维束表层的热解炭构成的增强相未受液Si浸蚀。制备的C/C-SiC弯曲强度达122 MPa,弯曲破坏呈现明显的假塑性断裂;筒形C/C-SiC燃烧室热结构缩比件(外径175 mm、壁厚7.5 mm、高度200 mm)水压爆破压力为5.2 MPa。C/C-SiC材料氧乙炔试验线烧蚀率0.000 2~0.000 3 mm/s、质量烧蚀率0.000 1~0.000 3 g/s,材料的烧蚀以热化学烧蚀为主,烧蚀型面整体平滑,烧蚀表面形成了SiO2抗氧化玻璃相和Si纳米线。
王坤杰张小会吴小军姜韬王玲玲张波
关键词:微结构
不同制备方法下(C/C)/ZrB2-SiC复合材料的抗烧蚀性能被引量:8
2019年
采用涂刷法和浆料浸渍法在(C/C)/SiC复合材料基础上制备了(C/C)/ZrB2-SiC复合材料,采用微观分析和氧-乙炔烧蚀试验,并借助SEM、EDS等手段,研究三种材料的微观结构、抗烧蚀性能和抗烧蚀机制。结果表明:制备的(C/C)/ZrB2-SiC复合材料的抗烧蚀性能优于(C/C)/SiC复合材料,相比(C/C)/SiC复合材料,涂刷法制备的(C/C)/ZrB2-SiC复合材料600s和1000s线烧蚀率下降33.3%和15.4%,质量烧蚀率下降51.5%和25.5%;浆料浸渍法制备的(C/C)/ZrB2-SiC复合材料600s和1000s线烧蚀率下降20%和28.8%,质量烧蚀率下降42.4%和53.2%,其在高温阶段形成的ZrO2-SiO2玻璃态熔融层起到了抗氧化冲刷的作用,大幅提高其抗烧蚀性能。三种材料的烧蚀机制是热化学烧蚀、热物理烧蚀和机械剥蚀的综合作用。
王玲玲肖春王坤杰闫联生闫联生
关键词:涂层烧蚀性能
不同增强结构炭/炭复合材料力学及抗烧蚀性能被引量:7
2017年
分别采用轴棒法编织、轴向穿刺以及无纬布/网胎针刺3种结构预制体,经致密化处理得到高密度C/C复合材料,研究了材料力学性能、抗烧蚀性能,并评价了3种增强结构材料的整体性能。结果表明,C/C材料轴向拉伸强度与预制体轴向纤维含量、纤维连续状态有关。轴向穿刺、轴棒法C/C材料轴向拉伸强度明显高于无纬布/网胎针刺C/C材料,但无纬布/网胎针刺C/C材料的径向压缩强度最高。经300 s氧-乙炔烧蚀后无纬布叠层针刺C/C材料的线烧蚀率和质量烧蚀率最低,抗烧蚀最好,烧蚀过程主要受热化学烧蚀和机械剥蚀共同作用。
王玲玲师鼎张小会嵇阿琳
关键词:力学性能抗烧蚀性能
碳布铺层方式对C/C-SiC薄壁喉衬性能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通过CVI+PIP制备了准三维针刺C/C-SiC薄壁喉衬,预制体碳布铺层方式分别采用与喉衬内型面形状相同的仿形铺层以及与喉衬入口端角度相同30°铺层。研究了两种铺层方式对最终构件层间弯曲性能、整体承压性能以及抗烧蚀抗冲刷的影响。结果表明,构件的弯曲强度分别为205和152 MPa;水压爆破压力分别为6.5和4.9 MPa。用与材料表面夹角为30°的氧乙炔气流考查材料的抗烧蚀及冲刷性能,同角度铺层成型材料抗冲刷能力明显较好,200 s其线烧蚀率为仿形铺层成型材料的70%。
王玲玲嵇阿琳纪伶伶闫联生韩明
关键词:铺层方式
C/C复合材料中基体炭的微观结构表征
2023年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金相偏光显微镜对不同结构基体炭,包括热解炭、沥青炭、树脂炭进行形貌表征和分析。通过试验观察到热解炭的微观结构主要分为粗糙层结构、光滑层结构、过渡层结构和各向同性结构,热解炭表面为球冠形结构;沥青炭的主要形貌结构主要有镶嵌型结构,区域与镶嵌并存结构,区域与流线型并存结构,流线型结构;树脂碳的结构主要为表面光滑的块状结构。
魏花丽杨荣韩明王玲玲
关键词:C/C复合材料热解炭沥青炭树脂炭
针刺C/C⁃SiC复合材料薄壁圆筒弯曲性能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通过“化学气相渗透法+先驱体浸渍裂解法(CVI+PIP)”制备了三维针刺C/C⁃SiC薄壁圆筒,弯曲性能作为针刺薄壁圆筒类产品的关键性能,研究了不同试样尺寸、取样方法、测试方式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试样跨厚比(l/h)≤10时,试样破坏形式为压缩破坏和层间剪切破坏;跨厚比(l/h)=10时,材料弯曲强度高、离散系数较小,且破坏形式以弯曲破坏为主;与取样部位曲率半径相等的弧形试样较平板试样测量结果数据离散性小,且为弯曲破坏断口,环向取样方向若与切线存在夹角将导致其弯曲性能一定程度的下降;弯曲试样弧面向下测试时,试样的弯曲强度一定程度的高于弧面向上测试时材料的相应强度,观察材料的弯曲断面,材料断口均有一定的纤维拔出,材料表现为一定韧性断裂方式。
王玲玲冯雁刘苏骅闫联生
关键词:薄壁圆筒试样尺寸取样方法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