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鸿飞
- 作品数:37 被引量:551H指数:15
-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级科研院所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资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青年科研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江苏省噪声作业工人职业体检异常情况分析被引量:16
- 2018年
- 目的分析噪声作业工人疑似职业病和职业禁忌证的检出水平及其分布特征。方法依据GBZ 188-2014《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 49-2014《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和GBZ/T 260-2014《职业禁忌证界定导则》,收集江苏省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重点职业病监测的149 271名噪声作业工人职业健康检查个案资料,对检查结果进行判定,计算出职业禁忌证和疑似职业性噪声聋检出率,分析检出率在不同性别、年龄、工龄、行业、企业规模等的分布特点。结果噪声作业工人职业禁忌证检出率为2.08%,疑似职业病检出率为2.03%。疑似职业性噪声聋检出率离岗时(2.13%)略高于在岗期间(2.03%)。职业禁忌证检出率在年龄≤20岁、41~50岁以及接触噪声工龄<1年组较高(分别为2.64%、2.48%、5.35%);疑似职业性噪声聋检出率;随年龄、工龄增长而升高(均P<0.05)。职业禁忌证检出率最高的行业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行业(10.46%);疑似职业性噪声聋检出率最高的行业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5.88%)。职业禁忌证检出率最高的企业规模是中型企业(2.27%),最低的是微型企业(1.60%);疑似职业性噪声聋检出率最高的企业规模是大型企业(3.21%),最低的是微型企业(1.33%)。 结论应按规范加强噪声作业工人上岗前职业禁忌证以及在岗期间、离岗时疑似噪声聋的筛检。提高对非传统噪声行业噪声危害防治的重视程度和防治力度。
- 余彬朱晓俊丁帮梅肖培王鸿飞
- 关键词:噪声职业禁忌证
- 我国农药中毒的流行特点和农药中毒报告的现状被引量:123
- 2005年
- 目的介绍我国农药中毒报告的历程,阐述我国农药中毒的流行特点。方法把1997至2003年每年应用《全国劳动卫生职业病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的全国农药中毒报告数据库逐年导入Excel,用其筛选法进行汇总统计,再使用SAS6.12软件进行结果的统计学检验。结果1997至2003年全国共报告农药中毒108372例,其中生产性中毒、生活性中毒分别占总中毒例数的25.39%和74.61%,病死率为6.86%。中毒者平均年龄为36.83岁,15~59岁青壮年占84.11%;0~14岁组的生活性中毒病例中,有33.51%是0~4岁儿童;生产性中毒以男性为主,生活性中毒以女性为主;杀虫剂是引起农药中毒的主要类别,占86.02%,且以甲胺磷、对硫磷和氧乐果3种高毒类有机磷中毒为主。结论目前我国农药中毒的严重性应引起全社会和从事公共卫生工作人员的高度关注。
- 陈曙旸王鸿飞尹萸
- 关键词:农药中毒农药中毒中毒报告生活性中毒劳动卫生职业病生产性中毒
- 职业病统计报告和监测现状及其信息化建设初探
- 本文主要就职业病统计报告和监测及其信息化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初步探讨下一步信息化建设思路,为有效发挥其对职业病防治政策的影响力提供参考。
- 朱晓俊王丹王鸿飞刘梦瑄李涛
- 关键词:职业病疾病监测信息化建设
- 耐火陶瓷纤维对作业工人肺小气道功能的影响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探讨耐火陶瓷纤维对作业工人肺小气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从事耐火陶瓷纤维生产和加工的77名作业工人作为接触组,80名不接触耐火陶瓷纤维和其他职业有害因素的工人作为对照组。接触组分别按纤维计数浓度≤0.5 f/ml、>0.5 f/ml,按总粉尘质量浓度≤5 mg/m^3、>5 mg/m^3各分为低、高两个接触水平;按纤维计数浓度分组,低接触组62人、高接触组15人;按总粉尘质量浓度分组,低接触组47人、高接触组30人。测定研究对象肺小气道通气功能,最大呼气中期流量(MMEF)、用力呼气50%肺活量的瞬间流量(V_(50))和用力呼气75%肺活量呼气流速(V_(25)),均以实测值占预计值的百分比表示。应用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接触特征、接触时间对作业工人肺小气道功能的影响及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作业工人V_(50)%、V_(25)%和MMEF%水平随纤维计数浓度接触水平的增高而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_(25)%、MMEF%异常的检出率随纤维接触水平升高而增加,并呈线性趋势关系(P趋势<0.05)。总粉尘高接触组V_(50)%、V_(25)%和MMEF%水平明显低于总粉尘低接触组和对照组(P<0.05),V_(50)%、V_(25)%和MMEF%异常率均明显高于总粉尘低接触组和对照组(P<0.05)。小气道功能障碍在总粉尘高接触组的检出率为33.3%,高于对照组(10.0%)和总粉尘低接触组(8.5%)(P<0.05)。工人肺小气道功能障碍与其总粉尘接触水平有关(OR=2.115,P<0.05),与接触纤维计数浓度、工龄和吸烟状态无关(P>0.05)。结论接触耐火陶瓷纤维可以导致作业工人肺小气道功能降低,总粉尘接触浓度较高的作业环境可以显著增加作业工人小气道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 谷一硕马文军朱晓俊王鸿飞肖培陈娟岑亚财李涛
- 关键词:耐火陶瓷纤维
- 耐火陶瓷纤维作业工人纤维粉尘职业接触水平分析
- 目的:评估耐火陶瓷纤维(RCFs)生产企业不同工种和岗位作业工人纤维粉尘的职业接触水平,分析其接触特征.
方法:通过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选择较为典型的耐火陶瓷纤维生产企业,确定14个工种的37个岗位作为耐火陶瓷...
- 朱晓俊李涛王鸿飞康宁董一文
- 关键词:空气质量纤维粉尘
- 2020-2021年全国疑似职业病分布特征及诊断情况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了解全国2020-2021年疑似职业病分布特征及诊断情况,为制修订疑似职业病报告和确保疑似职业病进入诊断的相关政策标准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全国在“职业病及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信息系统”2020-2021年报告的疑似职业病和2020-2022年的职业病病例个案资料,按身份证、姓名和病种匹配,对分布特征和疑似职业病进入职业病诊断率和确诊率进行分析,并对未进入诊断程序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全国2020-2021年共报告60384例疑似职业病病例,其中男性57545例,占95.30%,平均发病年龄50.17岁(45.57,54.46),疑似职业性尘肺病最多,为41389例,占68.54%;西南地区报告的疑似职业病例数最多,为20458例,占33.88%。采矿业、制造业病例数列前2位,分别为31444例和20970例,分别占52.07%和34.73%。在明确企业规模的55708例疑似职业病病例中,24275例分布在小型企业,占43.58%。截至2022年底进入诊断程序的23535例,进入诊断率为38.98%,确诊职业病12502例,疑似职业病确诊率为53.12%。不同病种、病例来源、地区、行业的疑似职业病进入诊断率和确诊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441.875、422.220、6443.944、293.969、293.969、667.819、2213.141、591.271,P<0.01)。大、中、小、微型企业的疑似职业病进入诊断率呈降低趋势(χ^(2)=-67.538,P<0.01),疑似职业病确诊率呈增高趋势(χ^(2)=17.239,P<0.01)。结论全国疑似职业病进入诊断率偏低,应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管,提升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工作的规范和质量,进一步做好职业性尘肺病、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以及女工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 王丹李欣欣柳安琪吴今昊王鸿飞胡伟江
- 关键词:职业病确诊率
- 2002年全国职业病报告发病情况分析被引量:29
- 2006年
- 目的了解2002年度全国各类职业病的发病及其分布情况。方法收集2002年度全国各类职业病报告数据,并建立职业病个案数据库,采用全国职业病报告系统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2统计年中,全国共报告各类职业病人14 821例,尘肺病居第一位(12 248例),占82.6%;急性中毒205起590例;慢性中毒1 300例,与2001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1.5%病例,铅及其化合物居首位,其次为苯和正己烷。结论全国各类职业病发病较去年同期有所增加,职业病防治工作任重道远。
- 王鸿飞
- 关键词:职业病尘肺病中毒
- 苯的胺基及硝基化合物重大急性职业中毒分析
- 2006年
- 目的探讨苯的胺基及硝基化合物重大急性职业中毒的发生特点,为制定相应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989~2003年间全国报告的苯的胺基及硝基化舍物重大急性职业中毒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①1989~2003年间全国共报告苯的胺基及硝基化合物重大急性职业中毒17起,年均1.1起;直接导致中毒的物质约有8种;平均每起事故中毒者为6.6例,中毒死亡者0.1例,1起事故最高中毒病例数为27例;中毒率高,中毒死亡率相对低;②中毒主要集中在6~9月份,多发生在化学工业和运输与仓储业,在搬运和生产岗位中毒多发。中毒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安全教育和个人防护设备。结论①加强安全教育和个人防护,严禁皮肤直接接触;②在修订《高毒物品目录》时考虑将苯的胺基及硝基化合物部分或全部剔除。
- 杜燮祎王焕强张敏李涛王鸿飞陈曙旸张爽秦戬
- 2015—2017年全国职业病报告和审核时效对比分析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对比分析2015-2017年职业病诊断机构网络报告时效和职业病报告业务管理机构审核时效,为进一步规范职业病报告质控及提高业务管理提供建议。方法汇总归纳2015-2017年间全国各职业病诊断机构通过"职业病与职业卫生信息监测系统"常规报告的各类职业病(不包括职业性放射性疾病)原始个案资料,使用SPSS2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对于2015-2017年报告时效性和审核时效性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H检验,采用Nemenyi法对不同年度进行比较分析;对于审核状态采用χ^2检验,并采用Bonferroni法矫正检验水准α为0.0167(0.05/3)对不同年度进行比较。结果(1)2015-2017年,3年总报告的及时率为76.17%,按年度分别为72.31%、75.57%和81.01%,呈逐年上升趋势,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01)。(2)报告及时率达80%以上的省份数由2015年的10个上升至2017年的20个,有统计学差异(P<0.05)。(3)在次年1月底,3年总的报告终审率为96.57%,由2015年的96.02%提高至2017年的97.24%,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01)。(4)县级和省级审核用时2015-2017年呈缩短趋势,市级审核用时呈延长趋势,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报告时效性逐年提高;年终审核整体完成情况较好,但各级审核用时仍需进一步缩短。建议国家出台职业病报告管理制度或工作规范,进一步明确报告和审核时限,报告单位完善其报告工作流程,基层机构稳定人员和必要时设置专职工作人员,加强系统的软硬件维护并完善系统稳定性等措施提高报告、审核时效性。
- 王丹朱晓俊王鸿飞李涛王艳华刘梦瑄
- 关键词:职业病职业病报告时效
- 17998例尘肺病患者死因分析
- 2024年
- 目的分析尘肺病患者死亡病例死因构成情况,为尘肺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6-2020年职业病及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信息系统中诊断并报告且可在死因监测系统中查询到死因信息的17998例职业性尘肺病死亡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尘肺病患者死因的前五位分别为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疾病和伤害,其中呼吸系统疾病主要为尘肺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y disease,COPD),恶性肿瘤主要为肺癌。矽肺、煤工尘肺、铸工尘肺和石棉肺患者首位死因为呼吸系统疾病(均超过40%),电焊工尘肺患者首位死因为恶性肿瘤(占35.2%),水泥尘肺患者首位死因为心脑血管疾病(占33.9%);叁期尘肺因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比例(占67.3%)高于壹期和贰期尘肺;石工和爆破工因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比例(均超过50%)高于其它工种,电焊工因肺癌死亡比例(占26.4%)高于其它工种;接尘工龄10~<20年病例因尘肺病死亡比例最高(占33.2%);不同尘肺病种、期别、工种、接尘工龄病例的死因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368、1535.995、212.490、118.593,P<0.01)。随死亡年龄增长,呼吸系统疾病死因所占比例下降,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死因所占比例升高(χ^(2)=11.406,P<0.01)。结论积极预防和治疗尘肺病患者呼吸系统并发症,同时重视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等慢性病的防治,有望延长尘肺病患者寿命。
- 李欣欣王丹吴今昊柳安琪王鸿飞胡伟江
- 关键词:尘肺病根本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