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程震

作品数:75 被引量:424H指数:10
供职机构: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江苏省临床医学科技专项南京军区医药卫生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2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9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1篇肾病
  • 14篇肾炎
  • 11篇肾移植
  • 11篇病理
  • 9篇狼疮
  • 8篇血管
  • 8篇预后
  • 8篇肾功能
  • 8篇术后
  • 8篇狼疮性
  • 8篇狼疮性肾炎
  • 7篇肾小球
  • 7篇综合征
  • 6篇脂蛋白肾病
  • 6篇细胞
  • 6篇白肾
  • 5篇移植术
  • 5篇移植术后
  • 5篇肾病患者
  • 5篇肾移植术

机构

  • 68篇南京军区南京...
  • 11篇南京大学
  • 8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江苏省人民医...
  • 1篇南京大学医学...
  • 1篇南京航空航天...
  • 1篇兰州大学附属...

作者

  • 75篇程震
  • 52篇刘志红
  • 21篇黎磊石
  • 16篇陈惠萍
  • 16篇唐政
  • 16篇曾彩虹
  • 15篇胡伟新
  • 14篇周岩
  • 14篇季曙明
  • 13篇陈劲松
  • 12篇孙启全
  • 11篇程东瑞
  • 10篇葛永纯
  • 10篇沙国柱
  • 10篇章海涛
  • 8篇周玉超
  • 6篇文吉秋
  • 6篇杨茜
  • 5篇李世军
  • 5篇张炯

传媒

  • 38篇肾脏病与透析...
  • 5篇医学研究生学...
  • 4篇中华医学会肾...
  • 2篇中华器官移植...
  • 2篇中国实用内科...
  • 2篇国际泌尿系统...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临床误诊误治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东南国防医药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华移植杂志...
  • 1篇中华现代护理...
  • 1篇中华实用诊断...
  • 1篇护理学杂志
  • 1篇中国透析移植...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19
  • 8篇2016
  • 9篇2015
  • 8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 8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 4篇2007
  • 6篇2006
  • 5篇2003
  • 3篇2002
  • 2篇2001
  • 3篇2000
  • 1篇1999
7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免疫吸附联合他克莫司和霉酚酸酯逆转肾移植后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 探讨免疫吸附(IA)联合他克莫司(FKS06)和霉酚酸酯(MMF)治疗CAd阳性的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AHR)的临床效果。方法 1999年4月至2003年6月间行同种异体尸肾移植490例,其中9例受者发生AHR,其诊断均依据Banff97标准,Banff分级为Ⅱ级5例,Ⅲ级4例。患者发生AHR后均采用免疫吸附联合FK506+MMF+激素治疗,同时辅以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前、后行移植肾活检,分别进行病理观察、免疫荧光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同时检测患者血清HLA、免疫球蛋白水平以及肝、肾功能。结果 治疗后,9例AHR患者中有8例得到逆转;1例治疗无效,转而采用血液透析治疗。患者的HL-Ⅰ、Ⅱ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分别为(5.9±2.9)%和(2.2±0.6)%;血清总的免疫球蛋白水平也明显降低;患者移植肾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CAd沉积强度较治疔前明显减轻,其中5例患者CAd转阴;肾小球浸润细胞明显减少,肾小管炎症减轻,间质浸润细胞减少,血管炎减轻。患者在接受免疫吸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免疫吸附联合FKS06+MMF可有效地逆转CAd阳性的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
季曙明沙国柱陈劲松孙启全程震程东瑞刘志红黎磊石
关键词:肾移植移植物排斥免疫吸附
循环中抗内皮细胞抗体检测在肾移植中的意义
孙启全程震程东瑞季曙明陈劲松文吉秋陈惠萍刘志红
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相关C3肾炎的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1
2015年
目的:了解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相关的C3肾炎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15年5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肾脏科经肾活检病理诊断为C3肾炎的患者,筛选出血清免疫固定电泳见单克隆条带者,统计其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1)一般资料:C3肾炎患者共有38例,其中行血清免疫固定电泳检查者16例。血清单克隆免疫球蛋白阳性者7例,男性5例、女性2例,肾活检时年龄44~65岁,病程3~67月。肾脏损害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4例,多形型血尿者6例,血清肌酐升高3例,贫血4例。(2)补体及补体相关检查:C3下降4例,C4、血清H因子均正常,C3肾炎因子及抗H因子抗体均阴性(6/6)。(3)血液学检查: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种类λ型IgG 3例,κ型IgG 2例,λ型IgA 1例,κ轻链1例。血游离轻链比值异常2例。浆细胞升高2例(2/6)。(4)肾脏病理:7例免疫荧光均以C3沉积于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及系膜区,轻链染色阴性,光镜均呈膜增生样病变,2例伴新月体,肾小管间质病变较轻;电镜下电子致密物无特殊结构,主要沉积于内皮下及系膜区,2例内皮细胞病变明显。(5)治疗及随访:2例浆细胞异常的患者接受沙利度胺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其中1例肾脏病长期缓解,1例快速进展至终末期肾病;余5例患者接受雷公藤多苷和(或)糖皮质激素治疗,1例失随访,3例尿检改善,4例肾功能稳定。结论: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相关的C3肾炎好发于中老年患者,组织学以肾小球膜增生样病变为主,免疫抑制治疗有一定的疗效,但治疗的关键应针对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
张丽华程震徐峰张涛章海涛葛永纯周岩曾彩虹胡伟新唐政刘志红
关键词: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病理
环孢霉素A治疗狼疮性肾炎并发急性肾衰被引量:8
2000年
程震姚小丹胡伟新
关键词:狼疮性肾炎环孢霉素A急性肾功能衰竭
系统性血管炎合并肾小球膜性病变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了解系统性血管炎合并肾小球膜性病变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符合上述要求的4例住院患者,分析临床及肾活检病理资料。结果:4例患者均符合系统性血管炎的诊断标准,其中2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阳性[MPO-ANCA(ELISA法)和P-ANCA(荧光法)];2例临床符合急进性肾炎综合征,4例患者除血尿外,均存在肾病性蛋白尿(其中3例为超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3例血清肌酐升高;肾活检组织学除见肾小球新月体、袢坏死等血管炎性病变外,还存在肾小球膜性病变;IgG亚型分析提示继发性膜性病变。2例患者经积极免疫抑制剂治疗后,血尿减少,ANCA滴度下降,2例未积极治疗者,1例肾功能缓慢进展,1例进入维持性血液透析。结论:系统性血管炎合并肾小球膜性病变的诊断需要依赖肾活检,预后与是否积极治疗相关。其发病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章海涛陈惠萍程震黄高渊邓康平刘志红
关键词:系统性血管炎肾活检免疫抑制剂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患者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及临床意义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前瞻性观察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患者的内皮细胞功能及其与疾病活动程度和并发症的关系。方法:63例经肾活检及临床确诊且蛋白尿≥3.5g/d的特发性FSGS患者进入本研究,选取年龄、性别相匹配的32例健康志愿者作对照。分析内皮细胞损伤指标循环内皮细胞计数(CECs)、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血管细胞粘附分子(VCAM)和E选择素(ES)的阳性率,观察起点内皮细胞损伤指标与其他临床指标及静脉血栓栓塞(VTE)并发症的关系,观察内皮细胞损伤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1)FSGS患者的各项内皮细胞损伤指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无VTE的52例患者内皮细胞损伤指标的阳性率分别为CECs48.1%、vWF92.3%,sTM96.2%,VCAM67.3%,ES28.9%,其中VCAM阳性患者的血压水平、尿蛋白定量、血肌酐水平及肾小管损伤指标NAG酶、RBP均显著高于阴性者,CECs及ES阳性与阴性患者各项指标间无明显差异。相关性分析显示,sTM、VCAM与SCr显著正相关,VCAM、vWF与NAG、RBP均有正相关性。随访2月时15例达完全缓解(CR),13例部分缓解(PR),15例无效(NR),8例失随访,1例进入腹膜透析治疗退出本研究。CR组治疗后sTM、VCAM均明显下降,而vWF、ES水平变化不明显,PR组治疗前后相比sTM明显下降,余三项指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NR组治疗前后各项内皮损伤指标均无明显变化。随访1年期间11例患者获得持续缓解,该组患者各观察点ES水平与正常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sTM于随访2月时即降至正常,VCAM、vWF分别于随访2月、6月时开始下降,随访12月时仍高于正常对照。(3)合并VTE者CECs、vWF水平显著高于无VTE者。结论:FSGS患者存在明显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其中VCAM及CECs水平的异常升高分别与疾病的活动程度及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关系密切,随疾病的缓解内皮细胞功能得以不同程度的改善。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的检�
张庆燕曾彩虹陈朝红程震李世军贺红光张炯伏幼娟刘志红
关键词: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内皮细胞疾病活动度血栓栓塞
肥大细胞在糖尿病肾病患者肾组织中的分布及相关性研究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慢性炎症性疾病。肥大细胞是多功能的免疫细胞,具有以多种方式参与DN发生发展的潜在能力。但目前尚未见有较全面的对肥大细胞与DN关系的分析和研究报道。文中研究在DN发生发展过程中肾组织中肥大细胞数量、活化水平的变化,及探讨肥大细胞与DN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及可能病理作用。方法选取DN病例80例,其中早期19例、中期32例,晚期29例。同时选取正常供肾16例作为正常对照。以类胰蛋白酶作为肥大细胞标记分子,利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分析肾穿刺组织标本中肥大细胞的数量。以CD3、CD20、CD68分别作为肾组织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标记分子,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分析肾穿刺组织标本中上述炎症细胞数量。根据肥大细胞周围的甲苯胺蓝异染颗粒及细胞内颗粒减少情况分析肥大细胞的脱颗粒反应,据以分析肾织织肥大细胞的活化水平。以此为基础分析肾组织中肥大细胞与DN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结果①在正常对照和DN患者的肾组织中肥大细胞主要分布于肾小管间质,肾小球中极少发现肥大细胞。DN患者的肾组织中,还可见肥大细胞侵入肾小管壁。②正常对照肾组织肥大细胞数量很少。在DN的肾组织中,肥大细胞数量随着病情发展而显著增加。③与正常对照相比,DN患者肾组织肥大细胞发生脱颗粒的比例显著增高,且表现为随DN进展而逐渐增加的趋势。④相关性分析显示,DN患者肾组织肥大细胞数量与肾功能损伤指标、小管间质损伤指标和炎症指标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肥大细胞参与DN的发生发展过程,可能主要通过脱颗粒作用,释放细胞内的生物活性物质。肥大细胞在DN的肾小管间质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肥大细胞可望成为DN防治的新靶标。
郑敬民尹广姚根宏程震王容刘志红
关键词:肥大细胞糖尿病肾病病理作用类胰蛋白酶脱颗粒
西罗莫司对慢性移植肾肾病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英文)被引量:1
2010年
背景:西罗莫司对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防治产生重要作用,同时,有研究发现它可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徙,对慢性排斥反应以及慢性移植肾肾病产生防治作用,但具体的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探讨西罗莫司对慢性移植肾肾病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原发性肾病首次尸肾移植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西罗莫司组和硫唑嘌呤组各30例,分别采用西罗莫司+环孢素A+激素,硫唑嘌呤+环孢素A+激素治疗,西罗莫司首次负荷剂量为6mg,2周内2mg/d,2周后改为1.0~2.0mg/d,环孢素A为5.0~7.0mg/d,硫唑嘌呤为50~100mg/d,激素为15~20mg/d。术后2年时,对移植肾进行活检。观察移植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情况,并观察肝功能、血肌酐浓度、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人/肾存活率。结果与结论:随访2年,西罗莫司组于术后1,3,12个月的环孢素剂量明显低于硫唑嘌呤组,但是两组之间的血环孢素A的谷值浓度没有明显差异。硫唑嘌呤组中,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主要分布于近曲小管,部分可见肾小球以及间质血管;大部分移植肾组织近曲小管呈阳性表达,线型分布于刷状缘,部分呈阳性表达。部分患者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呈节段性阳性表达。内皮细胞及系膜偶见阳性表达。西罗莫司组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在近曲小管的表达则明显减弱,肾小球和间质血管无明显改变。硫唑嘌呤组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主要见于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部分病例也可见于内皮细胞及系膜细胞,间质血管呈阳性表达,主要分布于内皮层。西罗莫司组,肾小球、间质血管染色均明显减少。与硫唑嘌呤组比较,西罗莫司组人/肾存活率高、移植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明显降低。结果表明,西罗莫司可降低移植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血管
贾瑞鹏季曙明陈劲松孙启全程震周虹陈召红刘志红黎磊石
关键词:西罗莫司转化生长因子Β1
狼疮性肾炎终末期肾病患者行腹膜透析治疗的临床预后
周岩周婷婷程震周玉超王涵胡伟新刘志红俞雨生
肾移植术后应用咪唑立宾抗排斥治疗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1
2009年
目的:探讨咪唑立宾(MZR)在肾移植术后抗排斥治疗临床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38例首次接受肾移植的患者采用环孢素(CsA)或他克莫司(FK506)+MZR+泼尼松(Pred)治疗,与同期31例采用CsA或FK506+霉酚酸酯(MMF)+Pred治疗的患者进行比较。观察2组患者在肾移植术后12月内的人、肾存活率及肾功能变化情况,比较2组间急性排斥反应、药物不良反应(外周血白细胞下降、肝功能异常、血尿酸升高及胃肠道症状)以及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结果:随访12个月,MMF组患者人、肾存活率均为100%,MZR组人、肾存活率分别为100%、97.4%。肾移植术后MMF组和MZR组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相似,2组在肾移植术后1、2、3月的血肌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6月和12月MZR组血肌酐较MMF组明显增高(P<0.05);与MMF组相比,MZR组患者的胃肠道症状、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而外周血白细胞下降、高尿酸血症以及肝功能异常等方面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肾移植中应用MZR安全、不良反应小,可以作为肾移植患者术后常规的免疫抑制剂。
陈劲松季曙明沙国柱程震孙启全文吉秋程东瑞刘志红黎磊石
关键词:肾移植免疫抑制剂咪唑立宾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