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其柱 作品数:25 被引量:85 H指数:5 供职机构: 聊城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 博士科研启动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历史地理 政治法律 社会学 经济管理 更多>>
蔡锡勇《美国合邦盟约》译本考论 被引量:2 2011年 蔡锡勇是晚清首批接受西学训练的学生之一。他先后在广州和京师同文馆学习,光绪四年随驻美、日、秘公使陈兰彬出使美国,担任驻华盛顿使馆翻译。他驻美期间翻译了《美国合邦盟约》,即今日美国联邦宪法。由于中西文化传统不同,蔡氏译本无形中对原文内容进行了"改造":一是将作为最高建国原则的"constitution",翻译为带有政治联合色彩的"盟约";二是将国家主权与地方主权并存的复合共和制,描述成偏向于中央集权的民主制。不过,该译本所体现出来的新的话语表达,以及其对美国政制和人民权利的规定,仍然对中国儒家学说带来了巨大冲击力。1897年于《时务报》刊发后,《美国合邦盟约》进入了康有为等人的视野,成为他们改造传统"民本"思想的一种知识参照。 胡其柱关键词:京师同文馆 抑制与抗争:建国初期的政府与私营工商界(1949-1952) 被引量:3 2005年 建国初期,由于政府继续维持革命时代的“劳资协商”政策,私营工商界情绪逐渐稳定,并主动配合政府贯彻各项政策。政府为迅速恢复经济,稳定社会秩序,采用加工定货、统购包销等措施“援助”私营工商界。但私营工商界经济好转之后,出于对利益的本能追求,对政府“援助”采取了或明或暗的抗拒态度。政府出于现实考虑,主动妥协,进行了多次政策调整。但政府的妥协并不意味着原谅私营工商界的“不忠”。1952年初,国民经济初步恢复之后,政府发起“五反”运动,以打击“五毒”行为的名义对私营工商界进行了声势浩大的思想改造。通过“五反”,私营工商界与政府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最终以前者的屈服而宣告终结。从此,私营工商界完全转变经营方向,成为政府社会改造战略的忠实配合者。 胡其柱关键词:政府 抗争 中国古代思想语境中“自由”语词源流考论 被引量:2 2016年 在早期佛教语境中,"自由"主要表示修行达到最高层级意义上的通畅无碍;在唐宋禅宗语境中,"自由"逐渐摆脱神秘主义色彩,意指个人识见本性之后的了无物碍;唐代诗人多用"自由"表达不受世事羁绊、随意适性的情感追求;宋代全真教则以"自由"表示清心寡欲、回归真我的得道境地。这些不同语境中的"自由"词义虽有细微差别,但皆视"自由"为自我具足之事,必待消解外物始能获得解脱。对于儒家学者来说,这种"自由"乃是最大的自私和破坏,因而始终对其抱有拒斥态度。 胡其柱关键词:佛教 全真教 儒学 工会转向:建国初期的工会之争 被引量:5 2004年 建国前后 ,党的工会工作一度出现波动。邓子恢向中央汇报了中南区的情况 ,引起刘少奇和高岗的关注。刘少奇与高岗等针锋相对 ,各自提出了不同的工会理论。李立三在邓子恢报告的基础上 ,对新时期工会的立场问题作了更加详细的阐述 ,并上书毛泽东谈了自己的观点。毛泽东为了确保人事稳定 ,以牺牲李立三消弭了高岗、刘少奇之间的分歧。李立三的跌落虽然暂时缓和了中央高层之间的分歧与争论 ,却强行阻止了邓子恢、刘少奇等人对工会问题的深入思考 ,使得新中国的工会长期萎缩 。 胡其柱关键词:工会 分歧 晚清中国“自由”概念源流考论 晚清中国的“自由”概念,是在中西学术碰撞中生成的。不过,从整体上来看,晚清知识分子又非直接通过阅读西学原著获知这一概念。大多数知识分子是借助传教士译著或者日本新学,逐渐接触到了西方“自由”概念。因此,讨论晚清中国“自由”... 胡其柱关键词:政治思想 文本资料 晚清 《晚清“自由”语词的生成考略》补正 被引量:1 2011年 笔者在《中国文化研究》(2008年夏季号)发表的《晚清"自由"语词的生成考略》一文,存在诸多不足或失误之处:第一,马礼逊《华英字典》在英文解释上,对"Freedom"与"Liberty"有所区别,但在中文解释中皆以"自主之理"一词译之;第二,传教士《自主之理》文中的"自主"、"自主之理",即指英文"Liberty";第三,《新解地理备考》的最早版本,最晚当在1847年已经刊印;第四,蔡锡勇在《美国合邦盟约》中,明确以"自由之福"对译"the Blessings of Liberty";第五,黄遵宪在《日本国志》中对日本"自由"概念进行的是批评,而不是引介。 胡其柱关键词:黄遵宪 晚清“自由”语词的生成考略 被引量:10 2008年 19世纪上半叶,传教士用"自主"或"自由"对译"freedom(liberty)"。但在此后几十年里,他们或许因为"自由"语词的传统消极色彩,更倾向于使用"自主"一词,而且多表示一种民族国家意义上的权利。大约1880年前后,黄遵宪受日本自由民权言论熏陶,第一次在民权意义上对"自由"作了界定,可惜没受到国人重视。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随着黄遵宪和严复著作的流行,"自由"才逐渐压倒"自主"等语词,成为朝野士大夫热衷讨论的重要概念之一。其中,严复不但对"自由"一词作出了影响深远的界定,而且将其提高到话语表达的核心范畴,奠定了现代"自由"语词的基本形象。梁启超则融合严复与日本学者的"自由"界定,以自己清新而充满激情的文字,构建起了现代"自由"话语的基本框架。 胡其柱关键词:传教士 黄遵宪 19世纪来华传教士对西方古典学的引介和传播 被引量:5 2015年 19世纪,来华传教士为了改变中国人对西方的偏见,积极引介有关古希腊—罗马的古典学知识。他们借助期刊、报纸、考察报告和史学论著,向晚清中国描述了一个足以与中华文明相媲美的古典世界。这个世界不但文治昌明、战功显赫,而且代代相传、长盛不衰,是近世欧洲文明的源头之一。来华传教士对西方古典学的译介和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晚清中国士大夫的自大心理,推动他们走上了了解和学习西方的道路。 陈德正 胡其柱关键词:传教士 晚清 从晚清权利观念看清末国家构建的内在困境 被引量:2 2015年 西方近代政治思想家试图通过建构民族国家以满足和保护个体的自然权利需求,其权利观念中的自我要求较为薄弱。晚清维新思想家受西方近代权利观念的影响,也认为个人可获得应当之利、拥有自主之权,且人人自主乃是国家福祚昌盛的基础。但同时,他们受制于两千年来的儒家思维模式,始终将个人视为道德性的存在,认为个人自主不仅意味着反抗外在强权,也意味着克制内在的非分欲望。在他们看来,这种德性意义上的人人自主,才是真正不变的天下大道;只有人人皆知群己之权界,国家才能进入民主建国的政治轨道。但是,以今日的后见之明观之,这种权利观念固然有其合理之处,却无补于清末国家构建的顺利展开。 胡其柱关键词:晚清 权利 翻译的政治:马儒翰与第一次鸦片战争 被引量:12 2010年 鸦片战争期间,中英双方都存在语言沟通的难题。但是,英方由于聘用马儒翰等人担任翻译,有效解决了政治沟通和情报收集等问题。他们充分借助马儒翰等人的中文知识,作出了合理的战略决策和军事安排。而反观中方,林则徐之后的几个主帅,出于怀疑汉人、明哲保身等心理,竟将为数不多的几个译员拒之门外,倚赖英方的马儒翰"居中翻译"。在缺乏翻译的情况下,清军前线主帅根本无法摸清敌人的真实动向,更无法核对所签条约文本的准确性。结果,清政府不但丧失了战争主动权,也丧失了谈判主动权,造成了很多原本可避免的损失。 胡其柱 贾永梅关键词:鸦片战争 翻译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