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怀远

作品数:26 被引量:84H指数:5
供职机构: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病理
  • 9篇细胞
  • 8篇肿瘤
  • 8篇临床病理
  • 5篇预后
  • 4篇细胞瘤
  • 4篇临床病理分析
  • 4篇病理分析
  • 3篇组织化学
  • 3篇胃癌
  • 3篇鳞状
  • 3篇免疫
  • 3篇免疫组织
  • 3篇免疫组织化学
  • 3篇基因
  • 3篇肺癌
  • 3篇癌组织
  • 3篇膀胱
  • 3篇病理学
  • 2篇原发性

机构

  • 18篇皖北煤电集团...
  • 5篇安徽省宿州市...
  • 4篇皖北矿务局总...
  • 3篇蚌埠医学院第...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合肥安为康医...
  • 1篇蚌埠医学院第...
  • 1篇宿州市立医院
  • 1篇安徽省界首市...

作者

  • 26篇胡怀远
  • 7篇宋瑞
  • 7篇刘岩
  • 6篇邹萍
  • 5篇夏燕
  • 4篇张辉
  • 4篇吴玲玲
  • 4篇封扬
  • 2篇朱永士
  • 2篇常全森
  • 2篇郝宗耀
  • 2篇梁朝朝
  • 2篇李虎
  • 2篇吴静静
  • 2篇武春燕
  • 1篇吴霞
  • 1篇桑学梅
  • 1篇武世伍
  • 1篇翟敬芳
  • 1篇胡恒贵

传媒

  • 8篇蚌埠医学院学...
  • 6篇安徽医药
  • 4篇临床肿瘤学杂...
  • 1篇当代医学
  • 1篇河北医药
  • 1篇安徽医学
  • 1篇中国组织化学...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分子诊断与治...
  • 1篇2010年华...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4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4
  • 2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6
  • 1篇2003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食管鳞状细胞癌中SOX2和Slug的表达及与肿瘤出芽之间的关系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SOX2、Slug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两者表达与肿瘤出芽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89例食管鳞状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中SOX2、Slug的表达及计算食管鳞状细胞癌病例HE切片中肿瘤出芽的数量。分析SOX2、Slug的表达在ESCC侵袭和转移中的临床病理学意义。结果食管鳞状细胞癌中SOX2、Slug的表达率分别为53.93%和68.53%,明显高于癌旁组织SOX2和Slug表达率(31.46%和31.46%);癌组织中肿瘤出芽率为39.32%。SOX2高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高临床分期有关,Slug高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高临床分期有关。肿瘤出芽发生率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高临床分期有关。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SOX2表达与Slug表达呈显著正相关,Slug表达与肿瘤出芽明显呈正相关。结论SOX2的高表达可能通过上调Slug的表达从而促进肿瘤的出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的侵袭及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雍翔宋瑞胡怀远武世伍秦燕子吴琼
关键词:食管鳞状细胞癌SOX2SLUG肿瘤出芽
COX-2、VEGF、cyclin D1在胃癌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探讨COX-2、VEGF、cyclinD1蛋白在胃癌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OX-2、VEGF、cyclin D1蛋白在60例胃癌组织和2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中的表达。结果:COX-2、VEGF、cyclin D1在胃癌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67%、76.67%、61.67%和40.00%、35.00%、15.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P〈0.05)。结论:cox-2、VEGF、cyclinD1蛋白的阳性表达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变有一定关系。
武春燕胡怀远马国栋刘岩
关键词:萎缩性COX-2VEGFCYCLIND1
miR-302b和CDK2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 探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病理组织中微小核糖核酸-302b(miR-302b)与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2(CDK2)的表达关系及其与淋巴结转移和预后关系。方法 选取2016—2020年我院97例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瘤组织标本为黑色素瘤组,另选取97例黑色素痣患者为黑色素痣组。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法检测黑色素瘤组织中miR-302b和CDK2 mRNA相对表达量,根据miR-302b、CDK2检测结果分为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观察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应用Pearson法对miR-302b与CDK2相关性进行分析,采用Kaplan-Meier对黑色素瘤患者3年的生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与黑色素痣组相比,黑色素瘤组miR-302b表达水平下降,CDK2 mRNA表达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302b、CDK2均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相关(P<0.05);Pearson相关性显示miR-302b与CDK2表达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769,P<0.05);Kaplan-Meier法分析显示miR-302b高表达组平均生存时间与总生存率高于低表达组(21.2个月vs. 18.6个月,73.5%vs. 28.6%);CDK2低表达组平均生存时间与总生存率高于高表达组(24.8个月vs. 15.3个月,71.4%vs. 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miR-302b组细胞活性均较低(P<0.05),CDK2组细胞活性均较高(P<0.05)。结论 miR-302b在黑色素瘤组织中低表达、CDK2则是高表达,二者呈负相关且均与患者临床病理指标显著相关,可作为有效评估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胡怀远汤衡
关键词:皮肤恶性黑色素瘤
恶性中胚叶混合瘤6例临床病理学特征
2017年
目的探讨卵巢、子宫体及子宫颈恶性中胚叶混合瘤(MMM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6例MMMT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结果 MMMT的组织学癌为中-低分化浆液性腺癌、高-中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低分化鳞状细胞癌及未分化癌;肉瘤同源性为纤维肉瘤、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平滑肌肉瘤及未分化高级别多形性肉瘤,异源性为软骨肉瘤。免疫组化:癌表达细胞角蛋白(CK);肉瘤表达波形蛋白(Vim)、肌动蛋白(SMA)、结蛋白(Desmin)、肌动蛋白结合蛋白(Calponin)、S-100蛋白、CD10、CD68、CD99。结论 MMMT属于高度侵袭性肿瘤,诊断主要依据组织学形态并结合免疫组化染色。
吴玲玲夏燕封扬胡怀远
关键词:恶性中胚叶混合瘤卵巢子宫子宫颈病理学特征
胃癌组织的LINC01105水平及临床意义
2021年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的长基因间非蛋白编码RNA 1105(LINC01105)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利用GEPIA在线工具分析LINC01105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中胃腺癌患者癌组织和基因型组织表达数据库(GTEx)正常组织中的水平,采用实时定量PCR(qPCR)检测本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手术切除的95例胃癌组织和87例癌旁组织的LINC01105水平,比较胃癌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LINC01105水平,Kaplan-Meier Plotter在线数据库分析胃癌组织的LINC01105水平与总生存期(OS)、疾病进展后生存期(PPS)和首次进展后生存期(FP)的关系。结果TCGA数据库中408例胃癌组织的LINC01105中位数水平为0.02,低于211例正常组织的2.45(P<0.05);qPCR结果显示,95例胃癌组织的LINC01105水平为0.636±0.226,低于87例癌旁组织的1.175±0.453(t=10.305,P<0.01)。LINC01105水平与胃癌患者的性别、年龄和分化程度无关(P>0.05),而与肿瘤直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浸润深度有关(P<0.05),其中肿瘤直径较大、TNM分期较晚、淋巴结转移和深浸润组织的LINC01105水平较低。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显示LINC01105水平与FP无关(P>0.05),而与OS和PPS有关(P<0.05),其中LINC01105高水平者的中位OS和PPS为93.2和16.7个月,优于低水平者的40.0和10.6个月(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低表达的LINC01105发挥类似抑癌基因的作用,参与了胃癌的恶性进展且与不良预后有关,有作为胃癌诊治靶点的潜能。
胡怀远汤衡雍翔邹萍刘岩
关键词:胃癌预后
角化棘皮瘤24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角化棘皮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4例角化棘皮瘤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发生于臀部1例,鼻前庭1例,其余均发生于曝光部位,均为单发型。肿瘤呈半球状突出于皮肤表面,中央充满角质栓,似"火山口"样,边缘有唇状表皮包绕。结论:角化棘皮瘤的诊断依据特征性的临床与病理特点,应与皮肤鳞状细胞癌相鉴别,局部完整切除皮损预后较好。
夏燕胡怀远封扬吴玲玲
关键词:皮肤肿瘤角化棘皮瘤
危险因素联合检测对非小细胞肺癌EGFR突变状态的预测价值
2021年
目的探讨基于危险因素联合检测预测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状态的初步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02例,根据EGFR突变状态分为野生型组(n=71)和突变型组(n=31)。收集2组一般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构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EGFR突变状态的联合检测因子模型,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结果突变型组女性、无吸烟史、周围型肺癌、有原发灶毛刺、有肺内转移、有骨转移、有胸膜凹陷征、血清CEA≥8.05μg/L、CYFRA21-1<2.72μg/L、SUVmax≥6.005占比高于野生型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部位(OR=1.322,95%CI=1.220~11.531)、胸膜凹陷征(OR=2.162,95%CI=1.906~39.608)、CYFRA21-1(OR=0.891,95%CI=1.015~5.854)及SUVmax(OR=1.062,95%CI=1.006~8.318)是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EGFR突变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得出联合检测因子模型表达式为:Logit(P)=-4.551+1.322X1+2.162X2+0.891X3+1.062X4;联合检测因子模型最佳临界值为0.422,灵敏度为81.25%,特异度为92.86%,曲线下面积为0.847(0.689~0.999)。结论基于危险因素联合检测能较好的预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EGFR突变状态。
宋瑞胡怀远刘岩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LOGISTIC回归模型
MIF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在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中的发生、发展的作用,为前列腺癌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新途径。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和59例前列腺癌(Pca)组织中MIF的表达。结果Pca组织MIF阳性表达率为84.7%(46/58),明显高于BPH组30%(P<0.05);MIF在Pca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其病理分级呈正相关(P<0.05);MIF阳性表达的肿瘤复发快、易转移、预后差。结论MIF与Pca组织学分级、恶性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是检测Pca的较好分子标志物,适时检测MIF的表达可作为判断Pca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重要参考价值。
李虎梁朝朝郝宗耀胡怀远
关键词:MIF前列腺肿瘤前列腺增生免疫组织化学
原发性卵巢甲状腺肿类癌4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卵巢甲状腺肿类癌(POS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应用光镜、免疫组织化学、特殊染色技术对4例POSC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患者临床表现为腹痛及盆腔肿块,无便秘、类癌综合征表现,其中2例以卵巢囊状肿块蒂扭转为首发症状。组织学上甲状腺肿与类癌相移行,部分类癌细胞排列成岛状或梁状,1例伴有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成分,3例伴有成熟性畸胎瘤。免疫表型:类癌细胞神经细胞黏附分子、突触素、嗜铬素、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均阳性。结论:POSC是一种罕见的生殖细胞肿瘤,形态学上需要与卵巢粒层细胞瘤、Sertoli-Leydig细胞瘤等相鉴别,HE切片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可以有效地帮助诊断。
胡怀远雍翔宋瑞张辉武雪芹刘岩
关键词:卵巢肿瘤甲状腺肿类癌免疫组织化学病理
胃癌组织中SMARCC1和SMARCC2的水平及临床意义
2022年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SMARCC1和SMARCC2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2月于本院进行胃癌手术的9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癌组织及对应的癌旁组织标本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其中SMARCC1和SMARCC2的水平并分析两者在胃癌组织中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两者诊断胃癌的效能,分层分析SMARCC1和SMARCC2的水平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的SMARCC1和SMARCC2水平分别为3.688±0.127和4.179±0.186,高于癌旁组织的1.349±0.072和1.312±0.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胃癌组织中SMARCC1水平与SMARCC2水平呈正相关(r=0.572,95%CI:0.422~0.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组织SMARCC1、SMARCC2水平诊断胃癌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9(95%CI:0.908~0.971)、0.898(95%CI:0.844~0.952),当SMARCC1、SMARCC2截断值分别为2.632、2.292时约登指数最大,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55%和95.52%及82.65%和96.94%。组织SMARCC1、SMARCC2水平与TNM分期、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有关(P<0.05),SMARCC1水平还与肿瘤大小有关(P<0.05),而SMARCC2水平还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SMARCC1、SMARCC2低水平者的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58.0、55.0个月,优于高水平者的26.0、36.0个月(HR=3.461,95%CI:1.888~6.347,P<0.001;HR=1.875,95%CI:1.052~3.340,P=0.033),进一步多因素分析发现组织SMARCC1水平升高是胃癌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HR=2.954,95%CI:1.541~4.251,P=0.026)。结论胃癌组织中SMARCC1、SMARCC2水平升高,两者水平上调与胃癌的恶性行为相关,且SMARCC1是胃癌诊断和预后预测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宋瑞胡怀远刘岩王怀新
关键词:胃癌预后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