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双凤
- 作品数:68 被引量:555H指数:14
- 供职机构: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全球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 成都市大学生性价值观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了解低年级大学生性价值观现状和影响因素,为学校性价值观教育的开展提供参考。方法参照《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设计调查问卷。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1053名大学一年级、二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t检验、方差分析、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探讨低年级大学生性价值观现状及影响因素。结果成都市低年级大学生性价值观得分为(35.67±4.60)分。女生性价值观得分高于男生(t=-5.198,P<0.001);城市生源地大学生性价值观得分高于农村生源地(t=-5.073,P<0.001);父亲学历较高的大学生性价值观得分较高(F=3.640,P<0.05);母亲职业(F=6.930,P<0.001)或父亲职业(F=7.354,P<0.001)为农民的大学生性价值观得分较低;家庭月收入(F=3.737,P<0.05)和月生活费(F=10.431,P<0.001)较高的大学生性价值观得分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女生、生源地为城市、月生活费高的大学生具有更科学的性价值观(P<0.05)。结论部分低年级大学生存在不科学的性价值观,社会、学校、家长应重视孩子性价值观的培养,按照《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要求开展全面性教育,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性文化环境。
- 李亚杰余彬韩佳禹杨诗凡代珍吴思芮范双凤
- 关键词:大学生性价值观性教育影响因素
- 2006-2013年成都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死亡病例情况分析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了解成都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死亡病例情况,分析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方法对成都市2006-2013年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死亡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截至2013-12-31日,共有治疗死亡病例241例,男性占88.8%,女性占11.2%,治疗病死率为4.3%,开始治疗时CD+4T淋巴细胞(CD4细胞)计数<50个/μl的患者病死率为11.4%,其中49.1%的病例在3个月内死亡,CD_4细胞计数>200个/μl的患者病死率为1.4%,其中29.7%的病例在3个月内死。死亡原因以艾滋病相关疾病为主(61.8%)。结论早期治疗能降低艾滋病病死率。
- 彭中吴学庆施雅莹何勤英鹿茸姜维华李志军范双凤刘芳
- 关键词: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死亡病例
- 2010—2015年成都市孕产妇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9
- 2016年
- 目的了解成都市孕产期妇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梅毒的感染现状、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当地防控策略制定和干预效果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严格按照《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操作手册》标准,于2010—2015年对符合监测条件的孕产妇开展行为学问卷调查和血清学检测。结果2010—2015年间共监测孕产妇2400名,未发现HIV抗体阳性者,梅毒阳性检出率及HCV阳性检出率均为0.13%;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70.52%,呈逐年上升趋势(x2=75.68,P〈0.001),且文化水平越高、年龄越小、怀孕生育次数越少,其防治知识知晓率越高。结论成都市孕产妇人群HIV、梅毒、HCV感染率均处于低于全国较低水平,但该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仍有待提升,今后应开展针对性的孕期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发生。
- 周瑛李静李巧巧范双凤
- 关键词:孕产妇艾滋病丙型肝炎梅毒哨点监测
- 2010—2019年成都市梅毒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了解2010—2019年成都市梅毒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为制定有效的梅毒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2019年成都市梅毒疫情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19年成都市累计报告梅毒病例49 90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33.86/10万,报告发病率从41.66/10万上升至46.66/10万,年均增长1.27%。Ⅰ期和Ⅱ期梅毒(早期梅毒)发病率从2010年的18.49/10万下降至2019年的6.38/10万,年均降低11.15%。在梅毒病例构成中,以隐性梅毒为主,占71.80%,其构成比从2010年的51.98%上升至2019年的85.01%。女性发病率(35.49/10万)高于男性(32.26/10万),2010—2019年间发病率分别增长1.26%和1.28%。20~<30岁年龄组人群发病率最高,为53.00/10万,其次为≥60岁年龄组人群(45.07/10万),2010—2019年间20~<30岁年龄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年均降低6.92%,50~<60岁和≥60岁年龄组发病率则呈明显上升趋势,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0.34%和4.29%。结论 2010—2019年成都市早期梅毒发病呈下降趋势,但隐性梅毒报病持续增加,中老年人群梅毒疫情不断上升,防治形势依然严峻,应结合疫情特点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控制梅毒的流行。
- 何世娇代珍徐菁佩范双凤何勤英
- 关键词:梅毒发病率流行病学特征
- 成都市农村地区中老年男性高危性行为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3
- 2021年
- 目的了解成都市农村地区≥50岁的男性高危性行为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提出针对性预防建议。方法随机抽取6个乡镇797名调查对象,在私密环境接受男性调查员一对一问卷调查。结果797名调查对象年龄(64.46±7.93)岁,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31.47%,129名(16.19%)发生过高危性行为。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50~59岁的高危性行为发生率是70岁以上人群的2.853倍;上过初中的比高中及以上更易发生高危性行为[比值比(OR)=5.772,95%可信区间(CI):1.686~19.756];近一年外出务工(OR=3.059,95%CI:1.537~4.550)和一年前有过外出务工(OR=2.644,95%CI:1.530~6.116)者比从未外出务工者发生高危性行为的风险更高;对商业性性行为持不反对态度的调查对象高危性行为发生率是持反对态度者6.158倍。结论成都市农村地区中老年男性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低,存在一定比例的高危性行为。有必要正视中老年男性性行为特点,提高艾滋病防治知识,普及提高安全套使用率,将艾滋病防治工作从事后干预向事前预防转移。
- 许靖肖洁杨义李苑范双凤伍霞李娜廖瑞平奚静肖伟白云瑞骆国涛冷凤生王雪松万怡吉王润中
- 关键词:高危性行为中老年农村艾滋病
-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川中某县暗娼高危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了解川中某县女性商业性性服务人群高危行为特点,应用计划行为理论筛选其影响因素,为健康干预提供指导。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利用分层整群抽样法,使用匿名问卷在娱乐场所内进行面对面调查。结果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50份,调查对象年龄17~45岁,年龄中位数为28岁。安全套正确使用知识知晓率为16.7%。最近1个月商业性性行为中安全套坚持使用率为57.0%。非条件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行为意向(OR=4.754,P=0.033)、主观行为规范(OR=2.587,P=0.018)、知觉行为控制(OR=3.714,P=0.001)和最近1周接待客人数(OR=0.426,P=0.034)是该人群安全套使用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娱乐场所女性性服务工作者安全套坚持使用率偏低,可利用计划行为模式筛选影响因素,开展针对性健康干预。
- 范双凤刘鹏陈文宋国蓉胡永彬栾荣生
- 关键词:艾滋病
- 2005—2017年成都市梅毒流行病学特征被引量:12
- 2018年
- 目的了解成都市梅毒流行病学特征,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梅毒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成都市报告的2005—2017年梅毒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5—2017年成都市共报告梅毒病例53 818例,从2005年的平均年发病率为34.43/10万,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χ~2=4 602,P<0.05)。各区(市)县均有报告发病,不同地区报告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 211,P<0.05)。全年每月均有病例报告,有明显季节性(χ~2=1 189.70,P<0.05)。女性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χ~2=7.83,P<0.05),20~29岁年龄组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χ~2=9 160,P<0.05),病例主要为农民,占总病例28.85%。结论成都市梅毒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应针对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开展防控工作。
- 彭中吴学庆吴思芮姜维华施雅莹代珍刘芳段振华范双凤何勤英
- 关键词:梅毒流行病学特征
- 成都市中学生艾滋病性健康教育课程包使用效果评价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评价利用艾滋病、性健康教育整合式课程包在成都市部分中学生人群中开展学校艾滋病和性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从成都市11所中学抽取学生,采取干预前后自身对照设计,以整群抽样的方法分别在干预前后,用自行设计问卷评价研究对象性健康教育知识的改变情况。结果干预前共调查1196名学生,收回有效问卷1164份,平均年龄14.2岁;终末共调查996名学生,收回有效问卷936份,平均年龄14.3岁。干预前性健康知识得分(46.8±19.8)分,干预后得分(57.6±20.3)分(t=12.081,P<0.01)。其中艾滋病防治知识得分提升最多,从(42.2±24.4)分上升至(59.1±26.4)分(t=15.316,P<0.01)。96.0%(898/935)的学生表示该课程对自己的帮助非常大。结论采取整合式课程包的方式对中学生进行学校艾滋病及性健康教育,能明显提升学生相关知识的掌握水平,值得在广大中学校进一步推广。
- 范双凤代珍陆肸垚冷金岩
- 关键词:性健康健康教育艾滋病
- 成都市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分析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了解成都市艾滋病患者抗逆转录酶病毒治疗(ART)效果及影响因素,为提升AIDS治疗效果提供依据。方法按国家规定一线治疗方案采集正在治疗的、治疗满1年的1682例艾滋病患者血样,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病毒载量,对检测量>1000 cp/ml以上的结果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1682例患者抗病毒治疗1年后,92.8%的患者病毒载量<400 cp/ml;5.1%的患者病毒抑制失败,病毒载量在1000 cp/ml以上;不同传播途径、不同治疗方案和最近7 d是否漏服药物之间的病毒抑制失败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年龄、最近7 d是否漏服药物、治疗方案与病毒抑制失败有关,OR分别为2.070、5.939、1.975(P<0.05,P<0.01)。结论成都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病毒抑制率较高,病毒学治疗效果好;病毒抑制失败的原因与年龄、最近7 d是否漏服药物和治疗方案有关。
- 何勤英吴学庆彭琳鹿茸范双凤施雅莹
- 关键词: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病毒抑制
- 成都市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死亡年龄的影响因素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了解成都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IV/AIDS)死亡年龄的影响因素,为制定防控政策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成都市HIV/AIDS死亡年龄进行分析。结果 8个因素对HIV/AIDS死亡年龄有影响(Beta值);分别是死亡年代(0.205)>感染途径(0.158)>性别(0.136)>地区(0.067)>接受CD4检测(0.062)>接受抗病毒治疗(0.056)>发现至死亡时间(0.038)>死亡时病程阶段(0.027)。成都市HIV/AIDS平均死亡年龄为(51.94±16.10)岁,死亡年龄呈逐年上升趋势;男性死亡年龄显著高于女性(t=5.60,P<0.05);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组的死亡年龄显著高于接受抗病毒治疗组(t=2.37,P<0.05)。结论死亡年代、感染途径、性别、地区、接受CD4检测等是影响成都市HIV/AIDS死亡年龄的主要因素。
- 彭中吴学庆施雅莹何勤英鹿茸姜维华李治军范双凤
- 关键词:HIV/AIDS死亡年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