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蒋丹丹

作品数:4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社会发展科技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篇建筑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亚氯酸盐
  • 2篇消毒
  • 2篇二氧化氯
  • 2篇CLO
  • 1篇动力学
  • 1篇动力学研究
  • 1篇盐酸反应
  • 1篇饮用
  • 1篇饮用水
  • 1篇饮用水消毒
  • 1篇水处理
  • 1篇水消毒
  • 1篇炭吸附
  • 1篇去除率
  • 1篇热力学
  • 1篇卫生安全
  • 1篇卫生安全性
  • 1篇氯酸
  • 1篇氯酸钠
  • 1篇抗坏血酸

机构

  • 4篇南京理工大学
  • 1篇江苏省疾病预...

作者

  • 4篇李新杰
  • 4篇蒋丹丹
  • 2篇张跃军
  • 1篇陈晓东
  • 1篇陈连生
  • 1篇于文敦

传媒

  • 1篇南京理工大学...
  • 1篇江苏预防医学
  • 1篇应用基础与工...

年份

  • 2篇2013
  • 2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深井直供水ClO2加药消毒方式及效果研究
通过对深井泵后带压投加ClO2工艺的参数设计和消毒试验研究,探讨了深井直供水正压加药的可行性及消毒效果。结果表明,在压力为0.30~0.40MPa的深井泵后管道水中投加ClO2,ClO2投加浓度为0.50mg/L时,通过...
李新杰蒋丹丹纪琼驰于文敦
关键词:二氧化氯消毒
文献传递
氯酸钠与盐酸反应ClO_2发生液用于饮用水消毒的卫生安全性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研究氯酸钠和盐酸反应制备的ClO2发生液用于饮用水消毒的卫生安全性。方法:通过化学分析、毒理试验及饮用水消毒总体性能试验探讨ClO2发生液的毒性及其对饮用水卫生安全的影响。结果:ClO2发生液直接投加量为2 mg/L时,可引入饮用水的ClO2-和ClO3-分别为0.004和0.054mg/L,可引入汞、银、铅、六价铬、镉和砷等金属离子均分别<0.000 02、0.000 1、0.001、0.000 4、0.000 05和0.000 1 mg/L;含ClO2为25 669 mg/L的发生液对雌雄小鼠的急性经口毒性为低毒级,而含ClO2为14 500 mg/L的发生液为实际无毒级,发生液对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结果为阴性(P>0.05);饮用水消毒总体性能试验的各项指标均达到GB 5749-2006标准的要求。结论:以2 mg/L ClO2的投加量,ClO2发生液用于饮用水消毒的卫生安全符合《生活饮用水消毒剂和消毒设备卫生安全评价规范(试行)》(2005)的要求。
李新杰陈晓东陈连生蒋丹丹
关键词:氯酸钠二氧化氯饮用水消毒卫生安全性
抗坏血酸对水中亚氯酸盐的去除效能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本文对抗坏血酸(AsA)去除水中亚氯酸盐(ClO-2)的性能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在模拟饮用水常规处理条件下pH、温度、AsA投加量和作用时间对ClO-2去除率的影响规律;通过考察AsA投加比例、测定ClO-2降解产物,初步探讨AsA去除ClO-2的机理;通过正交实验,对去除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pH≤5.5时,温度、AsA投加量和作用时间的增加有利于ClO-2的去除;pH>5.5时,ClO-2去除率随pH的增加而下降;AsA可将水中的ClO-2还原成Cl-而将其去除,约2mol的AsA可去除1mol的ClO-2;AsA去除ClO-2的最佳pH、温度、作用时间和AsA与ClO-2的质量比分别为:5.0、30℃、25min和5.5.该工艺条件下,水中ClO-2浓度为2—10mg/L时,其去除率可达98%以上.AsA自身无害,处理过程产生的二次污染物少,因此可作为有效去除饮用水中ClO-2的候选药剂.
李新杰蒋丹丹张跃军
关键词:抗坏血酸亚氯酸盐去除率常规水处理
粉末活性炭吸附水中ClO_2^-的热力学及动力学研究被引量:9
2013年
为探讨水中粉末活性炭(PAC)吸附亚氯酸盐(ClO2-)的速率控制机制,在常规水处理的pH及温度下,通过烧杯搅拌实验对ClO2-在PAC上的等温吸附特性及吸附机理进行研究。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对吸附等温线进行拟合,考察PAC对ClO2-吸附的性质及热力学行为;用伪一级、伪二级动力学模型以及颗粒内扩散、液膜扩散模型对吸附动力学数据进行分析,探讨该吸附过程的机理及速率控制机制。结果表明:在常规水处理条件下PAC对ClO2-的吸附是自发、吸热的化学吸附过程,适宜吸附的pH为6,吸附的表观活化能约为53 kJ/mol;平衡吸附量随温度和ClO2-初始质量浓度升高而增加,与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和伪一级动力学模型相比,吸附等温线更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规律,吸附动力学更符合伪二级动力学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了化学吸附反应是PAC吸附ClO2-速率的主要控制机制。
李新杰蒋丹丹张跃军
关键词:粉末活性炭亚氯酸盐热力学动力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