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蒋碧

作品数:6 被引量:34H指数:3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农田
  • 3篇农田生态
  • 3篇农田生态系统
  • 3篇秸秆
  • 3篇秸秆还田
  • 3篇还田
  • 3篇还田模式
  • 3篇关中平原
  • 3篇不同秸秆
  • 2篇土壤
  • 2篇土壤有机
  • 1篇有机碳
  • 1篇有机质
  • 1篇玉米
  • 1篇土壤固碳
  • 1篇土壤微生物
  • 1篇土壤有机碳
  • 1篇土壤有机质
  • 1篇退耕
  • 1篇退耕还林

机构

  • 5篇西北农林科技...

作者

  • 5篇蒋碧
  • 4篇吴发启
  • 3篇佟小刚
  • 3篇李明
  • 2篇吴喜慧
  • 1篇韩新辉
  • 1篇田国成
  • 1篇于小玲
  • 1篇张艳云

传媒

  • 2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年份

  • 2篇2013
  • 3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关中平原农田生态系统不同秸秆还田模式的功能研究
关中平原地处陕西省中部,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区。本文以关中平原不同秸秆还田模式的农田生态系统为对象,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分析方法,分析了各模式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能值分析和价值流的特征,探讨了不同模式下的生态功能。主要...
蒋碧
关键词:秸秆还田农田生态系统关中平原
文献传递
小麦秸秆焚烧对土壤有机质及微生物和玉米产量的影响被引量:8
2013年
选取不同秸秆量焚烧后的耕层土壤为对象,研究秸秆焚烧对土壤有机质和微生物的影响,并探讨秸秆焚烧量与土壤有机质和微生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秸秆焚烧对土壤有机质和微生物的影响主要集中在0~5 cm表层土壤中,5 cm以下影响较小。焚烧造成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10.72%~17.08%,真菌数量下降43.68%~74.43%,放线菌数量下降49.32%~74.83%,细菌数量下降58.93%~81.44%。同时还造成下茬玉米产量下降7.04%~20.63%,地上生物量下降9.23%~18.76%。(2)秸秆焚烧量与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秸秆焚烧量与土壤有机质、玉米产量和地上生物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
李明吴发启蒋碧田国成
关键词:秸秆焚烧土壤有机质土壤微生物
黄土丘陵区三种典型退耕还林地土壤固碳效应差异被引量:11
2012年
探讨了黄土丘陵区退耕种植10—40a的柠条、沙棘及刺槐林地土壤总有机碳库及其活性组分密度随退耕时间、土层分布及相对比例的变化差异。结果表明:100 cm深土壤碳库在退耕10a时仅柠条林地碳库未比坡耕地显著增加,但退耕20—40a3种林地比退耕10a时都已有显著增加,且增幅均为刺槐>沙棘>柠条,其中总有机碳的最大增幅分别达到90.92、27.87、14.89Mg/hm2,活性有机碳的分别达到30.28、10.51、9.67 Mg/hm2。各还林地碳库增加在退耕10a时主要来自0—40 cm浅层土,而40—100 cm深层土碳库到退耕20a起才开始显著增加。对比退耕10a时,到退耕40a时柠条、沙棘及刺槐林地0—20 cm表层土分别平均累积了35.4%、27.9%、27.1%的总有机碳,20.2%、45.1%、23.1%的活性有机碳,而20—100 cm各土层间对碳库累积比例大小变化无一致规律,平均每20 cm厚土层累积了17.4%的总有机碳和17.6%活性有机碳。并且相比坡耕地,各林地均使100 cm深土壤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提高,改良了碳库质量。综上分析,长期退耕下3种林地固碳效应有明显差异,以刺槐林地碳累积效应较强。
佟小刚韩新辉吴发启张艳云于小玲蒋碧
关键词: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土壤有机碳
关中平原农田生态系统不同秸秆还田模式的能流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为探明小麦、玉米秸秆还田模式下农田生态系统的能流特征,以关中平原农田生态系统的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为对象,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分析方法,分析了各模式的人工辅助能投入、能量产出、投能结构以及能量转化率等能流特征,了解不同秸秆还田模式的生态效益。结果表明:小麦秸秆高留茬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模式的总投能、有机能投入、有机能/无机能、能流循环指数均最高,分别为7.12×1010J.hm 2、5.44×1010J.hm 2、3.25和0.76;光能利用率最高的模式是小麦秸秆粉碎玉米秸秆粉碎覆盖还田,为0.669%;能量转化率最高的是小麦秸秆不还田玉米秸秆不还田模式,为6.05。从能流特征角度来看,秸秆还田模式的功能效益优于不还田模式。从综合评判得分来看,小麦秸秆高留茬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模式得分最高,达到0.792,说明该模式的生态效益最佳,是该区种植业生产的最优模式,可以大力推广。
蒋碧吴发启吴喜慧李明佟小刚
关键词:秸秆还田农田生态系统关中平原
关中平原农田生态系统不同秸秆还田模式的能值分析被引量:11
2012年
作物秸秆的焚烧或闲置,不仅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而且造成秸秆资源的极大浪费。应用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理论与方法,分析了9种不同秸秆还田组合模式的能值效益。结果表明,(1)各处理模式的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值投入占系统总能值投入的比重最大,其中化肥能值投入比重最高。(2)能值产出方面,小麦秸秆高留茬-玉米秸秆粉碎还田(WH-MC)模式的产出水平最高,达到7.60×1015sej/(hm2.a)。(3)小麦秸秆高留茬-玉米秸秆粉碎还田(WH-MC)模式的净能值产出率最高、环境负载率最低、能值反馈率最大、产投比最大,分别为2.52、1.13、75.90%和1.39。小麦秸秆高留茬-玉米秸秆粉碎还田(WH-MC)是该区域种植业最优的秸秆还田模式,可以大力推广。
蒋碧李明吴喜慧佟小刚吴发启
关键词:秸秆还田能值分析关中平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