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仕平
- 作品数:11 被引量:34H指数:4
- 供职机构:福建省立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卫生厅青年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膀胱非上皮性肿瘤的MDCT表现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探讨膀胱非上皮性肿瘤的MDCT表现特征。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19例膀胱非上皮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膀胱镜和MDCT平扫及四期增强检查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分析MDCT表现特征。结果 19例膀胱非上皮性肿瘤中,良性肿瘤11例,其中平滑肌瘤6例,嗜铬细胞瘤4例,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恶性肿瘤8例,其中原发性淋巴瘤3例,胚胎性横纹肌肉瘤2例,纤维肉瘤、低度恶性间质瘤及神经内分泌癌各1例。MDCT对膀胱非上皮性肿瘤的良恶性诊断准确率为89.47%(17/19),病理类型诊断准确率为63.16%(12/19)。5例膀胱镜提示膀胱腔内肿瘤,诊断为膀胱癌,14例膀胱镜提示膀胱黏膜光滑,诊断为黏膜下病变。结论膀胱非上皮性肿瘤各自有一定的MDCT表现特征,仔细分析大部分可正确诊断,有效地指导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 罗敏蔡仕平蔡文超马明平包强
- 关键词:非上皮性肿瘤嗜铬细胞瘤多排CT膀胱
- 腮腺脉管瘤2例影像学分析
- 2015年
- 目的探讨腮腺脉管瘤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2例腮腺脉管瘤影像学表现。结果右侧腮腺1例,CT表现数个相邻的大小不一结节样密度增高影,部分密度较低,部分略呈分隔状改变,增强扫描部分轻度稍不均匀强化。左侧腮腺1例,MRI表现类圆形囊实性病灶,实质部分呈等T1、稍长或长T2信号,囊腔呈稍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实质部分不均匀明显强化,囊腔未见强化,部分边界及周围间隙模糊。结论 CT、MRI检查能很好地显示病灶的范围及其与邻近周围结构的关系,增强扫描显示病变强化特点,有助于提高该病的认识及鉴别诊断水平。
- 郑晓红杜瑞宾翁武斌俞顺蔡仕平
- 关键词:脉管瘤腮腺磁共振成像
- 腮腺乳头状淋巴囊腺瘤的MRI表现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探讨腮腺乳头状淋巴囊腺瘤的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并有完整临床资料的10例腮腺乳头状淋巴囊腺瘤的MRI表现。结果 10例中共发现病灶15个,单侧单发6例,单侧多发2例,双侧多发2例,大部分病灶位于腮腺浅叶后下部。与邻近正常腮腺或对侧腮腺相比,15例中有14例病灶的MRI表现为T1WI上以低信号为主;T2WI上为高低混杂信号,以低信号为主;囊变区呈更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后病灶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所有病灶内囊变区未见强化。7个病灶可见假包膜,呈等或长T1、短T2信号,增强扫描后均呈环状轻中度强化。结论 MRI对乳头状淋巴囊腺瘤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而且有助于明确肿瘤的部位、数目及累及的范围,与邻近周围组织(特别是腮腺内血管与神经)的关系,对临床手术处理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蔡仕平余庆华包强杜瑞宾陈德周
- 关键词:腮腺腺淋巴瘤磁共振成像
- 成人小肠脂肪瘤伴肠套叠螺旋CT诊断(附4例分析)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 探讨小肠脂肪瘤伴肠套叠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腹腔镜下切除与病理证实的4例小肠脂肪瘤伴肠套叠的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小肠脂肪瘤位于空肠远段1例,回肠中段1例,回肠远段2例.肿瘤大小为2.1~3.5 cm,均呈类圆形、类椭圆形.CT值呈脂肪密度,无明显强化.肠套叠类型为空-空肠型1例,回-回肠型1例,回-结肠型1例,回-回-结肠型1例.结论 小肠脂肪瘤伴肠套叠有其特点,螺旋CT扫描及增强扫描能很好地显示病变的位置、特点及其相关肠管的伴随征象,有助于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
- 郑晓红杜瑞宾翁武斌蔡仕平俞顺何慕真
- 关键词:小肠脂肪瘤肠套叠X线计算机
- 腹盆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CT与MRI诊断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分析腹盆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CT与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至2019年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16例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为腹部、盆腔SFT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其中CT检查12例、MRI检查4例。结果:CT平扫检查表现为等低密度,密度不均10例、密度均匀2例。MRI平扫检查表现为4例T1WI呈低信号为主,1例T1WI夹杂斑片状高信号出血;4例T2WI呈混杂信号,呈不均匀稍高信号为主,内散在夹杂条片、斑片状低信号。CT及MRI增强扫描主要表现为不均匀明显持续性强化、地图样强化,部分呈轻度渐进性均匀强化。动脉期12例肿瘤内见迂曲分枝状、蔓状明显强化血管影。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良性SFT 11例、恶性SFT 5例。结论:发生在腹部、盆腔的SFT较少见,但其CT、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 蔡仕平殷磊马明平
- 关键词: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腹部肿瘤盆腔肿瘤多层螺旋CT
- 正常新生儿、儿童脑组织弥散加权成像ADC值的初步分析
- 2009年
-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组的正常新生儿及儿童顶叶脑白质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的特点及变化规律,为弥散加权成像ADC值定量测量的临床应用及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对114例不同年龄的正常新生儿或儿童行常规MRI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扫描,分别在ADC图上取其侧脑室后角周缘脑白质ADC值。结果正常新生儿及儿童的ADC值与年龄增长呈负相关(r=-0.828,P=0.000)。结论正常新生儿及儿童脑白质的ADC值可反映脑白质髓鞘的发育进程。
- 余庆华蔡仕平邹松
- 关键词:新生儿儿童弥散加权成像表观弥散系数
- 前纵隔淋巴瘤的CT特征与病理对照初探被引量:7
- 2009年
- 目的探讨前纵隔不同病理类型淋巴瘤的CT特征。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不同病理类型的前纵隔淋巴瘤患者的CT征象。结果(1)部位:20例CT均表现为前纵隔肿块,前上区2例,前下区1例,前中区17例;4例肿块偏一侧生长,16例肿块向双侧生长;18例为多结节融合性肿块,其中17例肿块伴坏死,2例为密实肿块。(2)病理类型:霍奇金淋巴瘤1例,T细胞型淋巴瘤4例,大B细胞型淋巴瘤13例(弥漫性5例、间变性7例、富于T细胞性1例),滤泡细胞性淋巴瘤1例,边缘区B细胞型淋巴瘤1例。(3)继发改变:11例侵犯上腔静脉、5例侵犯右肺、5例侵犯心包并心包积液、8例合并胸腔积液、1例侵犯胸骨。结论前纵隔不同病理类型的淋巴瘤CT表现也有所不同,仔细分析有助于定性并与前纵隔其他恶性肿瘤进行鉴别。
- 罗敏郑晓红杜瑞宾肖桂卿蔡仕平
- 关键词:前纵隔淋巴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前列腺动脉栓塞治疗犬前列腺增生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1
- 2013年
- 目的评价经导管前列腺动脉栓塞治疗犬前列腺增生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12只健康雄犬肌内注射丙酸睾酮12周,建立良性前列腺增生模型,然后随机分为栓塞组(6只)及对照组(6只)。栓塞组以直径为100~300肛mEmbosphere微球栓塞犬双侧前列腺供血动脉,记录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2组分别于肌内注射前、栓塞前(肌内注射12周后)、栓塞后12周行前列腺MR检查,随后对前列腺及周围组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计量资料用面±s表示。组内前列腺体积变化的比较用配对≠检验,2组间前列腺体积变化比较采用£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2只健康雄犬均成功建立良性前列腺增生模型,插管技术成功率100%,无手术相关并发症。MRI示100~300汕mEmbosphere微球栓塞前列腺供血动脉12周后犬的前列腺体积明显缩小。栓塞前栓塞组与对照组前列腺体积分别为(19.5±2.5)、(19.2±3.8)mm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4,P〉0.05);栓塞后12周,两者的前列腺体积分别为(6.1±1.4)、(17.8±3.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6,P〈0.05)。与栓塞前比较,栓塞组平均体积减少6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0.7,P〈0.05);对照组减少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P〉0.05)。栓塞后12周组织病理学检查提示,微球已将部分前列腺的供血动脉栓塞,且伴有周边部分正常腺体结构消失,残存的腺体组织萎缩。栓塞组膀胱、输精管、直肠等未见明显异常。对照组可见广泛前列腺腺体增生。结论经导管前列腺动脉栓塞能明显抑制前列腺的增生,并未见明显并发症。
- 方主亭颜志平唐仪俞顺陈良生杨厚林包强蔡仕平何毅辉陈晓辉罗剑钧张雯
- 关键词:前列腺增生
- 多排螺旋CT诊断急腹症125例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急腹症的诊断优势及病因诊断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我院确诊的125例急腹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多排螺旋CT检查。怀疑血管性病变行CT血管造影(CTA)检查。结果 125例患者中螺旋CT诊断阳性117例,阴性8例,阳性诊断率为93.6%;病因包括腹部外伤19例、胃肠道穿孔破裂病变29例,肠梗阻24例,炎症性病变36例,血管性病变12例,异位妊娠3例,卵巢黄体囊肿破裂2例。结论多排螺旋CT具有扫描范围广、简单、易行,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急腹症的病情,同时能观察有无并发症、有无血管性病变及肠管坏死等,可以对急腹症病因做出及时、准确的诊断,为患者的及时有效的治疗提供有利条件,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蔡仕平陈玲殷磊马明平
- 关键词:多排螺旋CT急腹症
- 多层螺旋CT对肺隐球菌病的诊断价值探讨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探讨肺隐球菌病(PC)的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以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2018年确诊的30例PC的临床资料和CT影像学资料。结果男19例,女11例,发病年龄18-73岁,中位年龄53岁。孤立结节型8例,多发结节、斑片型17例,大片实变型3例,混合型2例。晕征11例、支气管充气征14例,空洞8例、胸膜牵拉征4例。22例行增强扫描,表现为轻中度渐进性均匀强化或不均匀强化。结论PC的CT表现复杂多样,影像表现主要有4种类型,孤立结节型、多发结节或斑片型、大片实变型和混合型;以多发结节、斑片型最多见,其次为单发结节型,男性多发于女性;病灶特征是多位于肺外野或胸膜下,伴随支气管充气征、晕征和空洞,多发病灶单一形态,动态变化较快。通过及时的CT检查及复查并结合临床表现有助于对该病的诊断。
- 蔡仕平陈玲马明平
- 关键词:肺隐球菌病多层螺旋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