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蔡金明

作品数:12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莆田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科技厅青年人才基金莆田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心房
  • 4篇心房颤动
  • 4篇心房纤维化
  • 4篇纤维化
  • 4篇房颤
  • 3篇心房组织
  • 3篇右室
  • 3篇右室流出道
  • 3篇右室流出道间...
  • 3篇流出道
  • 3篇间隔部
  • 2篇心病
  • 2篇心房颤动患者
  • 2篇心功能
  • 2篇心功能不全
  • 2篇心功能不全患...
  • 2篇心肌
  • 2篇心肌梗死
  • 2篇心尖
  • 2篇心尖部

机构

  • 10篇莆田学院附属...
  • 5篇福建省立医院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福建中医药大...
  • 1篇武警福建总队...

作者

  • 11篇蔡金明
  • 5篇许春萱
  • 4篇吴国盛
  • 3篇吴梅芳
  • 3篇杨志平
  • 3篇陈林
  • 3篇张建成
  • 3篇林亚洲
  • 3篇刘文捷
  • 3篇林国立
  • 3篇林国钦
  • 3篇陈建泉
  • 3篇吴卫
  • 2篇林俊敏
  • 1篇卓建伟
  • 1篇柯丹
  • 1篇许开祖

传媒

  • 2篇实用心脑肺血...
  • 2篇中国心脏起搏...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医学新知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福建医药杂志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 1篇中外医学研究
  • 1篇中国卫生标准...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6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原有心功能不全患者影响的比较
2016年
目的探讨右心室心尖部(right ventricularapex,RVA)起搏和右心室流出道(right ventfieular outflow trace,RVOT)间隔部起搏对缓慢型心律失常伴有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心脏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①将80例符合缓慢型心律失常需要安装心脏永久起搏器并且原有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随机分为RVA起搏和RVOT间隔部起搏两组;②分析和比较术后即刻和术后3个月两组右心室电极导线心室起搏比率、电极阻抗、起搏阈值;③分析和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3个月心电图标准Ⅱ导联QRS宽度;④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3个月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LVEF%)、Tei指数、心排指数(cI)、二尖瓣血流频谱E/A比值、左室压力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观察患者心功能的变化。结果①与RVOT间隔部起搏组相比,RVA组心电图标准Ⅱ导联QRS波更宽(173.80±5.42vs118.35±3.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②术前2组LVEF、Tei、CI、E/A和dp/dtmax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前相比,RVA起搏组LVEF、Tei、CI、E/A和dp/dtmax均有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0.25±5.34vs54.10±4.53;0.46±0.04vs0.49±0.04;2.86±0.54vs2.48±0.43;1.72±0.60vs1.24±0.43;1701.93±53.46vs1800.55±58.00)。与术前相比,RVOT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0.27±4.39vs59.10±4.35;0.45±0.03vs0.44±0.05;2.88±0.39vs2.79±0.42;1.73±0.49vs1.71±0.49;1697.33±62.99vs1706.45±63.07)。结论对于原有心功能不全且需要安装心脏永久起搏器的患者,与RVA起搏相比,RVOT间隔部起搏更接近生理性左心室与右心室电一机械收缩活动,能避免心功能的进一步恶化,是一种较理想的起搏部位。
蔡金明林国立吴国盛
关键词:心功能不全右室流出道右室心尖部
Tei指数结合BNP评价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安装术后患者心功能的对比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研究冠心病经皮冠脉内支架安装术后患者不同级别心功能Tei指数和NT-ProBNP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按NYHA心功能分级方法将入选者分为4组,选择冠脉造影提示冠脉病变达50%~70%无须植入支架的且心功能I级的患者为对照组,心功能Ⅱ级者为A组,Ⅲ级者为B组,IV级者为C组,每组40例,A、B、C组均为经冠脉造影证实至少一支主要冠状动脉狭窄>70%并行冠脉内支架安装术后的冠心病患者,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室瓣口舒张早期与舒张晚期血流峰值速度比值(E/A)、Tei指数;同期取血检测BNP浓度。结果随着心功能级别的升高Tei指数与BNP逐渐增加(P<0.05),4组的Tei指数分别为0.46±0.08、0.52±0.05、0.64±0.08、0.81±0.07;4组的NT-ProBNP分别为(270.18±15.38)ng/L,(297.21±21.38)ng/L、(850.70±35.12)ng/L、(2254.52±71.91)ng/L;4组LVEF分别为64.23±7.20、61.25±5.20、52.85±9.73、38.50±8.46,对照组与A组,AB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B组、C组,AC、BC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组E/A分别为0.84±0.18、0.83±0.20、0.80±0.19、0.68±0.31,对照组与A、B组之间,AB、BC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AC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Tei指数与BNP呈正相关(r=0.92),LVEF与NT-ProB-NP呈负相关(r=-0.58),E/A与BNP无线性关系(r=0.25,P>0.05)。结论 Tei指数与NT-ProBNP存在较好的相关性,与LVEF相比较,它们是一种无创、简便、敏感、准确评价心脏整体功能的新指标。
林国钦刘文捷蔡金明林俊敏吴梅芳卓建伟
关键词:TEI指数冠心病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病死率临床分析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高病死率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2009年10例AMI合并DK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000—2009年共检出AMI合并DKA患者10例;起病前出现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者6例(60%);出现意识障碍(嗜睡、昏迷、昏睡、谵妄)者6例(60%);有多饮、多食、多尿症状明显者5例(50%);起病时出现气促者4例(40%)。6例(60%)于入院后5h明确诊断为DKA,3例(30%)患者死亡后明确合并DKA。Killip分级入院时6例(60%)处于Ⅱ-Ⅳ级,4例(40%)处于I级;治疗后9例(90%)属于Ⅳ级,1例(10%)I级,好转。治疗上基本上能按AMI及DKA原则处理,注重补液量,补液速度快,AMI保守治疗,经抢救治疗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9例(90%)。结论 AMI合并DKA病死率高,主要原因与疾病本身重,且与治疗措施不当有关。
林国钦刘文捷蔡金明
关键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性心肌梗死糖尿病冠心病
心房颤动患者心房组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转化生长因子-β_1基因表达与心房纤维化的关系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心房纤维化的分子机制。方法75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简称风心病)接受换瓣手术者按术前心脏节律分为窦性心律组(n=34),阵发性房颤组(n=11),持续性房颤组(n=30);分别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组化技术测定Ⅰ型胶原(ColⅠ)、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mRNA和蛋白含量。结果阵发性房颤组、持续性房颤组心房组织胶原容积分数明显高于窦性心律组;持续性房颤组增加更明显(P均<0.05)。心房组织胶原容积分数与左房内径、房颤持续时间呈正相关。与窦性心律组比较,ColⅠ、bFGF和TGFβ-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在阵发性房颤组、持续性房颤组均显著上调,持续性房颤组相对于阵发性房颤组亦明显增高(P均<0.05)。同时ColⅠ、bFGF的mRNA、蛋白表达均与房颤持续时间及左房内径呈正相关。结论心房组织中bFGF和TGFβ-1的基因表达上调可能是成纤维细胞增殖导致胶原增加和心房纤维化的分子机制之一。
林亚洲张建成蔡金明陈林杨志平陈建泉吴卫许春萱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增殖心房纤维化
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后新发心房颤动预测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分析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预测因素。方法:收集447例胃肿瘤切除手术患者,分为心房颤动组和非心房颤动组,比较两组患者心电图、心脏彩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天电解质、容量负荷、C反应蛋白(CRP)、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住院天数等指标。结果:术后心房颤动组和非心房颤动组患者左心室大小、EF值、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左心房大小、容量负荷、血钾、血钠、CRP、NT-pro-BNP、住院天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与左心房大小、容量负荷、血钾、血钠、CRP、NT-pro-BNP相关。
林国立许开祖吴梅芳蔡金明
关键词:非心脏手术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患者心房组织成纤维细胞增殖与心房纤维化的关系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检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房组织中的基因表达,探讨成纤维细胞增殖与心房纤维化关系的分子机制。方法75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接受换瓣手术者分为三组,窦性心律组34例,阵发性房颤组11例,持续性房颤组30例;于术中获取右心耳组织,采用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法对心房组织胶原沉积量及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分别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组化技术测定bFGF、α-SMA和PCNA的mRNA和蛋白含量。结果阵发性房颤组、持续性房颤组心房组织胶原容积分数(CVF)明显高于窦性心律组(均为P〈0.01);持续性房颤组增加更明显(P〈0.01)。心房组织CVF与左心房内径(r=0.320,P=0.005)、房颤持续时间呈正相关(r=0.390,P=0.010)。与窦性心律组相比,bFGF、α-SMA和PCNA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在阵发性房颤患者(均为P〈0.05)、持续性房颤患者(P〈0.01)中均显著上调,持续性房颤组相对于阵发性房颤组亦明显增高(P〈0.05~0.01)。同时bFGF的mRNA和蛋白表达与CVF(r=0.330,P=0.004和r=0.292,P=0.013)、房颤持续时间(r=0.330,P=0.005和r=0.299,P=0.010)及左心房内径(r=0.342,P=0.003和r=0.285,P=0.015)呈正相关。结论心房组织中bFGF、α—SMA和PCNA的基因表达上调可能是成纤维细胞增殖导致心房纤维化的分子机制之一,与房颤的发生和维持有关。
林亚洲蔡金明陈林杨志平张建成吴卫柯丹许春萱
关键词:心房颤动心房纤维化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心电图QRS宽度影响的比较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观察缓慢型心律失常伴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行右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e,RVOT)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right ventricular apex,RVA)起搏对起搏参数与QRS波宽度的影响。方法将80例缓慢型心律失常伴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随机分RVOT间隔部起搏和RVA起搏两组,分析两组起搏参数、标Ⅱ导联QRS宽度。结果 RVA组起搏术后3个月心电图QRS波宽度为(173.80±5.42)ms,RVOT组为(118.35±3.05)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起搏阈值、电极阻抗、心室起搏比率在术后即刻和术后3个月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RVA起搏相比,RVOT起搏能保证左心室与右心室正常的激动顺序,对心脏收缩功能的影响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起搏部位。
蔡金明刘文捷吴国盛林俊敏林国钦
关键词:右室流出道右心室心尖部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QRS时限对原有心功能不全患者影响的比较
2016年
目的:探讨右心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e,RVOT)间隔部起搏QRS波时限对缓慢型心律失常伴有心功能不全患者心脏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采用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治疗,心室起搏比例均大于90%,并且术前合并心功能不全的患者52例。按患者起搏时QRS波时限(paced QRS duration,p QRSd)分为两组,QRS波时限<180 ms的为A组(n=26),起搏时QRS波时限≥180 ms的为B组(n=26)。测量并比较起搏器植入前和术后3个月两个不同时期的血浆N端-B型脑钠肽原(NT-proBNP)、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起搏参数变化。结果:术前两组的NT-pro-BNP值和心脏超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B组的NT-pro-BNP、LVEDD、LVESD指标均明显高于A组,B组的LVEF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起搏器置入时、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起搏阀值、导线阻抗、R波高度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伴有心功能不全并且需要安装心脏永起搏器的患者,RVOT间隔部起搏QRS波时限和术后心功能密切相关,p QRSd越宽,心功能越差。
蔡金明林国立吴国盛
关键词:心功能不全右室流出道QRS波时限
心房颤动患者心房组织CTGF及TGF-β1蛋白表达与心房纤维化的关系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检测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房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探讨房颤患者心房纤维化的分子机制。方法75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风心病)接受换瓣手术者分为三组,其中窦性心律组34例,阵发性房颤组11例,持续性房颤组30例;于术中获取右心耳组织,采用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法对心房组织胶原沉积量及分布情况进行分析,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测定CTGF和TGF-β1的蛋白含量。结果阵发性房颤组、持续性房颤组心房组织CVF明显高于窦性心律组(P<0.001);持续性房颤组增加更明显(P<0.05)。心房组织CVF与左房内径(r=0.320,P=0.005)、房颤持续时间呈正相关(r=0.390,P=0.001)。与窦性心律组相比,CTGF和TGF-β1的蛋白表达水平在阵发性房颤患者(P<0.05)、持续性房颤患者(P<0.001)中均显著上调,持续性房颤组相对于阵发性房颤组亦明显增高(P<0.05)。同时CTGF的蛋白表达与房颤持续时间(r=0.303,P=0.010)及左心房内径(r=0.287,P=0.015)呈正相关。结论心房组织中CTGF和TGF-β1的蛋白表达升高可能是成纤维细胞增殖导致胶原增加和心房纤维化的分子机制之一,与房颤的发生和维持有关。
蔡金明林亚洲陈林杨志平陈建泉张建成吴卫许春萱
关键词:心房颤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心房纤维化
心房纤维化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被引量:2
2006年
心房纤维化为心房颤动的发生和维持提供了一种病理基础,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是心脏中介导细胞外基质生成的重要介质,与心脏纤维化关系密切。所以开发能抑制CTGF产生和激活的药物将会有可能逆转纤维化,为心房颤动的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蔡金明许春萱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心房颤动心房纤维化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