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袁琳

作品数:42 被引量:164H指数:8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4篇专利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7篇建筑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水利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11篇城市
  • 7篇人居
  • 7篇人居环境
  • 5篇都江堰灌区
  • 5篇灌区
  • 4篇地景
  • 4篇脱氮
  • 4篇城市设计
  • 3篇园林
  • 3篇污水
  • 3篇滤池
  • 3篇南宋
  • 3篇景观
  • 3篇风景园林
  • 3篇城市更新
  • 3篇城市规划
  • 2篇电子供体
  • 2篇都城
  • 2篇演进
  • 2篇营建

机构

  • 41篇清华大学
  • 4篇北方工业大学
  • 3篇香港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东南大学
  • 1篇华南理工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同济大学
  • 1篇中国城市规划...
  • 1篇中国建筑设计...
  • 1篇根特大学
  • 1篇北京大数据研...

作者

  • 42篇袁琳
  • 4篇左剑恶
  • 4篇李彭
  • 4篇陈宇琳
  • 4篇唐蕾
  • 3篇黄鹤
  • 2篇包志禹
  • 2篇李孟颖
  • 2篇杨锐
  • 1篇王贵祥
  • 1篇甘霖
  • 1篇杨军
  • 1篇梁思思
  • 1篇王书肖
  • 1篇薛玉峰
  • 1篇董艳芳
  • 1篇黄斌
  • 1篇孙宏斌
  • 1篇武廷海
  • 1篇郑晓笛

传媒

  • 5篇国际城市规划
  • 4篇城市与区域规...
  • 3篇中国园林
  • 3篇城市规划
  • 3篇城市设计
  • 2篇小城镇建设
  • 2篇风景园林
  • 2篇中国建筑史论...
  • 1篇华中建筑
  • 1篇西安建筑科技...
  • 1篇北京规划建设
  • 1篇动感(生态城...
  • 1篇鄱阳湖学刊
  • 1篇第四届中国建...
  • 1篇明日的风景园...

年份

  • 3篇2022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5篇2014
  • 5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5篇2010
  • 5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 1篇1997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专题研究
2008年
继上一期专题研究对美国新奥尔良市在2005年卡特里那飕风之后完成的“新奥尔良整合规划”中“市域重建战略规划”的介绍之后,本期专题研究将以第3片区为例,对片区层面的规划进行介绍。片区规划作为市政府官员和市民在重建阶段的片区行动导则,有助于市域规划的编制,并最终将得到市域规划的认可并为其提供参考,是新奥尔良整合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本期专题研究能对我国汶川地震之后在片区层面开展的灾后重建工作有所参考和借鉴。
陈宇琳袁琳
关键词:新奥尔良市域规划灾后重建工作政府官员
新时代都江堰灌区乡村保护思路的转变与展望
2018年
生态文明的推进正在转变人们对于自然系统价值的认识,深入人心的生态文明新理念与逐步落实的生态文明制度成为生态文明新时代确立的标志,为自然系统保护与修复运动奠定了坚实基础。这种时代背景下,广大传统乡村地区的生态价值被重新认识,进而影响着相应的乡村保护思路的转变。本文以生态与遗产价值颇高的都江堰灌区乡村地带为例,分析30 年来快速城镇化对于灌区乡村地带的吞噬状况,反映了推进都江堰灌区乡村保护工作的紧迫性;批判了“三集中”理念主导下的土地整理、迁村并点以及消极的保护策略对乡村文化景观造成的严重破坏;发掘了近几年生态文明新时期都江堰灌区乡村地区保护与发展的新举措和新思路。研究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正在为有效保护都江堰灌区乡村地带提供可能,但仍需要进一步明确科学、适宜、具有前瞻性的保护思路。当前阶段,通过顶层设计推进探索都江堰老灌区文化景观保护区并积极探索推广小规模、生态化乡村人居更新试点工作,将对这一地区的乡村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袁琳高舒琦
关键词:生态文明都江堰灌区
中国传统城市山水秩序构建的历史经验——以古代成都城为例被引量:5
2013年
中国传统山水城市非山、水、城三要素的简单并置,而是以城市山水秩序的构建为第一要义。本文以古代成都城为例,通过对成都城营建过程及其特征的研究,总结传统城市山水秩序构建的一般经验:①以名山镇域,构建城市山水坐标;②以地域人工流域为基础,系统构建城市水网;③以山水脉络孕育人文,又以人文补山水脉络之不足,彰显整体形胜;④城市园林系统布局协同于城市建设,人居单元均衡同构。这些基本经验根植于中国传统生态哲学,体现着传统生命思维对山水、人居要素的综合驾驭,并以城市山水秩序集中呈现,形成了象征孕育生命的古代城市人居环境。
袁琳
关键词:人居环境
风景园林学与城市设计的渊源和联系被引量:14
2016年
城市设计是一项跨学科的综合性实践,需要多学科的参与及支持。回顾中西方风景园林学与城市设计的渊源与联系,分析中西方代表性院校风景园林学教育与城市设计教育的关联。提出在新的时代要求下,中国需要在风景园林学教育中融入更多的城市设计相关内容,并将培养城市设计人才作为一个重要的人才出口。
杨锐袁琳郑晓笛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设计人居环境
城市地区公园体系与人民福祉——“公园城市”的思考被引量:24
2018年
"公园城市"的理念可以从现代城市文明发展史中获得更深层次的认识。通过撷取若干城市地区案例,从其发展历史中明晰"公园"的意义,探讨历史上规划与治理体系在推进公园建设、促进城市地区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国情定位当代"公园城市"理论的核心价值与要义。"公园城市"将"公园"作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促进城市与自然共同发展的核心工具,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推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其价值核心在于倡导"公共"与"公平",其运用应当以保护和重建地区生态为出发点,致力于缓解中国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为广大人民谋福祉。对于"公园城市"的理解不能局限于狭义的"城市公园",必须从地区的角度理解,其发展要和多层次的空间规划体系结合,规划中要从强调"绿地系统"发展到强调"公园体系",要运用"公园城市"理念推进规划与治理体系的革新,促进城市与自然的共同协调发展以及人民福祉的提升。
袁琳
关键词:风景园林人民福祉城市史
从'山-水-城'营建透视'景观都市主义'思潮
以北京和杭州为例回顾与总结了孕育于中国传统生态文明的'山—水—城'营建模式,对照西方勃然兴起的'景观都市主义'思潮,在跨时空的视野中阐释城市与自然的关系,揭示两种模式的特征及其产生根源.
杨锐袁琳
关键词:城市规划景观都市主义
文献传递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湿地系统空间布局策略研究——以天津为例
2010年
天津有着先天的湿地基础,长期在自然和人为的双重影响下逐渐湮灭,在当今全球变暖背景下更面临重大威胁。本文提出天津湿地系统规划最主要的战略目标是发挥湿地系统的基本作用与生态服务功能,即维持"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唯有整体完善的生态网络架构才能起到天津地区"调适与减缓之应对气候变化"的效益,才能更进一步贡献于"人居环境安全"。
李孟颖袁琳
关键词:湿地系统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清凉慢岛——重庆九龙半岛城市更新规划设计研究
2022年
在我国城市经历了快速城市化进程后,城市更新成为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低碳生态和高质量发展是目前城市更新中的关键议题。“山城火炉”重庆在过去40年的快速扩张发展后,亟需探索可持续的城市更新路径。尚未更新的九龙半岛成为研究和规划设计的典型地区。本文从生态、历史、产业、社会、交通等方面分析了九龙半岛的资源禀赋,判断其具有成为中心城区凉岛绿心、建构地区级历史资源体系和成为世界级双年展场的潜力,据此提出将“清凉慢岛”作为其发展定位。规划设计围绕“清凉”和“慢”两大主题,通过“清凉生态”“低碳交通”“慢体验”“慢创作”和“慢生活”五大策略,谋划由总体规划到地段设计的更新路径,并探索实施保障。本文试图建构一种比较视野下的面向生态和经济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并落实到设计方案中,提出对存量地区更新的多维度解决方案。
姚雨昕周楚昱刘泓显琚经纬杨鑫林俊彤李佳彤张一黄鹤袁琳
关键词:城市更新城市设计
传统调适经验对当代人居环境洪涝减灾的启示——古代都江堰灌区为例被引量:8
2014年
以传统都江堰灌区为例,将一个传统"水利区"作为人居环境单元开展研究,通过系统发掘地方性历史文献,总结古人应对洪灾、开展人居环境调适的相关策略。进而阐释了"推其理酌之以人情"的传统调适减灾精神,以及传统调适经验的当代价值。提出在当代中长期城乡规划中融入调适思想,通过恢复与重构自然系统(包括传统人工自然系统),降低人对自然的干扰,增加人居环境的弹性,应当成为应对洪涝灾害的一条重要出路。
袁琳
关键词:人居环境减灾调适城乡规划都江堰灌区
从整体的地景综合到跨学科的地景管理被引量:11
2010年
"地景"一词的内涵是很丰富的,且这个概念本身即蕴含着一种固有的整体观。早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就已经产生了若干种相异的安排和布置地景的方式,不同的方式运用着不同的观念和方法。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三类,第一是自然科学,其中地景生态学起着主导作用;第二是人文科学,其中多运用历史地理、历史生态学、人文主义和符号学等手法的途径;第三是应用科学,主要是指地景设计、建筑设计与规划领域。每一分类都有助于人们深入理解地景。本文对不同类别的地景研究进行比较,但直到目前它们也还没有形成共同的观念、相同的目标和统一的描述语言,至于如何在"跨学科"的地景科学的框架下实现具有创造力的综合创新也就更无法明确。但必须明确的是,对于地景,无论是管理还是规划,我们面对的都是一块相同的土地,是面对同一对象来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么,这个过程就必须采取综合的方法,就不可避免地要进行跨学科的合作。
马克.安托罗普袁琳
关键词:风景园林整体性可持续性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