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许淑芳

作品数:13 被引量:28H指数:3
供职机构: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艺术更多>>

合作作者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文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艺术

主题

  • 3篇乔治·奥威尔
  • 3篇奥威尔
  • 2篇电影
  • 2篇意象
  • 2篇肉身
  • 2篇小说
  • 2篇勃朗宁
  • 1篇电影改编
  • 1篇电影艺术
  • 1篇动物性
  • 1篇信仰
  • 1篇性意象
  • 1篇眩晕
  • 1篇以言行事
  • 1篇语言
  • 1篇寓言
  • 1篇真理
  • 1篇身体
  • 1篇石头
  • 1篇石头意象

机构

  • 10篇浙江传媒学院
  • 3篇浙江大学
  • 1篇杜克大学

作者

  • 12篇许淑芳
  • 1篇罗鹏

传媒

  • 6篇浙江传媒学院...
  • 3篇外国文学研究
  • 1篇华文文学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 3篇2006
  • 1篇2004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如何以言行事:杨绛和她的翻译
2018年
杨绛的翻译观或许跟钱钟书的观点截然相反。钱颂扬语言"转换"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讹误,杨绛却为翻译过程中原文"光彩"不可避免的损耗感到些许遗憾。表面上看,杨提及中国印刷业,是在回应"堂吉诃德"关于翻译仅仅类似于"誊录或抄写"的主张,意思是:如果抄写或印刷外文作品已然错误百出,那么翻译,尽管有其各式各样的局限,却不能不说是一种提升。然而,品味一下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杨绛提及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民族印刷业造成的破坏,而她正是在那样的背景下完成所有翻译工作的。
罗鹏许淑芳
关键词:翻译观以言行事
走向“自性”之路——论叶芝诗中的“石头”意象被引量:3
2006年
叶芝中后期的诗歌中广泛使用了石头意象,在具体诗篇中它们分别象征了艺术之源、智慧和真理、永恒、灵魂。世界上众多民族都有关于石头的神话,它们的象征意义很丰富,然而各种象征意义都源于石头对“自性”的象征。而“自性”正是叶芝的毕生追求,叶芝诗中的石头意象也正是通过对艺术之源等的象征最终实现了对“自性”的把握的。
许淑芳
关键词:石头意象自性
走出眩晕——读《失落了桅灯的塔里木》
2006年
周克庸教授的小说《失落了桅灯的塔里木》通过回忆一名高干子弟在文革期间流离失所的遭遇,展现出了那个时代的大眩晕,以及那个时代条件下人们心理的蜕化过程。作品在深入刻画时代的荒诞感和人身上残忍的动物性的同时,讴歌了人性中的美与善,向读者昭示了这样一种坚定信念:不管身处怎样的漩涡和迷雾之中,只要自身坚持不懈地努力,便能走出困境,找到光明。
许淑芳
关键词:眩晕动物性寓言
从《格列佛游记》的电影改编看经典的稳定性与开放性被引量:3
2012年
根据《格列佛游记》改编的电影迄今已有29部,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媒介中,这部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文章选取其中最著名的六部影片进行研究,从跨时代传播、跨文化传播和跨媒介传播三个方面探讨经典名著的稳定性与开放性之间的辩证关系。经典名著的稳定性源于它对人类共通的、千古不变的爱憎和悲欢的反映,因而,这种稳定性中包含着开放性;同时,也正是在无限开放中,经典延续了生命力,拥有了作为经典的稳定性。
许淑芳
关键词:《格列佛游记》电影改编
真理、技术与语言——比较庄子与柏拉图对三者关系的认识被引量:1
2004年
本文通过分析庄子哲学中道、技、言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柏拉图哲学中相应的三个概念--理念世界(即绝对真实),对理念世界的第一重模仿(工匠的制作),对理念世界的第二重模仿(诗人的创作)--之间的关系,比较其异同,得出以下结论:庄子和柏拉图都认为技术高于语言,语言不能企及真理;然而柏拉图认为语言的表现对象是技艺世界,庄子则认为语言和技艺一样直接指向真理。两者对语言指向的不同认识影响了东西方文学对抒情和叙事的不同偏重。
许淑芳
关键词:语言模仿
多重界限的“垮掉”——论“垮掉派”文学的生成与传播方式
2014年
"垮掉派"文学对20世纪后半叶的美国文化造成了深刻的影响。然而,"Beat"一词的意义和中译一直是学界的困惑。本文从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的角度,阐述把"Beat"译为"垮掉"的合理性。"垮掉派"倡导的"自发式写作"打破了文学与人生的界限;其公开朗诵的传播方式打破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界限;而"垮掉派"作家与媒体之间的频繁互动突破了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之间的界限,改变了作者角色和文本影响社会的方式。多重界限的"垮掉"是"垮掉派"对日渐专门化的文学进行解放的尝试,也体现了整个后现代文化的典型特征。
许淑芳
论勃朗宁戏剧独白诗中的封闭性意象
2008年
勃朗宁戏剧独白诗中广泛使用了封闭性意象。封闭性意象的设置为在短小诗篇中组织复杂矛盾提供了方便,为人物之间的斗争提供了象征性舞台。封闭性意象的并置、对立和碰撞为诗歌结构提供了隐在的线索,因而增强了勃朗宁诗歌的叙事性和戏剧性,对戏剧独白诗体裁特点的形成起到了巧妙的作用。
许淑芳
关键词:勃朗宁
在个体与公共之间追寻——读乔治·奥威尔《上来透口气》被引量:4
2010年
乔治.奥威尔的小说《上来透口气》是作者前、后期创作的过渡。小说围绕着日常与例外、胖子与瘦子、现在与过去、名字与自我这四对关系来组织情节,巧妙展现了个体与公共世界间的冲突,表达了主人公保灵寻找独立的主体性,以及这一追寻破灭的悲怆心情。这部小说既脱离了奥威尔早期创作只注重刻画孤独个体的沉闷,又没有后期作品偏重呈现公共世界的残酷,忽视个体丰富性的政论风格,因而是奥威尔小说艺术的成熟之作。
许淑芳
关键词:乔治·奥威尔公共
电影艺术与博尔赫斯文学经典的生成和传播
2013年
20世纪初期,当电影作为一门新兴艺术被众多现代主义作家贬低时,博尔赫斯写下多篇影评,表达了对这门艺术的热爱。电影艺术启迪了博尔赫斯的小说创作:一方面,他在创作中广泛借鉴蒙太奇手法;另一方面,他从好莱坞电影中领悟了构建小说情节的奥秘,注重情节的连续性和偶然性。20世纪后半叶,贝特鲁奇等人对博尔赫斯短篇小说的改编促进了博尔赫斯文学经典的多维度、多层次传播。电影艺术与博尔赫斯文学创作和作品传播之间的双向互动体现了20世纪文学生产和经典传播的现代性特征。
许淑芳
关键词:电影艺术
被封闭的女人——读勃朗宁的四首戏剧独白诗被引量:8
2006年
在勃朗宁的戏剧独白诗“我的前公爵夫人”、“安德烈,裁缝之子”、“波菲利雅的情人”和“金发”中,都有一个被封闭、被压制、被缺席审判的女性;而在诗歌的结尾,这种封闭往往遭到了反抗和瓦解。正是封闭与反封闭的暗中较量形成了这些诗歌的戏剧冲突和内在张力,也形成了作者外位于叙述者的视角。
许淑芳
关键词:勃朗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