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贺昌盛

作品数:65 被引量:162H指数:7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58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0篇文学
  • 6篇文化科学
  • 5篇哲学宗教
  • 2篇政治法律
  • 2篇语言文字
  • 2篇艺术
  • 1篇社会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2篇文学
  • 13篇国文
  • 12篇中国文学
  • 12篇国文学
  • 8篇现代中国文学
  • 7篇学术
  • 7篇国学
  • 5篇知识
  • 4篇意识形态
  • 4篇审美
  • 4篇文化
  • 4篇文学理论
  • 4篇小说
  • 3篇都市
  • 3篇心灵
  • 3篇学科
  • 3篇学史
  • 3篇伊格尔顿
  • 3篇意味
  • 3篇隐喻

机构

  • 57篇厦门大学
  • 6篇南京大学
  • 5篇东京大学
  • 4篇集美大学
  • 2篇武汉大学
  • 2篇浙江大学
  • 1篇温州大学
  • 1篇京都大学

作者

  • 65篇贺昌盛
  • 5篇藤井省三
  • 5篇黄云霞
  • 3篇王涛
  • 1篇孙玲玲
  • 1篇郑雪
  • 1篇黄云霞
  • 1篇阴志科
  • 1篇平田昌司
  • 1篇孙玲玲
  • 1篇王琴

传媒

  • 10篇厦门大学学报...
  • 6篇扬子江(评论...
  • 4篇学术月刊
  • 3篇东南学术
  • 3篇长江学术
  • 2篇文学评论
  • 2篇东岳论丛
  • 2篇当代文坛
  • 1篇江汉论坛
  • 1篇西南师范大学...
  • 1篇广东社会科学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文艺评论
  • 1篇河北学刊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南京社会科学
  • 1篇江苏社会科学
  • 1篇福建论坛(人...
  • 1篇中州学刊
  • 1篇外国文学研究

年份

  • 4篇2019
  • 7篇2018
  • 5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5篇2010
  • 5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 6篇2006
  • 2篇2005
  • 4篇2004
  • 1篇2003
  • 3篇2002
6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历史审美与人文视野下的中国现代西部文学(专题讨论)——现代西部文学的发展与意识形态的关系被引量:11
2004年
传统的中国西部文学主要以不同民族的神话传说、口传史诗及其他形态的民间文学创作为主,但自近现代以后,由文人独立创作的文学作品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口传文学,并最终形成了中国西部文学的繁荣局面。现代西部文学的发展与中国文学的整体趋向是基本同步的,但由于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地域因素等方面的原因,现代西部文学在顺应文学发展主流的同时,更在不断地寻找着属于西部文学自身所独有的特色与个性。
贺昌盛
关键词:西部文学民间文学文学创作审美
现代化进程的另一面——近代以来中日“文化反哺”现象的反思
2007年
近代以来,中国大量输入西方文化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通过以日本为"中介"这样一种极其特殊的方式来完成的,这就使得以日语"外来语"为主体的诸多"现代"观念直接成为了构建现代中国思想与学术话语体系的核心内容,这一现象既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但同时也成为了某种潜在的阻碍力量。
黄云霞贺昌盛
关键词:外来语
从“无中生有”到“据为己有”——“现象/解释”学中的“主体”转换
2014年
从传统形而上学认识论的确立,到现象学的"主体"还原,再到解释学的"主体"生成,这一系列逐层深入的过程,证明了"主体"问题并非如一般论者所理解的那样,在宣告"主体之死"之后其已经成为了一个"过时的"无意义的问题。由认识论所引发出来的"主体"实际上一直都是开拓全新的"问题域"的有效平台。
贺昌盛
关键词:现象学解释学
从“新感觉”到心理分析——重审“新感觉派”的都市性爱叙事被引量:12
2006年
中国30年代的所谓“新感觉派”小说不能被简单地看作是对日本“新感觉派”小说的借鉴或移植。以刘呐鸥、穆时英与施蛰存等人为代表的创作实际上是现代中国文学转型时期的特定产物,他们各自展开的都市性爱叙事在其本质上也有着根本性的不同。
贺昌盛
关键词:心理分析
“新小说”的书写策略及其深层意味
2018年
集中出现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法国"新小说"并不是一次单纯的技巧实验,而是小说自身的一种本质性的艺术革新。作为记录和呈现"现代"世界的"形式",小说以其"人物-情节-环境"对应着"现代"世界的"主体-历史-境遇",由此形成了小说的"典范"结构。但是,当"现代"世界日渐进入"异化/物化"的状态时,"主体-历史"开始遭遇全面的质疑,"新小说"对于"人物-情节"的抛弃及其对"物"的形态的刻意突显,即是对日趋"异化/物化"的"现代"世界之真实情状的"如实"呈现。"新小说"对世界之本然样态的描摹,既使"语言"摆脱了"主体"的操控而重新获得了直呈"现象"的功能,同时也使读者在语言载体的引导之下参与了对世界及自身"意义"的重新寻找与建构,"小说"与"世界"因此获得了双重的"意义"还原。
贺昌盛吴晓玲
关键词:新小说典范
“审美救赎”如何可能——马尔库塞“审美救赎论”的知识构成被引量:2
2016年
与形而上学意义上的"审美超越"有所不同,马尔库塞对于"审美救赎"的构想有其具体的实践层面的现实可行性。借助于现象学的启发,马尔库塞为马克思意义上的"劳动"重新确立了本体地位,即作为具体实践的"劳动/做"能够呈现"人的本质"。但在发达工业社会条件下,"异化劳动"已经演变成了人对于"技术理性"的自觉顺从——"单向度"的"精神异化",政治革命实践由此转向了"灵魂"的"自我救赎",而观念化的"审美"所确立的只是无可"超越"的乌托邦。马尔库塞认为,处于"高/低"两种感性极点之间的本能的"消遣/游戏"冲动可以成为"人的全面解放"的真正出路,作为"自觉自为的劳动"而产生出来的"对象化"的产品——创造性的"艺术",即是人的本真形态的实践显现。
贺昌盛
关键词:马尔库塞审美救赎知识构成
从“意象”到“象征”:30年代汉语象征诗学的拓展——以废名、卞之琳、何其芳的诗歌创作为例被引量:5
2004年
从汉语诗学的整体发展状况来看,30年代的诗学理论侧重于主“智”,主“智”的诗学强调创作主体对于其对象的自主性“构建”活动,它可以人为地通过对语词的排列、组合或中断、省略,来营造一种需要智力活动参与的诗学形态与氛围,以使接受者通过对这一特定形态与氛围的智力性“赏玩”来“体味”其间的奥妙。主“智”的诗学携带着汉语诗学浓郁的文人传统,这就形成了一种力求使西方现代诗学与中国传统诗学能进一步趋于“融和”的发展路向,它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了以后汉语诗歌的基本精神面貌及其发展形态。
贺昌盛
关键词:废名卞之琳诗歌创作艺术风格
被塑造的“他者”--近代中国的美国形象被引量:8
2008年
近代中国对于"美国"形象的想象性塑造,历经一系列微妙的变化。从"恭顺"的"夷族",到"花旗大国";从人们对于"华盛顿"的无限景仰,到美国式政治"乌托邦"蓝本的构建;从林译《黑奴吁天录》透露出的种族摩擦,到旅美华工的惨痛遭遇所激发的对于美国的愤怒与厌弃,中国人眼中的"美国"一直未能获得清晰而明确的定位。也正由于此,才构成了中美文化交流过程中的诸多错位与误读。
贺昌盛黄云霞
“现代中国文学”:学理依据与学科定位
2012年
作为独立学科的"现代中国文学"最初主要是以行政干预的方式才获得其特定的学术地位的。因此,长久以来,该学科一直都因缺乏其内在的学理支撑,而无法清晰地显示其明确的学术界限与学术品质。从"文学"自身的演进历程可以发现,"文学"研究在时间、空间、审美等多重维度上有其自身的知识建构,以此为出发点,或可重新确认这一学科所特有的"知识"属性,从而为"现代中国文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其必要的理论依据与学术参照。
贺昌盛
关键词:现代中国文学知识建构学科定位
论村上春树的汉语翻译——日本文化本土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变革被引量:3
2012年
本论文为东京大学文学部藤井省三教授在2008年3月18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村上文学的中文翻译与接受”研讨会上所作的学术发言的基础上撰写而成,后以《村上春树刃中国语龊》(日文)为题刊载于《日语学习与研究》2009年第1期(总140号)。
藤井省三贺昌盛
关键词:中国本土文化文化本土化汉语翻译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