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梓淇
- 作品数:35 被引量:261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 东北冬季气温年际、年代际影响因子的比较被引量:20
- 2013年
- 采用1961-2012年东北三省53站月平均气温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东北冬季气温变化特征。利用SVD法得出影响东北冬季气温的主要因子。分别从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用偏相关法分析了各因子对东北冬季气温独立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北冬季气温以全区一致异常为主,气温显著上升;东北冬季气温主要影响因子是北极涛动、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冬季风;年际尺度上,北极涛动和东亚冬季风适合描述东北中、北部的冬季气温。西伯利亚高压与东北南部冬季气温关系密切;年代际尺度上,北极涛动适合描述东北冬季气温。
- 房一禾周放张运福赵梓淇沈秋宇王乙舒王春学
- 关键词:冬季气温年际年代际
- FY-3A卫星数据在辽宁西部地区旱情监测的应用研究被引量:3
- 2011年
- 农业旱灾是人类面临的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利用我国自主研发的FY-3A卫星的MERSI数据计算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将MERSI数据与MODIS数据结合,利用单通道普适算法计算陆地表面温度(LST),将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陆地表面温度(LST)结合构建NDVI-Ts特征空间,依据该空间计算的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作为土壤湿度监测指标,反演了2009年辽宁西部地区的土壤湿度状况。利用气象站点采样的土壤湿度数据进行验证,发现TVDI与实测土壤湿度数据显著相关,能很好地反映表层土壤湿度。并结合往年作物产量数据进行灾害评估,计算出的作物产量与干旱胁迫下的实际产量的误差在10%以内。表明该方法对辽西地区的作物产量评估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 赵梓淇李国春姜鹏张泽秀王颖
- 关键词:地表温度旱情监测
- FY-3A/MERSI数据在重庆市伏旱监测中的应用被引量:8
- 2011年
- 利用FY-3A/MERSI数据基于植被供水指数法(VSWI)对2010年夏季重庆地区干旱进行监测,并结合综合干旱指数CI,建立了新的拟合干旱指数(VSWIC)。反演结果与全市同期170个土壤墒情监测站的土壤湿度资料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FY-3A/MERSI卫星资料能够客观反映重庆地区旱情的空间分布和动态发展过程,植被供水指数和对应实地观测的10、20 cm土壤持水百分含量之间有较好的负相关关系,其中VSWI和10 cm深度处的土壤持水百分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更为稳定。利用FY-3A卫星资料进行重庆地区干旱监测是可行的。
- 王颖李国春高阳华杨世琦赵梓淇
- 关键词:干旱监测
-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辽宁地表温度反演及空间分布研究被引量:7
- 2012年
- 以辽宁地表温度为研究对象,采用普适性单通道算法,利用FY-3A/MERSI数据,并结合MODIS影像1000 m分辨率数据,反演了2009年和2010年4—9月10个时次晴空或局部晴空时的地表温度。结果表明:计算验证模型反演精度与同期NASA所发布MODIS地表温度产品的精度相当,其结果与相关56个气象站点的实际观测数据一致。多源遥感数据的综合应用,可获得较合理的地表温度反演结果;不同土地覆盖类型间地表温度的高低在相同时间内存在显著差异;研究期内,林地、水田、旱地和建设用地的NDVI与地表温度具有负相关性。综合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可以表征地表温度与土地利用类型以及地表温度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之间的关系。
- 姜鹏纪瑞鹏冯锐武晋雯于文颖王宏博赵梓淇张玉书
- 关键词:MERSI地表温度归一化植被指数
- 辽宁省城郊霾日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7
- 2018年
- 根据站点位置、城郊站间距离、资料累积时间、资料连续性等对辽宁省61个气象站进行筛选,进而分为城区站、近郊站、远郊站和乡村站4类。利用辽宁省1980—2013年每日02时、08时、14时和20时的能见度、相对湿度和逐日天气现象等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了辽宁省城郊霾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辽宁省城区、近郊和远郊月霾日变化与全省霾日变化均呈W型波动。平均月霾日近郊最高,为7.6 d,近郊和城区(6.8 d)明显高于远郊(4.9 d)和乡村(2.3 d)。四季相比,近郊季霾日最高,春夏秋冬分别为14.6 d、22.1 d、22.9 d和31.7 d,其次是城区、远郊和乡村。1980—2013年,城区、近郊、远郊和乡村年霾日与全省平均年霾日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城区最明显,其趋势率为-9.9 d/10 a,而近郊趋势率仅为-0.1 d/10 a。全省平均年代霾日呈微弱的递减趋势。城区年代霾日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而近郊和远郊年代霾日呈波动中下降趋势。空间变化上,月、季、年和年代霾日空间变化较大,均呈多中心的空间变化态势,霾日大值中心和低值中心在不同时间尺度上是变化的。霾日第1和第2大值中心均出现在沈阳站和苏家屯站以及辽阳县站等城区站和近郊站,而霾日低值中心多为远郊站。霾日时空变化表明,近郊霾污染更为严重。城区、近郊和远郊典型代表站年霾日变化较大,与当地经济发展和环境状况密切相关。
- 李丽光丁抗抗王宏博赵梓淇赵先丽陈刚董国平
- 关键词:远郊
- 基于TM/ETM^+数据的沈阳市各区城市热岛特征被引量:17
- 2015年
- 应用2001年8月和2010年8月Landsat TM/ETM+数据,计算沈阳市区及三环内各区的地表热岛强度(SUHI),根据土地利用数据和热岛源汇特征提取源汇信息,分析SUHI与土地利用类型、热岛源汇面积及边界长度、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归一化建筑指数(NDBI)、改进的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MNDWI)的关系。结果表明:2001年沈阳市区的中等热岛强度以上区域主要集中在三环内和苏家屯区,强热岛地区主要出现在铁西区和皇姑区;2010年中等以上热岛强度地区,与城区发展相一致,主要向西南,南面扩展,弱热岛、中等强度和强热岛地区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城市热岛强度与NDVI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与NDBI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热岛源在区域内的面积比重与中等强度以上热岛存在较显著的相关关系,源汇边界长度与弱热岛和中等热岛存在较显著的相关关系。
- 王宏博李丽光赵梓淇蔡福武晋雯许申来姜鹏
- 关键词:TM数据城市热岛
- 沈阳市区土地利用类型与地表温度关系研究
- <正>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区概况沈阳市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京津冀地区通往关东地区的综合枢纽城市。2010年年末沈阳市总人口为719.6万人,年平均温度为7.2℃[1]。1.2数据来源及预处...
- 赵梓淇李丽光王宏博赵先丽姜鹏温日红丁抗抗
- 文献传递
- 东北冷涡强度定义及特征分析被引量:3
- 2021年
- 利用NCEP 1°×1°格点再分析资料,根据东北冷涡温度场有冷中心及高度场是闭合环状环流的特征,同时选取位势高度差和温度差两个指标,制定东北冷涡逐日强度定义方法,并分析了按此定义划分的不同强度东北冷涡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等强度冷涡的出现频次最多,占全年冷涡出现日数的50%以上,其次是弱冷涡,超强冷涡出现日数最少;弱冷涡生命史约为3 d左右;超强冷涡活动期间中心位移变化较大,且生命史长,影响范围更为广泛。
- 胡鹏宇陈传雷林海峰徐爽孔令军刘青纪永明赵梓淇
- 站点选择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分析被引量:14
- 2013年
- 根据城郊站间距离等对辽宁56个气象站进行筛选,采用城郊温差法对选站和未选站时郊区站点数量有变化的大连、丹东、锦州和铁岭4个城市的月和年热岛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年热岛特征而言,1980—2011年,大连、丹东、锦州和铁岭4个城市选站和未选站时热岛强度大小明显不同,但其变化趋势基本一致。4城市相比,选站和未选站时均表现为铁岭年热岛强度最大,多年平均值分别为1.53℃和1.85℃,变化范围分别为1.17—1.80℃和1.55—2.15℃,变化幅度分别为0.63℃和0.60℃。1980—2011年,铁岭热岛强度等级发生变化的年份最多,占25%。总体来讲,选站对年热岛特征影响不是很大。对于月热岛特征而言,大连选站和未选站时热岛强度变化较大,但其他3个城市选站和未选站时变化不大,尤其是锦州选站和未选站时变化基本一致。4城市均呈冬半年热岛效应明显,夏半年热岛效呈不明显的特征。1980—2011年,各月平均热岛强度等级在选站和未选站时变化均较大,最大为丹东10月和11月,等级变化的年份占90.6%,总体而言,选站对月热岛强度特征影响较大。
- 李丽光王宏博赵梓淇刘晓梅万志红孙凤华董国平
- 关键词:气象站
- 2018年辽宁两次致灾台风暴雨动力机制对比分析被引量:12
- 2019年
- 应用常规、非常规、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8月两次北上台风影响辽宁大暴雨动力机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均是在三带系统作用下出现的,副高稳定且外围有2个台风活动,西风带短波槽东移。强降水落区均位于高、低空急流耦合上升区。'摩羯'过程水汽输送通道长且宽、持续时间久;'温比亚'过程的水汽输送路径和持续时间短。'摩羯'过程,辽宁东部西南风与偏西风在等θse密集区汇合后对等θse线有向东北方向拉伸作用,形成伸长变形锋生;辽宁东南部边缘附近风向与θse密集带垂直,θse密集带上风速切变导致切变变形锋生,其作用与伸长变形锋生作用叠加,是暖区锋生的动力机制。'温比亚'过程偏南风、偏东风两股气流汇合驱动θse梯度增大导致伸长变形锋生、切变变形的两个分解项形成的锋生与散度项在辽宁东南部有很好的配合,三者共同形成强锋生。'摩羯'过程水汽输送、辐合作用使得辽宁大部水汽充分,暖区锋生次级环流产生的上升运动,促使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导致大暴雨;'温比亚'过程,在水汽达到暴雨阈值、对称不稳定条件下,台风倒槽辐合与强锋生次级环流共同作用导致动力抬升作用快速增强,水汽强烈辐合并向高层输送形成大暴雨。
- 阎琦赵梓淇李爽周天娇滕方达
- 关键词:台风暴雨锋生次级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