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雪
- 作品数:5 被引量:41H指数:4
-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镍钛记忆合金弓齿钉辅助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粉碎性胫骨平台骨折被引量:18
- 2013年
- 目的:探讨镍钛记忆合金弓齿钉辅助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粉碎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采用镍钛记忆合金弓齿钉辅助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17例粉碎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男9例,女8例;年龄23~48岁,平均33.7岁;均为伤后3周内手术的新鲜骨折。按Schatzker分型:Ⅴ型1例,Ⅵ型16例。2例同时伴有腓总神经损伤。结果:17例全部获随访,随访时间10~22个月,平均18个月。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3~12周16例患者伸屈膝关节达健侧水平,1例患者屈膝功能稍差。术后3~5个月均获骨性愈合,1年后取出内固定,均未发生骨折复位丢失或再骨折。至末次随访未发现骨块移位、内置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按照胥少汀膝关节功能综合评分标准:优9例,良4例,中4例。结论:镍钛合金记忆弓齿钉的设计适应胫骨上段不规则的解剖结构,持续应力加压作用可促进骨质愈合,多点锁定可避免局部软组织大范围剥离,结合锁定钢板形成三维空间固定,有效地恢复解剖结构,是治疗粉碎性胫骨平台骨折的有效方法。
- 王延祥章云童汤洋赵雪付青格张欣张春才
-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
- 顶弧角的测量在髋臼骨折治疗方案选择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顶弧角的测量与髋臼骨折治疗方案选择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术前测量并记录48例髋臼骨折骨盆正位片、髂骨斜位片、闭孔斜位片上的顶弧角度数,同时对比患者最终治疗方案(手术组与非手术组)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二者相关性。结果手术组骨盆正位片上测量平均顶弧角为(14.5±7.8)°,非手术组(42.1±12.5)°,依据Matta评价标准(中顶弧角<30°):敏感性100%,特异性92.1%;手术组髂骨斜位片测量平均顶弧角为(21.3±8.4)°,非手术组(50±14.2)°,依据Matta评价标准(前顶弧角<40°):敏感性100%,特异性92.1%;手术组闭孔斜位片测量平均顶弧角为(23.2±8.9)°,非手术组(52.3±13.6)°,依据Matta评价标准(后顶弧角<50°):敏感性100%,特异性88.6%。结论顶弧角的大小与是否采取手术治疗有较大的相关性,可以作为临床医生判断髋臼骨折预后与治疗方案选择的重要参考指标。
- 章云童张春才王攀峰汤洋赵雪张欣付青格
- 关键词:髋臼骨折敏感性特异性
- 改进植骨方式结合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胫骨中下段骨不连被引量:9
- 2014年
- 目的:探讨改进植骨方式结合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胫骨中下段骨不连的方法.方法:自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改进植骨方式结合锁定加压钢板治疗12例胫骨中下段骨不连患者,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20~69岁,平均47岁.初次外伤至此次骨不连手术时间为9个月~5年,平均1年7个月.伤后行外固定支架治疗4例,钢板内固定治疗6例,髓内钉治疗2例,其中2例来院时已出现钢板、螺钉断裂.11例为非感染性骨不连,1例为感染性骨不连.术前X线及CT检查提示全部病例有不同程度的死骨、硬化骨形成.术中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并根据术后X线片复查情况评价骨愈合时间.术后10个月参照Johner-Wruhs标准对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结果:手术时间90~185 min,平均(125.00±20.15) min;术中出血量225~750ml,平均(415.00±120.00) ml.12例均获随访,时间10个月~2.5年,平均1.5年.术后复查X线片提示,全部病例4个月内骨断端形成骨桥样骨连接,3例6个月达到类骨板样骨愈合,其余9例术后8~12个月达到类骨板样骨愈合.术后未出现伤口感染,神经、血管损伤,钢板、螺钉断裂等手术并发症.术后10个月根据Johner-Wruhs标准进行踝关节功能评价,优10例,良1例,可1例.结论:采用改进植骨方式结合锁定加压钢板,在骨不连断端充分加压的基础上建立骨断端多点支撑,实现有效固定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不连的有效方法.
- 赵雪王攀峰章云童张春才许硕贵张欣
- 关键词:胫骨骨折外固定器骨折愈合
- 髋臼后壁解剖学测量及定量分析被引量:8
- 2014年
- 目的 :通过对髋臼后壁厚度的解剖学测量及定量分析,探讨髋臼后上壁的形态特点及临床意义,为髋臼骨折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15具经甲醛浸泡处理的成年防腐尸体骨盆标本(男8具,女7具),清除多余软组织后对髋臼整个后壁采用角度分区法,分别测量不同层面不同分割点的后壁厚度,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距臼缘5 mm处测量的髋臼后上壁平均厚度波动于(6.47±0.61)mm至(7.43±0.71)mm之间,髋臼后下壁平均厚度波动于(5.62±0.51)mm至(6.33±0.61)mm之间,臼顶平均厚度波动于(7.71±0.74)mm至(8.27±0.99)mm之间,距臼缘5 mm处髋臼后上壁厚度与髋臼后下壁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臼顶厚度较髋臼后上壁增厚较显著(P<0.05);距臼缘10 mm处测量的髋臼后上壁厚度波动于(8.81±0.67)mm到(13.35±0.89)mm之间,髋臼后下壁厚度波动于(7.02±0.63)mm至(7.66±0.69)mm之间,臼顶平均厚度波动于(14.46±0.97)mm至(17.05±1.35)mm之间,距臼缘10 mm处髋臼后上壁厚度较髋臼后下壁增厚较显著(P<0.05),臼顶厚度较髋臼后上壁增厚显著(P<0.01);距臼缘15 mm处测量的髋臼后上壁厚度波动于(12.08±0.78)mm至(19.84±1.03)mm之间,髋臼后下壁厚度波动于(10.17±0.76)mm至(11.12±0.77)mm之间,臼顶平均厚度波动于(23.23±1.12)mm至(26.01±1.53)mm之间,距臼缘15 mm处髋臼后上壁厚度较髋臼后下壁增厚显著(P<0.01),臼顶厚度较髋臼后上壁增厚显著(P<0.01)。结论:整个髋臼后缘厚度从髋臼后下壁→髋臼后上壁→臼顶部呈现逐渐增厚趋势,这种趋势随着测量点距臼缘距离的不断增加而愈加明显。髋臼后上壁除了传统意义上维持"头臼对应"稳定性功能外,还可能参与髋臼部分负重。
- 汤洋章云童张春才王攀峰赵雪陆雄伟胡小鹏
- 关键词:髋臼解剖学器官测量
- 髋臼后壁骨折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通过骨盆标本进行髋臼后壁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为其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6具经甲醛浸泡的成年男性防腐尸体骨盆标本均分为两组,每组3具。A组于标本两侧髋部分别制作髋臼后上壁和髋臼后下壁骨折模型,骨折块解剖复位后均采用重建锁定钢板及螺钉固定;B组于标本两侧髋部均制作髋臼后上壁骨折模型,骨折块解剖复位后,一侧采用重建锁定钢板及螺钉固定,另一侧采用髋臼三维记忆内固定系统固定。将各组标本模拟正常人双足站立水平位,用生物力学试验机以10 mm/min速度垂直压缩加载至1 500 N并维持30 s,应用数字图像相关测量技术分析比较各组骨折块上方及下方骨折线位移情况。结果实验加载及测量过程中,所有标本均无骨折及内固定物断裂发生,骨折部位上、下方骨折线移位均未超过2 mm。A组中,髋臼后上壁骨折块上方及下方骨折线位移均显著高于髋臼后下壁骨折块相应位移,且组内骨折块上方骨折线位移均高于下方骨折线位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中,两种不同方式固定髋臼后上壁骨折,比较骨折块上方和下方骨折线位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接近2 mm;组内比较,骨折块上方骨折线位移均高于下方骨折线位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臼后上壁承担的生物力学效应远大于髋臼后下壁,在临床中应区分对待,这可能也是髋臼后上壁骨折随访过程发生骨折复位丢失、股骨头半脱位、创伤性关节炎等的原因。
- 汤洋胡小鹏陆雄伟章云童张春才王攀峰赵雪
- 关键词:髋臼骨折生物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