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浩
- 作品数:81 被引量:2,245H指数:28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法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211”工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社会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抢劫罪与敲诈勒索罪之界分:基于被害人的处分自由被引量:41
- 2017年
- 根据对被害人法益支配自由的不同侵扰方式,财产犯罪的各个罪名存在不同的构成要件结构。抢劫罪属于彻底压制被害人法益支配自由,敲诈勒索罪属于利用被害人法益支配自由的瑕疵。两罪构成要件结构的关键差异,在于被害人有无财产处分。财产处分自由包括反抗有用和应能反抗的双重含义。首先是指被害人的妥协和配合是行为人取财的必要条件。其次,不配合和不妥协的代价没有超出被害人的承受范围。承受范围的规范性确定,应当考虑刑法家长主义对自我决定权的制约关系,应当根据行为是否足以剥夺理性一般人的处分自由区分两罪的着手,应当根据特定被害人是否实际丧失处分自由认定两罪的既遂。无论是暴力标准,还是交付/取得的外部形象,抑或着眼于时空特征的"两个当场",都是对处分自由在经验层面的总结和归纳,是证明是否存在处分自由的客观素材。以暴力程度的轻重相举来论证两罪竞合,忽略了作为构成要件要素背景的构成要件结构,存在方法论上的疑问。
- 车浩
- 关键词:抢劫罪敲诈勒索罪
- 刑法教科书与刑法发展
- 2024年
- 刑法教科书是刑法知识的体系性展示,也称为刑法体系书。我国的刑法教科书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在1980年代初期,我国刑法学科草创初期,为适应刑法教学的需要,统编制的刑法教科书应运而生。其中高铭暄教授主编的统编教材《刑法学》以其完整的体系、充实的内容和丰富的知识在刑法教学科研和司法实践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1990年代中期,随着刑法知识的扩容和司法经验的积累,我国出现了个人独著的刑法教科书。刑法教科书对刑法立法和刑法司法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同时刑法立法和刑法司法的发展又推动了刑法教科书水平的提升,两者相得益彰。刑法教科书是刑法理论的载体,前沿性的刑法知识不断被吸收进刑法教科书,成为刑法教科书的源头活水。
- 陈兴良车浩
- 关键词:刑法立法刑法司法刑法理论
- 正当防卫制度的理解与适用被引量:4
- 2018年
- 首先,我想讲一下正当防卫的观念。我觉得对正当防卫的正确理解与适用归根结底是个观念的问题。所有的技术性解释,包括一些教义规则的设置,其实都是解释主体在一定的观念指导下的产物,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一点。
- 车浩
- 关键词:正当防卫制度
- 重构财产犯罪的法益与体系被引量:11
- 2023年
- 通说认为所有权是侵犯财产罪的保护法益。但是,作为观念物的所有权本身不受犯罪行为影响;作为无法量化和分层的概念,也与立法的罪量要求不相协调。刑法保护的是人对财产的一种事实上的全面支配,而不是法律上的权利性。围绕着何谓“支配”特别是法益中是否包含主体的支配意愿,存在分离模式与一体模式的争论。前者代表着法益的物质化,认为法益是具有社会价值或内在价值的支配对象,忽略了人作为主体的意义;后者代表着法益的精神化,主张法益是由支配意愿和支配对象形成的支配关系,导致法益的脆弱化与保护的扩大化。在财产法益的理解上,应坚持分离模式但须进行功能主义改造。作为财产法益的支配可能性,不是蕴含在主观的支配意愿里,而是客观地栖身在支配对象中。财产是服务于个人自由发展的工具,存储着法益持有者的行动机会,因其相对于人的功能性和工具性而受刑法保护。主观意愿层面的支配自由不在法益之中,但对支配自由及支配关系的破坏,却是通往法益侵害的必由之路。根据对支配自由的不同侵扰形式和程度,形成了构成要件的不同结构,包括回避被害人反抗型、利用被害人瑕疵型、压制被害人反抗型和僭越被害人权限型等,经由被害人教义学视角重塑财产犯罪的意义体系,指导构成要件的解释与适用。
- 车浩
- 关键词:财产犯罪功能主义
- 体系化与功能主义:当代阶层犯罪理论的两个实践优势被引量:1
- 2017年
- 阶层犯罪构成理论与传统的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之争.成为21世纪以来中国刑法学史上最重要的事件。经过发展改造的、当代有代表性的阶层犯罪理论,具备能够保障司法妥善运行的两个最重要特点:体系化与功能性。
- 车浩
- 关键词:犯罪理论功能主义体系化犯罪构成理论
- 用专业理念指引办案实践
- 2020年
-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最高检充分发挥用专业理念指引全国检察机关在法治框架内办案的职能。比如,刑法中有多处涉及危害社会秩序的规定,这个社会秩序包括生产、营业、医疗多种秩序。对此,张军检察长指出,“医疗秩序与一般的生产生活秩序要区分,因为它是一线.”
- 车浩
- 关键词:社会秩序法治框架医疗秩序检察长理念指引
- 正当防卫是抗击侵略不是拳击赛被引量:9
- 2018年
- 以昆山案为例,针对实践中经常出现的“侵害是否结束”或者“防卫是否适时”的问题,我提出了几条判断规则,现在要说的是。为什么应当树立这样的规则?显然,如何理解刑法第20条规定的“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确实存在一个见仁见智的解释空间。
- 车浩
- 关键词:正当防卫拳击侵略不法侵害
- 立法论与解释论的顺位之争——以收买被拐卖的妇女罪为例被引量:36
- 2023年
- 当法律的适用结果存疑时,应优先更新解释论而非启动立法论。未穷尽现行法的解释空间之前不轻言修法,是法教义学及其背后的法治立场的基本要求。随着时代变迁,严惩收买被拐卖的妇女犯罪的民意吁求具有正当性。在理论上将收买被拐卖的妇女罪解释为强奸罪、非法拘禁罪、伤害罪等后续犯罪的预备犯,特别是在实践中把握住收买型强奸与普通强奸之间的差异,有利于降低证明难度,实现数罪并罚。当报应刑的正义性可以被解释论满足时,修法的理由就只剩下能否显著提高预防效果。但是,收买被拐买的妇女犯罪的特殊性使得修法能否跨越法律认知、理性选择和盈亏权衡的三重障碍发挥威慑作用存在疑问。作为社会治理体系中的一环,基层执法的问题及其因应策略,应在立法权衡中被同步考量。摒弃立法万能论的执念,重视行动中的法律,追求女性权益保护的实效而非口号,是立法者应当秉持的责任伦理。
- 车浩
- 关键词:立法论解释论预备犯
- 假定因果关系、结果避免可能性与客观归责被引量:105
- 2009年
- 假定因果关系与结果避免可能性是客观归责领域里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前者不影响归责;后者是否影响归责,要根据"合义务替代行为"的思考方法来确定。只有在遵守义务能避免结果时,才能归责给违反义务的行为人;当遵守义务也不能避免结果时,义务违反与结果之间欠缺内在关联,应排除归责;当结果避免的可能性不确定时,应根据罪疑唯轻原则对行为人做有利认定,视为义务违反关联性欠缺,从而排除归责。客观归责理论的方法论意义,不是条件说或相当因果关系说能够代替的。
- 车浩
- 关键词:客观归责
- 社科法学和法教义学:少女与少妇的故事被引量:5
- 2015年
- 所谓法教义学与社科法学之争,可以打个比喻:如果社科法学是一个少女,法教义学就是把这少女变成少妇。
- 车浩
- 关键词:教义学少女社科少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