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江涛

作品数:10 被引量:38H指数:4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传染
  • 5篇法氏囊
  • 5篇法氏囊病
  • 5篇法氏囊病病毒
  • 5篇病毒
  • 5篇传染性
  • 5篇传染性法氏囊
  • 5篇传染性法氏囊...
  • 5篇传染性法氏囊...
  • 4篇克隆
  • 2篇养鸡
  • 2篇基因
  • 2篇鸡传染性
  • 2篇鸡传染性法氏...
  • 2篇鸡传染性法氏...
  • 2篇IBDV
  • 1篇多克隆
  • 1篇多克隆抗体
  • 1篇多克隆抗体制...
  • 1篇养鸡技术

机构

  • 10篇浙江大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浙江省疾病预...

作者

  • 10篇郑江涛
  • 6篇于涟
  • 3篇魏永伟
  • 3篇刘岩
  • 3篇李龙
  • 2篇许健
  • 1篇万旺军
  • 1篇倪国超
  • 1篇由振强
  • 1篇王连胜
  • 1篇谢荣辉

传媒

  • 2篇中国预防兽医...
  • 1篇中国动物保健
  • 1篇微生物学报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畜禽业
  • 1篇四川畜牧兽医
  • 1篇病毒学报
  • 1篇浙江省免疫学...

年份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生猪“无名高热病”病因及综合防控探析被引量:2
2012年
生猪“高热病”具有发病急、流行面广、高发病率等特点,各年龄与品种猪群均易感,危害性巨大。目前普遍认为猪“高热病”是以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变异毒株为主要病原协同其它致病因素引起的持续高热、高死亡率和传播迅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传染病。本文旨在探讨我国生猪“高热病”的发生与流行特点,启发对病因与预防措施进行深度研究以减少畜牧养殖的经济损失。生猪“高热病”、“无名高热”的病名在我国上世纪50年代就出现了,最早主要指猪瘟、猪肺疫、猪丹毒引起的发热症状,当时只在小范围内发病,损失不大。近年来,“高热病”发病愈发猛烈,逐渐向急性、烈性传染病方向发展,与当初的高热病有明显区别。2006年6月开始,我国由南到北大规模流行猪病因不明的以高热、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为共同症状的疫病,直接导致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引起养猪业极大的恐慌。
王腾威倪国超郑江涛
关键词:无名高热病致病因素生猪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急性传染病经济损失
ChIL-2对H_5亚型AIV疫苗免疫增强作用研究被引量:14
2005年
鸡白细胞介素2真核表达质粒pCI-IL-2及原核表达重组鸡白细胞介素2(rChIL-2)分别与H5亚型禽流感油乳剂灭活苗联合使用,25日龄首免,40日龄时加强免疫.MTT法检测各组鸡外周血淋巴T细胞增殖,HI试验监测H5亚型禽流感抗体水平的消长规律,结果表明:pCI-IL-2及rChIL-2均能显著增强AIV疫苗的免疫效果(P<0.05),pCI-IL-2和rChIL-2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证实鸡白细胞介素2对H5亚型禽流感疫苗有免疫增强作用.rChIL-2协同免疫组MTT及HI试验均在第四周达到峰值,pCI-IL-2协同免役组峰值出现时间稍晚,但随后质粒免疫组可维持在更高的水平值.提示IL-2蛋白的作用更迅速,IL-2质粒作用更持久.
刘岩由振强许健郑江涛于涟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2MTTHI免疫增强
利用林下资源发展特色养鸡业的效益与技术分析被引量:5
2013年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广大农村的果园林地面积大幅增加,合理利用林下资源,科学发展林下养殖,可以实现较好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文章主要从林下养鸡的前景、关键技术及其注意事项几方面进行了综述。
王兴菊王腾威宗红生郑江涛雷宏声赵春艳徐德军
关键词:林下养鸡密度控制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浙江分离株(TL2004)全基因组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引起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是危害世界养禽...
郑江涛
关键词:传染性法氏囊病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全基因组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
文献传递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非结构蛋白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被引量:5
2005年
利用RT-PCR技术从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TL2004株感染鸡胚尿囊液中扩增到VP5基因,进而构建了T7启动子控制下的N端GST-Tag融合表达质粒pGEX-VP5。序列测定表明VP5基因全长438bp,编码一个由145个氨基酸组成的VP5蛋白。将pGEX-VP5转化大肠杆菌BL21,在IPTG的诱导下高效表达了GST-VP5融合蛋白(44kD)。通过包涵体纯化的方法,获得的较高纯度的融合蛋白,免疫新西兰兔,Western blot和ELISA分析表明,制备的融合蛋白抗血清效价在1∶12800以上,并具有良好的免疫反应特异性,为进一步研究VP5在IBDV复制与致病中的作用,以及研制IBDVVP5基因缺失疫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于涟李龙刘岩郑江涛魏永伟
关键词:VP5基因多克隆抗体
高产量酵母菌株培养条件的优化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利用微生物表达系统生产外源基因的产物成为现实。酵母作为单细胞低等真生物,具有易培养、繁殖快、便于基因操作、能对外源蛋白进行翻译后加工和修饰、不产生有毒物质等特性,渐渐地被开发外源基因表达的合适宿...
郑江涛于涟
文献传递
林下养鸡技术被引量:1
2013年
1林地选择 一般以在中成林及林(果)树龄为3~5年的林地养鸡为佳,其中以在林冠较稀疏、冠层较高,树林荫蔽度在60%~70%,且林地杂草和昆虫较丰富的中成林养鸡最为理想。枝叶过于茂密,遮阴度大的林地,其透光性差,不利于鸡的生长。
王兴菊王腾威宗红生郑江涛雷宏声赵春艳徐德军
关键词:养鸡技术林地选择林地养鸡荫蔽度透光性冠层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浙江分离株(TL2004)A节段cDNA的克隆及序列分析被引量:1
2006年
用Long accurate RT-PCR(LA-PCR)的方法一步法克隆了IBDV TL2004基因组A节段全长cDNA。序列测定结果表明:克隆的A节段全长3260个核苷酸,包括5′、3′的非编码区(NCRs)和2个重叠的开放阅读框(ORF1和ORF2),与来自GenBank IBDV血清Ⅰ型毒株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高达95.2%~99.2%。二级结构分析表明,在5′-NCRs和3′-NCRs各存在一个大型的颈环发夹结构。ORF1编码1 012个氨基酸的VP2-VP3-VP4,在氨基酸水平上VP2、VP3、VP4与参比Ⅰ型毒株的同源性分别达96.7%~99.6%、94.2%~99.2%、96.7%~99.6%。PRF2编码145个氨基酸的VP5,与参比Ⅰ型毒株的同源性高达95.9%~99.3%。TL2004在第2个小亲水区内279位氨基酸由S替代了N、290位M替代了L,这2个突变可能是IBDV抗原漂变的原因。分子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TL2004与欧洲Cu21株和中国JD1、Harbin株的关系较近,而与欧洲、香港、日本的超强毒株和美国的变异株相对较远。
郑江涛魏永伟刘岩于涟
关键词:IBDV克隆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ZJ2000)基因组B节段全长的克隆及其毒力位点的分析预测被引量:2
2007年
将本实验室保存的ZJ2000株囊毒加生理盐水研磨后接种9~10日龄鸡胚增殖病毒,收集尿囊液透析纯化,用蛋白酶K法提取病毒基因组dsRNA。通过RT-PCR获得基因组B节段全长的cDNA,并将其克隆到PUC18-T载体中进行测序。同时,本研究对GenBank中登录的IBDV基因组B节段进行了大量分析,发现B节段的5′-NCR存在1个基因高突变区,并且ZJ2000株的5′-NCR可形成独特的二级结构。经过对VP1一级结构的大量分析,筛选出B节段中17个可能对IBDV毒力产生影响的候选毒力位点,并在此基础上又对这些位点氨基酸的特性进行统计分析,进一步探讨了这些位点对VP1功能影响的可能性,为深入研究IBDV基因组B节段对其毒力的影响作了有益的探索。
魏永伟郑江涛王连胜李龙于涟
关键词: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克隆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P2/4/3-ChIL-2融合基因DNA疫苗免疫原性研究被引量:10
2006年
应用重叠延伸剪切技术(splicing by overlapping extension,SOE),经3次PCR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多聚蛋白(VP2/4/3)基因和鸡白细胞介素2(Chicken IL-2,ChIL-2)基因进行融合,定向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I的CMV启动子下游,获得重组质粒pCI-VP2/4/3-IL-2和pCI-IL-2-VP2/4/3。将其制备成DNA疫苗,肌肉注射14日龄非免疫鸡,2周后加强免疫,定期测定鸡抗IBDV血清ELISA抗体效价及病毒中和抗体效价。加强免疫后3周用IBDV标准强毒株攻击,连续观察3天后全部扑杀,计算保护率及囊体比,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表明:1)融合基因重组质粒pCI-VP2/4/3-IL-2、pCI-IL-2-VP2/4/3免疫后能明显增强IBDVDNA疫苗对强毒的攻击保护(保护率分别为83.3%、91.6%),显著高于pCI-VP2/4/3单独免疫对照组(58.3%);2)诱导产生的抗IBDV血清ELISA抗体效价明显增高(P<0.05),同时能提高DNA疫苗诱导产生的中和抗体效价(P<0.05);3)能显著促进鸡外周血液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上述结果提示:IBDV VP2/4/3与ChIL-2基因融合后发挥了相互协同作用,ChIL-2产生了分子免疫佐剂效应;融合基因DNA疫苗能增强IBDV DNA疫苗的免疫原性,促进了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
万旺军谢荣辉李龙许健郑江涛于涟
关键词: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鸡白细胞介素2基因融合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