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东骊
- 作品数:38 被引量:128H指数:6
- 供职机构: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高血压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ADMA水平变化及厄贝沙坦干预研究
- 目的:探讨在高血压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水平的变化以及厄贝沙坦治疗对预后的可能影响.方法:选择289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氨氯地平治疗组(146例)和厄贝沙坦治疗组(...
- 陈东骊张曹进符永恒陈富荣莫与京
-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6
- 2009年
-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方法随机对照研究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ight ventficular outflow tract septum,RVOTS)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fight ventricul arapical,RVA)起搏心脏同步性和心功能变化,探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在主理性起搏中的临床意义。方法128例缓慢心律失常患者按单双数字随机分为两组,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功能正常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根据心电图PR间期时间将起搏器AV间期调整,暂时关闭AV搜索功能以保证心室起搏。所有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1、3、6个月定期随访,观察起搏参数、累积心室起搏百分比,同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RVOTS起搏组与RVA起搏组电极导线植入时间、X线曝光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主动固定电极导线植入15min与植入即刻比较起搏阈值明显下降,分别为(0.76±0.21)mV和(1.13±0.25)mV(P〈0.01)。RVOTS起搏组和RVA起搏组QRS时限分别为(0.14±0.04)S、(0.16±0.03)S(P〈0.01)。随访6个月起搏参数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部患者未出现植入并发症,随访6个月无电极导线移位、阈值增高。6个月RVOTS起搏组左心室同步指标明显优于RVA起搏组(P〈0.01)。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及舒张末内径两组比较无显著变化,左心室射血分数在RVA起搏组有所降低(P〈0.05),心脏做功指数(Tei)、RVOTS起搏组与RVA起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RVA起搏组随访6个月与1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RVA起搏导致心脏收缩不同步,损害左心室功能。RVOTS起搏保持良好心脏收缩同步性、保护左心室功能,是较好的右心室起搏部位。
- 陈泗林林纯莹费洪文刘烈陈东骊梁远红吴书林
- 关键词:起搏组织多普勒
- 高血压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ADMA水平变化及厄贝沙坦干预研究被引量:15
- 2013年
- 目的:探讨在高血压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水平的变化以及厄贝沙坦治疗对预后的可能影响。方法:选择289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氨氯地平治疗组(146例)和厄贝沙坦治疗组(143例),予以药物干预1年,观察血浆ADMA水平与血压的变化及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结果:脑卒中患者经药物治疗后血压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压下降水平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厄贝沙坦治疗组血浆ADMA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氨氯地平治疗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厄贝沙坦治疗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低于氨氯地平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贝沙坦能减少脑血管事件复发,降低血浆ADMA水平可能是其治疗高血压合并脑卒中有益的作用机制之一。
- 陈东骊张曹进符永恒陈富荣莫与京
- 关键词: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厄贝沙坦氨氯地平
- 慢病毒介导的RNA干扰对醛固酮过负荷心肌梗死大鼠心脏重构的影响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 观察慢病毒介导的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短发夹RNA(PGLV-shRNA)对醛固酮过负荷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脏重构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制作醛固酮过负荷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左室射血分数48.63±6.43),构建PGLV-shRNA经尾静脉注射,超声评价心脏重构,检测心肌胶原容积分数(CVF)、p38 MAPK、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 醛固酮过负荷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脏收缩功能显著降低(48.63±6.43比64.62 ±7.90;P<0.01),伴CVF增加,p38MAPK、CTGF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1).PGLV-shRNA明显改善心肌梗死后的心脏重构,减少CVF(36.55 ±6.31比58.62±7.60;P<0.05)、p38MAPK mRNA和蛋白、CTGF mRNA和蛋白表达(0.42±0.06比0.60 ±0.12;P<0.05).结论 醛固酮过负荷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脏重构与p38MAPK信号通路介导的心肌细胞纤维化相关,PGLV-shRNA抑制心肌细胞纤维化,改善心肌梗死后的心脏重构.
- 梁远红周燕刘烈陈东骊陈泗林林曙光
- 关键词: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慢病毒心脏重构RNA干扰
- 高血压患者血清尿酸与ADMA的关系被引量:15
- 2009年
-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尿酸与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symmetric dimethylarginine,ADMA)的关系。方法:检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内皮系统ADMA水平,并与单纯高血压组作对比,了解高尿酸对高血压患者内皮系统功能的影响,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清尿酸与内皮ADMA的关系。结果: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组病人的血清ADMA水平高于单纯高血压组病人(P<0.05);高血压病人的血清尿酸水平与ADMA呈正相关关系,r=0.713,P<0.001;高血压患者ADMA与尿酸水平的多因素回归分析,尿酸是唯一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ADMA水平的自变量,其回归系数为0.002,P<0.001。结论:本研究提示高血压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内皮ADMA呈正相关关系,高尿酸血症患者血清ADMA水平升高。
- 莫与京陈富荣陈东骊
- 关键词:高血压高尿酸血症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
- 横向应变评价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的同步性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通过测量斑点追踪技术在收缩期横向应变的达峰时间,评价不同部位右心室起搏后的机械同步性。方法前瞻性入选植入双腔起搏器患者60例,术前心电图示QRS波群<120 ms,二维斑点追踪示左心室横向应变同步性良好。右心室尖(right ventricular apex,RVA)组30例,右心室电极植于心尖部;右心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组30例,右心室电极植于流出道间隔部。术后1周程控心室电极100%起搏,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测量左心室横向应变达峰时间的最大差。结果起搏前,RVA组左心室17节段纵向应变达峰时间的最大差为(25.62±6.75)ms,RVOT组为(24.33±5.87)ms,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起搏后,两组17节段纵向应变达峰时间最大差分别为(226.07±34.57)ms、(125.43±30.39)ms,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横向应变可作为评价起搏后机械同步性优劣的指标之一。
- 陈东骊汤娇娇陈泗林林纯莹刘烈张黔桓梁远红彭湖
- 关键词:心脏起搏超声心动图
- 心室起搏管理与精确心室起搏功能减少心室起搏的对照研究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比较心室起搏管理(management ventricular pacing,MVP)功能与精确心室起搏(refined ventricular pacing,RVP)功能减少右心室起搏的百分比的差异。方法 50例患者按照随机表1:1分成两组,每组25例,分别为MVP组和RVP组。MVP组为植入美敦力Adapt ADDR01起搏器,术后关闭MVP功能1个月;RVP功能组为植入Vitatron双腔起搏器TA1系列或CA3系列,术后关闭RVP功能1个月。1个月后开启MVP功能或RVP功能,术后1、3、6个月采用起搏器程控仪测试各项起搏参数,比较不同起搏功能下的心室起搏百分比。结果两组3个月后、6个月后心室起搏百分比中位数显著低于同组1个月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VP组:0.20vs.75.30,P<0.01;0.10vs.75.30,P<0.01。RVP组:6.00vs.88.40,P<0.01;26.00vs.88.40,P<0.01)。术后3个月、6个月MVP组的心室起搏百分比中位数低于RV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20vs.6.00,P=0.02;0.10vs.26.00,P<0.01]。结论 MVP功能在减少心室起搏百分比方面优于RVP功能,能够更有效的减少右心室起搏累计百分比。
- 彭湖刘烈梁远红陈东骊费洪文陈燕汤娇娇陈泗林
- 关键词:心脏起搏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室起搏管理
- 起搏器家庭监测功能对安置起搏器患者监测报警事件的观察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观察家庭监测(HM)功能对安置起搏器患者监测报警事件的应用。方法植入带有HM系统的双腔或三腔起搏器患者28例,随访15.71±9.73个月,记录系统传送的事件及返院随访的情况。结果 17例(61%)患者传送了报警事件。临床心血管事件报警8例,其中心房颤动报警最为多见,较常规随访提早发现32.2±19.0天。起搏系统报警事件14例(34次),其中以P波感知不良报警次数最多,为17次,较常规随访提早发现42.5±25.3天。结论 HM系统可在下一次常规随访前提早发现报警事件,有助于起搏器术后患者的实时监测和随访。
- 汤娇娇陈东骊刘烈梁远红费洪文陈泗林
-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起搏
- 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参数优化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随访被引量:6
- 2009年
-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后不同时期AV、VV间期优化对心力衰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讨AV、VV间期优化在增强CRT临床疗效中的作用。方法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32例接受CRT治疗,并于植入术后7d,3、6个月在超声心动图指导下进行AV、VV间期优化,观察优化后不同时间起搏参数、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32例入选患者均一次成功植入三腔起搏器,术后1、3、6个月随访起搏阈值、感知、阻抗的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T植入术后7d,87%(28/32)、90%(29/32)患者分别需要AV、VV间期优化,植入术后6个月仍有18%(6/32)、16%(5/32)患者分别再次需要AV、VV间期优化。植入术后7d、3个月优化起搏与术后未优化相比,舒张期充盈时间(DFT)延长、Tei指数下降(P〈0.05)。植入术后6个月优化起搏与植入术后即刻相比DFT延长、主动脉瓣前向血流速度时间积分(V11)增加、Tei指数下降、E/Em比值下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增加(P〈0.05)。结论CRT植入术后AV、VV间期优化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可以带来良好的临床疗效。
- 陈泗林林纯莹费洪文刘烈陈东骊梁远红吴书林
- 关键词:心脏再同步治疗超声心动图血流动力学随访
- ICD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
- 2012年
- 目的观察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在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中的作用。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9年11月在我院植入ICD的9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植入ICD后的长期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80例,女16例,年龄14~79岁(53±12.2岁)。结果①植入ICD进行一级预防的患者32例(33.33%),二级预防64例(66.67%);②病因分析显示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11例(11.46%),肥厚型心肌病8例(8.33%),缺血性心肌病29例(30.21%),扩张型心肌病13例(13.54%),长QT综合征1例(1.04%),Brugada综合征10例(10.42%),多形性室速19例(19.79%),特发性室颤4例(4.17%),心肌致密化不全1例(1.04%);③临床表现为持续性室速或室颤64例(66.67%),其中合并有房速16例(16.67%);④起搏模式为:单腔ICD54例(56.25%),双腔ICD42例(43.75%);⑤术中测试ICD的起搏参数并诱发心室颤动,采用20J一次电击复律成功;⑥随访结果显示植入ICD后共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事件426阵次,共启动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治疗378阵次,成功304次(成功率80.42%);高能量放电90次;有3次为窦性心动过速或房颤伴快速心室率所致的不恰当治疗。结论 ICD能有效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防心脏性猝死;ATP是ICD治疗的有效方法;术后定期随访,及时优化ICD参数,合理选用辅助治疗,可减少不恰当治疗及提高ICD治疗的成功率。
- 刘烈陈东骊陈泗林林纯莹费洪文梁远红
- 关键词: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室性心律失常心脏性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