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亚丽

作品数:5 被引量:12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外国语大学专用英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文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性别歧视
  • 2篇歧视
  • 2篇种族
  • 2篇种族歧视
  • 2篇凯特
  • 2篇凯特·肖邦
  • 1篇颠覆
  • 1篇星星
  • 1篇性别
  • 1篇夜晚
  • 1篇沼泽
  • 1篇沼泽地
  • 1篇身份
  • 1篇太太
  • 1篇奴隶制
  • 1篇女性
  • 1篇女性身份
  • 1篇漂亮
  • 1篇种植园
  • 1篇文化

机构

  • 5篇北京外国语大...

作者

  • 5篇陈亚丽

传媒

  • 4篇外国文学
  • 1篇国外文学

年份

  • 2篇2012
  • 2篇2010
  • 1篇200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谁杀死了德西蕾?——从种族和性别双重视角解读《德西蕾的孩子》被引量:4
2009年
19世纪后期美国女作家凯特·肖班的短篇小说《德西蕾的孩子》,用洗练而含蓄的笔法,描绘了德西蕾的命运。德西蕾是一个被人收养的弃婴,长大后出落为一个漂亮、高贵、可爱和纯真的美少女,与拉贝庄园的少庄主开始了一场海誓山盟的炽热恋爱。但他们婚后所生的孩子,却不是纯正的白人,于是两人的爱情瞬间崩溃。德西蕾被怀疑具有非白人血统,她最终难以承受各种压力,怀抱孩子投水自尽。但富于残酷的反讽意味的是,真正有非白人血统的可能是男方。这个悲剧表明,再出众的美貌,再狂热的爱情,在种族和性别的双重歧视的冲击下,最终也灰飞烟灭了。透过种族和性别这两面棱镜,可以从《德西蕾的孩子》这篇短短几千字小说中看出意味深长的社会文化意蕴。
陈亚丽
关键词:女性身份性别歧视种族歧视
奴隶制时代美国黑人的文化自觉与抗争——解读凯特·肖邦的小说《漂亮姑娘佐哈伊德》被引量:2
2012年
凯特·肖邦的《漂亮姑娘佐哈伊德》是一篇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小说,如果把它放在黑人形象建构的学术史脉络中来阅读,就可以发现它实际上是一个黑人奴隶为了爱情和尊严而抗争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黑人的文化自主意识和抗争精神。小说所塑造的四种不同的黑人形象,在一定意义上挑战和冲击了流行的黑人形象建构方式,颠覆了美国历史中对黑人形象的类型化认知,因此可以说肖邦是重新审视黑人形象建构的先行者。
陈亚丽
关键词:凯特·肖邦历史记忆文化自觉
漂亮姑娘佐哈伊德
2012年
夏天的夜晚又热又寂静,沼泽地上方的空气也是纹丝不动。远在圣约翰长沼湖对岸那一边,黑暗中有星星点点的灯火在各处眨眼,漆黑的天空也有几颗星星闪烁。湖面上出现了一艘斜桁四角帆船,正顺着长沼湖懒懒地缓缓移动。船上有个男子在唱歌。
凯特.肖邦陈亚丽
关键词:姑娘漂亮沼泽地星星夜晚
未出场的“颠覆者”——对《德西蕾的孩子》的一种新解读被引量:3
2010年
肖邦的著名短篇《德西蕾的孩子》中有一个很不起眼的人物,她无名无姓,而且从未直接出场。从叙事的角度说,肖邦设计这个角色似乎只是为了增加故事结尾的戏剧性,然而如果从新的文本解读视角来看,这位未出场的无名氏却是一个关键的人物,她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具有全方位的、强烈的"颠覆性"。从一定意义上说,她颠覆了整个故事,使之产生了出人意料的效果和意义;更重要的是,她颠覆了拉贝种植园、颠覆了她的爱子的身份,从而也颠覆了当时美国社会主导性的权力关系。她所产生的这种颠覆性的力量,是当时美国社会特有的种族、性别关系所赋予的。因此只有从具体的历史语境着眼,才能透彻地理解这篇小说的深刻内涵。
陈亚丽
关键词:凯特·肖邦颠覆种族歧视性别歧视
德西蕾的孩子被引量:8
2010年
凯特.肖邦陈亚丽
关键词:孩子种植园太太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