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兴旺

作品数:21 被引量:109H指数:5
供职机构:广州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深圳市宝安区科技计划社会公益项目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深圳市宝安区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综合征
  • 6篇脓毒
  • 5篇乌司他丁
  • 5篇窘迫综合征
  • 5篇呼吸窘迫
  • 5篇呼吸窘迫综合...
  • 5篇急性呼吸
  • 5篇急性呼吸窘迫
  • 5篇急性呼吸窘迫...
  • 4篇心肌
  • 4篇休克
  • 4篇脓毒性
  • 4篇脓毒性休克
  • 3篇心肌损伤
  • 3篇心源性
  • 3篇休克患者
  • 3篇源性
  • 3篇通气
  • 3篇综合征患者
  • 3篇危重

机构

  • 21篇广州医学院
  • 2篇广州医学院第...

作者

  • 21篇陈兴旺
  • 17篇姚志军
  • 15篇赖剑波
  • 13篇陈少霖
  • 10篇周华锋
  • 10篇李健球
  • 5篇王方剑
  • 3篇江勇
  • 3篇凌丽梅
  • 2篇熊旭明
  • 2篇徐志康
  • 1篇胡菌
  • 1篇韩利民
  • 1篇朱浩峰
  • 1篇李敏
  • 1篇陈后旺
  • 1篇章敏之
  • 1篇郑荣芳
  • 1篇赖建波
  • 1篇曾庆远

传媒

  • 3篇山西医药杂志...
  • 2篇山东医药
  • 2篇现代医学
  • 1篇当代医学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国实验诊断...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现代医院
  • 1篇国际内科学杂...
  • 1篇医学信息(下...
  • 1篇中外医学研究

年份

  • 8篇2012
  • 7篇2011
  • 5篇2010
  • 1篇2008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乌司他丁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血乳酸浓度的影响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血乳酸浓度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76例脓毒性休克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n=38)为治疗组,B组(n=38)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按照2004年拯救严重脓毒血症和感染性休克治疗指南处理,A组加用乌司他丁20万单位+生理盐水20mL静脉注射,8h/次,连续应用1周,分别于入院后立即(T0)、6h(T6)、12h(T12)、24h(T24)和48h(T48)检测静脉血乳酸浓度。结果A组L和T.,时相的血乳酸浓度较B组明显减少(P〈0.05),A组的MODS发生率和病死率笔者所在科室亦较B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蛋白酶抑制剂-乌司他丁可以减少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的血乳酸浓度,降低其MODS几率和病死率笔者所在科室。
李健球赖剑波江勇姚志军陈少霖陈兴旺
关键词:乌司他丁脓毒性休克血乳酸炎症反应
脓毒症患者肌钙蛋白Ⅰ与血清一氧化氮、丙二醛及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关系及意义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了解脓毒症患者肌钙蛋白Ⅰ(cTnI)与血清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62例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比色法测定血清中NO、MDA的含量,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SOD的活力,同时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血清cTnI的浓度。结果 (1)62例脓毒症患者中有44例患者cTnI升高,心肌损伤的发生率高达71.0%。(2)cTnI与NO、MDA呈正相关(r=0.722、0.753,均P<0.01),与SOD呈负相关(r=-0.452,P<0.01)。(3)cTnI升高组的NO、MDA含量比cTnI正常组明显升高,SOD活力比cTnI正常组明显降低。结论 NO代谢异常及氧化/抗氧化系统失衡参与了脓毒症患者心肌损伤的发生。
赖剑波姚志军李健球陈少霖周华锋陈兴旺
关键词:脓毒症一氧化氮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与血管外肺水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与血管外肺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ICU收治的48例ARDS患者,分别于入院第1、4、7天测定血浆BNP水平,同时用PICCO监护仪监测血管外肺水指数(ELWI)、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和心指数(cI),根据预后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两组相关指标。结果48例ARDS患者确诊后2周内存活30例,死亡18例。入院第4天与第1天相比,两组患者的BNP、ELWI、PVPI均显著升高(P〈0.05),CI显著下降(P〈0.01)。入院第4天与第7天,存活组的BNP、ELWI、PVPI出现显著下降(P〈0.01),CI显著升高(P〈0.01),而死亡组的BNP、ELWI、PVPI仍持续显著升高(P〈0.05),CI持续显著下降(P〈0.01)。死亡组患者在入院第1、4、7天的BNP、PVPI和ELWI均显著高于同期的存活组患者(P〈0.05),CI则显著低于存活组(P〈0.01)。对两组BNP和ELWI作相关性分析,血浆BNP与ELWI呈正相关(P〈0.01)。结论ARDS患者的血浆BNP水平随血管外肺水的增多而升高,其高低与预后显著相关。
姚志军陈兴旺周华锋陈少霖胡菌赖剑波
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脑钠肽血管外肺水
连续性肾替代治疗对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
目的探讨连续性肾替代治疗(CRRT)对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ICU住院的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患者40例,分为对照组和CRRT组,分别给予危重病常规治疗和在此基础上加用CRRT,一...
姚志军陈兴旺王方剑
文献传递
早期使用纳洛酮防治非心源性危重患者心肌损伤的疗效研究
2011年
目的探讨非心源性危重患者心肌损伤与血浆β-内啡肽(-βEP)的关系,以及早期使用纳洛酮防治非心源性危重患者心肌损伤的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8月至2010年11月在我院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180例非心源性危重患者,入院后抽血测定血浆-βEP、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CT-nI),作床边心电图,根据心肌损伤判定标准分为A组(心肌损伤组)42例和B组(非心肌损伤组)138例,分析心肌损伤与血浆-βEP之间的关系。A组再随机分为A1、A2和A3组各14例,B组再随机分为B1、B2和B3组各46例。A1和B1组给予危重病常规治疗;A2和B2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纳洛酮0.2 mg.kg-1.d-1,分3次静脉滴注,每8 h 1次;A3和B3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纳洛酮0.2 mg.kg-1.d-1,于24 h匀速静脉泵入。入院24、487、2 h再分别抽血测定CK、CK-MB和CTnI值,以及作床边心电图,72 h后评价A组CK、CK-MB和CTnI值的变化和临床疗效,评价B组预防心肌损伤的疗效。结果非心源性危重患者的心肌损伤发生率约23.3%,A组的血浆-βEP水平显著高于B组(P<0.01)。与A1组相比,A2和A3组治疗24、487、2 h的CK、CK-MB和CTnI降低值均显著增高(P<0.05),治疗72 h后的总有效率亦显著增高(P<0.05);A2和A3组的CK、CK-MB、CTnI降低值和总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1组相比,B2和B3组预防心肌损伤的疗效均显著增高(P<0.05),B2和B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心源性危重患者血浆-βEP的升高可能是引起心肌损伤的原因之一。早期使用纳洛酮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心肌损伤的出现,同时对已损伤心肌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不同的给药方式预防和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姚志军陈兴旺凌丽梅赖剑波王方剑
关键词:心肌疾病Β内啡肽纳洛酮
乌司他丁治疗脓毒性休克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11
2012年
目的探讨大剂量乌司他丁治疗脓毒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常规集束化抗休克治疗和病因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乌司他丁20万U静脉注射,每天4次,连续应用5d;分别测定两组间治疗前后的血清降钙素原(PCT)、肿瘤坏死因子a、(TNF-a)、白介素6(IL-6)等指标,及急性病理生理和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中PCT、TNF-a和IL-6和APACHEⅡ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ICU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降低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清PCT、TNF-a、IL-6水平,减少MODS发生率,可显著改善脓毒性休克患者的病情。
陈少霖陈兴旺赖建波姚志军
关键词:乌司他丁脓毒性休克降钙素原肿瘤坏死因子A白介素6
胸腺五肽在重症肺炎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胸腺五肽治疗对ICU内重症肺炎患者CD14+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T细胞亚群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ICU内38例符合重症肺炎诊断标准,且CD14+单核细胞HLA-DR<30%的患者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治疗组(n=21)和对照组(n=17)。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10mg胸腺五肽静脉滴注,1次/d,持续1周,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在胸腺五肽治疗前及结束治疗时分别测量CD14+单核细胞HLA-DR和T细胞亚群水平。结果治疗组治疗后CD14+单核细胞HLA-DR、CD4+细胞及CD4+/CD8+比值明显上升,对照组治疗后无改善。结论胸腺肽五肽能提高ICU内重症肺炎患者CD14+单核细胞HLA-DR、CD4+细胞及CD4+/CD8+比值。
陈兴旺李健球
关键词:胸腺五肽重症肺炎CD4+细胞
适应性支持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实施保护性通气策略的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研究适应性支持通气(ASV)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中实施肺保护通气策略的应用,并探讨其优越性。方法 60例ARDS患者随机分为ASV组和PSIMV组进行机械通气,均实行肺保护通气策略,比较两组患者呼吸力学、血气及血流动力学各指标的变化,以及1 w内镇静剂用量、撤机时间、入住ICU时间、死亡率。结果通气24 h后,ASV组较PSIMV组气道峰压(PIP)、平台压(Pplat)均降低(p<0.05);两组间的血液动力学指标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24 h后PaO2、氧合指数、静态肺顺应性均较前改善(p<0.05),ASV组1 w内使用镇静剂用量、撤机时间,住ICU时间均小于PSIMV组(p<0.05),但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ARDS患者在实行肺保护通气策略时,ASV和PSIMV通气模式均可改善氧合,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ASV模式更有效减低PIP、Pplat,能减少镇静剂用量,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适应性支持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中实施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具备一定优越性。
陈少霖周华锋陈兴旺赖剑波姚志军
关键词:适应性支持通气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
非心源性危重病人心肌损伤与血浆β-内啡肽关系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非心源性危重病人心肌损伤与血浆β-内啡肽的关系。方法选取2009-08至2010-11在我院ICU住院的180例非心源性危重病人,入院后24小内抽血测定血浆β-内啡肽(β-EP)、CK(肌酸激酶)和CKMB(肌酸...
姚志军陈兴旺凌丽梅赖剑波王方剑
文献传递
纳洛酮在心肺脑复苏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纳洛酮在心肺脑复苏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60例心脏骤停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2组患者均立即采取常规心肺脑复苏,治疗组则加用纳洛酮辅助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24h的血乳酸、β-内啡肽等指标及心肺脑复苏成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的血乳酸、β-内啡肽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脑复苏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纳洛酮可提高心肺脑复苏的成功率,具备有效的辅助治疗作用。
陈少霖姚志军陈兴旺赖剑波周华锋
关键词:纳洛酮心脏停搏心肺复苏术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