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屏
- 作品数:11 被引量:14H指数:2
- 供职机构: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二五”规划课题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 “世界新剧”《新茶花》与走向现代的读图文学
- 2014年
- 晚清画报文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读图文学由传统走向现代,其中以《图画日报》刊载之《新茶花》为代表的晚清画报文学作品体现了近代转型期中国读图文学的基本特征,其一是画报的大众定位和报刊化写作带来了叙事的时事化和情节化;其二是晚清的读图风尚和画报的图像旨趣推动了图像叙事的强化与文图关系的突破,以及连环故事图画基本体式的奠定;其三是画报关于西方意象的表征所再现的西风东渐中的晚清中国对西方世界的想象、接受以及随之而来的文化冲击和观念变革。
- 陈晓屏
- 关键词:图像叙事
- 奇观化的十里洋场与中国小说插图中西方表征的兴起——《海上花列传》吴友如派插图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海上花列传》的吴友如派插图通过图像的视觉转译将晚清上海的洋场奇观予以了直观再现。其关于西方的表征,是中国小说插图对西方的第一次相对具体、全面、写实的表征,包含着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中上海的文学生产及其视觉化传播中的一种对西化的社会治理模式、日常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的认知与认同,一种对更为开放、多元、异质的现代文明的想象与追崇。从中可以看到,传统的帝制皇权所着力建构、倡导的“大一统”的同质化、一元化的生活模式及价值理念日趋分化瓦解,转型期的多元、开放与异质的日常生活形态、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念则日渐形成。
- 陈晓屏
- 关键词:《海上花列传》
- 论先秦“目”族文字系统中的视觉政治
- 2014年
- 视觉政治是指在视觉层面上建立的一套观看机制和社会监控制度,是一套基于视觉的、能深刻影响人的主体认知及社会运作机制的文化规则。通过对'民''童''臣''相''眷'以及'目''视''觉''规''监''望''临'等与眼睛相关的文字的造字本义及其字义演变的具体分析,本文认为,早在甲骨金文时期,看就已经不是简单的视觉行为,而是已然具有了身份界定、阶层再生产以及阶层管控的权力属性,基于权力的视觉关系和观看控制便是这种权力属性的体现。《礼记》中关于君—臣—民、父—子、夫—妻等不同群体类别的视觉关系和视觉行为的具体论述,就是这种视觉政治的典型范例,同时,这种视觉政治还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叙事和图像叙事对视觉行为和视觉关系的表现。
- 陈晓屏
- 关键词:视觉政治身份界定
- 权力空间化的视觉转译及其表征——近代中国图像叙事的空间再现研究被引量:4
- 2016年
- 从空间的角度看,图像叙事对语言叙事的视觉转译亦是一个对空间的视觉再现的过程,图像对空间的视觉再现主要包括摹写、增补、改写等方式。在传统中国的皇权文化中,图像对空间的视觉再现往往被纳入权力空间化的逻辑中,表现出明确的秩序表征取向,并体现出对既有秩序规范的认同、征用、维护、重建或者颠覆等不同价值取向。具体到近代中国的图像叙事,一般而言,不涉及西方元素的图像文本多在空间再现上表现出对帝制皇权主导下之伦理秩序的维护乃至重建的取向,呈现出对一种同质性空间的着力构建;一旦涉及西方元素,则多数图像文本更倾向于表现出一种消解帝制皇权所主导之同质性空间、构建社会转型期之异质性空间的时代特征。
- 陈晓屏
- 关键词:图像叙事
- 晚清画报与中国读图文学的现代转型——以《图画日报》之《新茶花》为中心被引量:4
- 2014年
- 近代中国的传播场域中,晚清画报文学作品表现出了传统中国读图文学的现代转型征象:一、时代变革之声奠定了画报大众启蒙与市民趣味的基本价值导向;二、画报的大众化传播推动了语言叙事的时事化和情节化实践;三、画报的图像旨趣推动了图像叙事的强化和文图关系的突破,奠定了现代连环故事图画的基本体式;四、画报的西方视域再现了西风东渐中的晚清中国对西方世界的想象、表征以及随之而来的文化冲击和观念变革。
- 陈晓屏
- 书斋:儒家“权力-知识”话语论述中的能指符号
- 2010年
- 本文通过对“书斋”中“斋”字的溯源及梳理,辨析“斋”与身体的关系,进而运用福柯的“权力-知识”话语理论梳理儒家“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如何经由书斋空间完成知识与权力的相互生产,并达成对儒生身体的规训目的,从而论证出书斋在儒家文化中负载的深刻的“权力-知识”蕴含,在儒家的“权力-知识”论述体系中是一个重要的能指符号,而书斋中的身体(主要指书生身体)亦成为符号、意义的刻录之所。
- 陈晓屏
- 关键词:书斋身体规训
- 论《聊斋志异》书斋空间中权力叙事对身体叙事的收编
- 本论文运用福柯的权力-知识话语理论,旨在探讨《聊斋志异》书斋叙事中的身体叙事与权力叙事之间的相互关系。
《聊斋志异》小说文本中有大量的小说叙事涉及书斋这一空间。本应为读书著述、修身养性提供清静环境的书斋在小说中...
- 陈晓屏
- 关键词:聊斋志异权力叙事小说叙事
- 文献传递
- 图像中的空间与秩序——文学语词空间与文学图像空间的关系研究
- 2015年
- 从空间的角度看,从文学到文学图像的过程,是一个空间的视觉化再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图像空间以语词空间为基础,形成四种基本关系:一是图像空间摹写语词空间;二是图像空间增补语词空间;三是图像空间组合语词空间;四是图像空间重构语词空间。由于图像的视觉直观性,以及伦理逻辑主导下传统中国绘画美学对秩序原则的高度追求,明清时期,小说戏曲插图、绘本之图像空间在对语词空间的摹写、增补、组合或者重构的过程中,大多数表现出对基本秩序原则的认同、呈现、再现或者重建的保守倾向。可以说,秩序已成为明清文学插图之视觉美学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
- 陈晓屏
- 关键词:图像空间秩序建构
- 先秦两汉空间观与权力的空间化——从“空”、“宇”、“天”的语义演变到“天下”观念的构建被引量:2
- 2015年
- 考察"空"、"宇"、"天"等与传统中国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汉字在先秦时期的造字本义和语义演变以及先秦两汉关于"天"及"天下"的观念建构,可以发现,先秦两汉空间观的发生与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具象实践到抽象理论再到权力表征的发展转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秩序逐渐被纳入空间认知中,空间秩序、空间关系逐渐成为权力的表征,尤其自秦汉始,权力的空间化不仅体现为帝制中国的疆域扩张,亦表现为日常生活实践中的空间秩序,并深刻影响了艺术创作尤其是传统文学、绘画艺术的基本内容、表现方式乃至审美批评。
- 陈晓屏
- 关键词:空间观天下观
- 公益视域下的高校德育课“专题-项目化”教学改革探索被引量:1
- 2017年
- 在社会慈善公益事业及慈善公益研究快速发展的当代中国,高校德育类课程急需引入公益教育维度。思修课作为德育课的核心课程,亟待进行慈善公益视域下的教改探索。在具体的思修课教学中,教师要引入公益视角,将公益实践教育、专题教学、项目化教学整合融入到思修课教研中,建立一个以道德/公益实践为导向的"专题-项目化"教学体系,将思修课建设成为一个培养校园公益人才,发展校园公益组织,建设校园公益文化,最终推进全民公益、公民公益的一个基础性课程平台。这对于国家的人才培养、政府的善政治理、公众的幸福愿景以及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 陈晓屏
- 关键词: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