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海通

作品数:9 被引量:57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地震科学联合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主题

  • 7篇地震
  • 4篇震级
  • 1篇地理分区
  • 1篇地震波
  • 1篇地震区
  • 1篇地震区划
  • 1篇地震危险
  • 1篇地震危险区
  • 1篇应力降
  • 1篇余震
  • 1篇预测法
  • 1篇震波
  • 1篇震区
  • 1篇震中
  • 1篇震中距
  • 1篇速度谱
  • 1篇统计关系
  • 1篇谱震级
  • 1篇强余震
  • 1篇强震

机构

  • 9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国家地震局

作者

  • 9篇陈海通
  • 6篇陈培善
  • 2篇白彤霞
  • 2篇黎向东
  • 2篇孙次昌
  • 1篇彭克中
  • 1篇梁静
  • 1篇吴建平

传媒

  • 5篇地震地磁观测...
  • 3篇地震学报
  • 1篇中国地震学会...

年份

  • 1篇2002
  • 1篇2000
  • 2篇1994
  • 3篇1992
  • 1篇1989
  • 1篇198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由二维破裂模式导出的地震定标律被引量:24
1989年
使用二维矩形破裂模式,导出了大小不同地震的震源位移谱的表达式.位移谱有三个拐角频率f_c1,f_c2,f_c3.f_c1和f_c2分别联系着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破裂时间,f_c3联系着震源函数的上升时间.根据三个拐角频率,可以把位移谱u(ω)分成四个区域,在Ⅰ区,ff_c3,u(ω)∝1/f^3.由于在四个区域u(ω)随频率的增加下降的速度不一样,决定了震源参数在不同的震级范围内(也就是不同地震矩范围)有不同的表达式.假定地震满足几何相似、应力环境相似以及动力学相似条件,因而地震矩M_0,长度和宽度方向的破裂时间、上升时间都可以用断层长度L来定标。根据Dziewonski and Woodhouse给出的1981—1983年800多个地震的地震矩M_0资料,以及BISC给出的面波震级M_s、体波震级m_b,来确定定标律中的常数.这样就可以从定标律推导出震源参数之间的统计关系.
陈培善陈海通
关键词:震级
地震定标律及其在地震统计关系中的应用
使用矩形双侧破裂模式,导出了大小不同地震的震源位移谱的表达式。位移谱有三个拐角频率 f,f,f。f和 f分别联系着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破裂时间,f
陈培善陈海通
文献传递
由CDSN数据测定IPz分量谱震级初探被引量:4
1994年
本文尝试用CDsN的IPz分量强震记录来测定谱震级。通过对测出的谱震级m_(T)与体波震级m_(B)、m_(b)的相关分析,得出其反映震源特性的峰值,出现在周期T=1秒左右。此外,谱震级还有随周期而变化的特性。根据谱震级与能量的关系,推导了它的通用形式为am_(T)=log(E/E0)(式中a=2,logE_0=5.6)。它的最高震级为9.6级。运用谱震级的通用形式对本文测定的4个谱震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它比传统方法测定的IPz分量体波震级m_(B)系统偏小0.31级。因谱震级是扣除了介质滞弹性吸收影响后的产物,故这种偏差是比较合理的。
陈海通吴建平孙次昌
关键词:谱震级地震CDSN
由加速度谱测定矩震级值被引量:7
1992年
企图仅仅根据强震观测资料来确定震级的大小和一个地区的品质因素 Q(f)值.根据笔者曾导出的地震定标率,计算了震源的加速度谱.从理论加速度谱上可见,加速度谱有三个拐角频率 f_(c1),f_(c2),f_(c3),它们依赖于矩震级值.对于6级地震,f_(c1)=0.08Hz,f_(c2)=0.4Hz,f_(c3)=8Hz.从 0-f_(c1)的范围内,加速度谱 A(?)(ω)∝f^2从 f_(c1)-f_(c2)的范围内,A(?)(ω)∝f;从 f_(c2)-f_(c3)的范围内,A(?)(ω)是平坦的;从 f_(c3)-(∞),Aa(ω)∝f^(-1).采用地震学中较成熟的衰减模式 Q=Q0f″,就可以计算出观测点处的理论加速度谱值.经过理论值和观测值的对比,结果是较符合的.经多次对比后,就可求得该地区的衰减模式,同时求出较大地震的矩震级值.据此,我们求得了新疆乌恰地区的 Q_0=300,η=0.25,同时求出了新疆乌恰地震1985年18次较大余震的矩震级值.为了更方便地求得 M_w,做出了对应不同 Q 值在 (?)Hz 处的加速度谱随距离变化的三个函数表.根据这个表,由 (?)Hz 处的加速度谱值(震中距已知),即可快速测定该次地震的矩震级值.
陈培善彭克中陈海通白彤霞
关键词:地震震级
1999年9月21日台湾省集集强余震序列发生时间的规律性
2002年
使用1999年9月20日至11月1日的CDSN宽频带(BPZ)地震记录,对台湾省集集地震的强震震级、震源性质、震源物理参数和发生时间进行研究。主要结果:①确定集集地震是强震群类型的地震活动,主震[m(T)8.51,MW7.3]位于中央山脉上,横切中央山脉的北西向北斗-玉里断裂,是主要地震活动构造;②集集强震序列的平均应力降△σ为4.272×103kPa,平均视应力ησ为2.136×103kPa,它们是地震断层面上随着震源尺度等变化而变化的物理量;③决定地震效率η的震源释放能量-△E和传播地震波能量Es,分别从BPZ地震波5个倍频程的滤波数据和假设视应力等于二分之一应力降的条件下求取;④强余震的发震时间对数lg△t(时间单位为s),与一些震源物理参数有显著的负相关性,证实了能量积累多、应力积聚高的地方率先发震。并且第一次强震以后,强余震发生时间和强度之间保持显著的衰减关系。这些关系式,如△t=1015.54-1.48m(r)和△t=1017.55-2.00MW等,对早期识别出如同集集强震群类型的地震活动时,预测强余震时间和强度有实际应用意义。
陈海通
关键词:应力降
强震类型划分和后续强震预测方法探索被引量:2
2000年
地震能量、振幅与周期的关系 ,由震源性质决定 ,因而其相关程度可作为强震类型划分的指标 .初步将强震划分为主余震、双主震和强震群型 3类 .同类型强震在震源性质定量指标上有相似性 ,且有一定重复性 .它们可为后续强震预测提供依据 .从 1 988~ 1 997年 50多例 CDSN宽频带 ( BPZ波 )强震记录中 ,分析得出的后续强震预测参考指标 。
陈海通孙次昌黎向东梁静
关键词:地震
震中距△<20°面波震级的测定被引量:4
1992年
根据面波传播理论分別导出了对763长周期仪和SK地震仪的面波震级的量规函数σ_(763)(△)和σ_(SK)(△)。这两个量规函数在20°—160°的范围内,与国际上通用的IASPEI公式一致。而且它们比IASPEI公式具有更大的震中距适用范围(3°—177°)。选出了1985—1986年间发生在我国及邻区M_S≥5的全部地震,用σ_(SK)(A)测定了它们的震级M_(SC),结果表明,M_(SC)与美国NEIC用世界标准台网测定的震级M_(SZ)之间无系统差,两者的差值大部分在±0.2级之间。
陈培善陈海通白彤霞
关键词:地震面波震级地震波
由环境应力值寻找地震危险区的尝试被引量:14
1992年
作者根据位错理论,采用二维矩形破裂模式,在导出了平均震源速度谱的基础上,导出了用地震波计算环境剪应力τ_0的公式。计算了1987—1991年中国和邻区大约1000多次4级以上中强地震的环境剪应力值τ_0,并把τ_0≥10MPa的地震看作是高剪应力值地震。自1987—1991年5年内,我国及邻区共发生M_s≥6.0的强震45次,和160余次高剪应力中强地震(M=4.0-5.0,τ_0≥10MPa),大约有1/4的强震和1/3的高应力值地震发生在台湾地区。说明台湾地区是一个高地震活动区和高应力值地区。新疆的喀什—乌恰—乌什地区也是高地震活动区和高应力值地区。我们对发生在其地区的强震,向前追溯了环境应力值τ_0的变化。发现有11个强震事件(约占全部事件80%)在震前1—5年内,在以强震为圆心,半径为200km范围内(个别略远),均有1—2个或多个高应力值地震出现。说明当高应力值地震发生时,该地区环境应力在增高,它可以作为将要发生强震的前兆。据此,推测了今后3年内大陆强震发生的可能地区是:①中印缅三国边境地区;②西藏波密地区;③青海北部到宁夏北部地区;④新疆伊宁地区;⑤纵贯新青藏90°E±2°线地带;⑥晋北忻州地区;⑦苏北及黄海地区;⑧山东长岛地区。
陈培善陈海通
关键词:环境剪应力地震危险区速度谱
全球地震地理分区被引量:4
1994年
文中描述了国际地震地理分区的现状(Ⅰ、Ⅱ、Ⅲ级)。介绍了中国大陆地区的Ⅲ级地震地理分区。提出了中国地震地理分区的建议。
陈培善陈海通黎向东
关键词:地震地震区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