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陶芸

作品数:12 被引量:17H指数:2
供职机构:皖西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文学
  • 2篇语言文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莫里森
  • 3篇托尼·莫里森
  • 2篇身份
  • 2篇身份认同
  • 2篇他者
  • 2篇文学
  • 2篇课程
  • 2篇黑人
  • 2篇《最蓝的眼睛...
  • 1篇性格
  • 1篇性格特征
  • 1篇叙事
  • 1篇叙事形式
  • 1篇寻根
  • 1篇音乐
  • 1篇音乐元素
  • 1篇英美文学
  • 1篇英语
  • 1篇英语课
  • 1篇英语课程

机构

  • 12篇皖西学院

作者

  • 12篇陶芸
  • 1篇熊礼伟

传媒

  • 1篇外语电化教学
  • 1篇皖西学院学报
  • 1篇红河学院学报
  • 1篇合肥学院学报...
  • 1篇安徽工业大学...
  • 1篇职大学报
  • 1篇赤峰学院学报...
  • 1篇重庆科技学院...
  • 1篇科技信息
  • 1篇广西民族师范...
  • 1篇黑河学院学报
  • 1篇长春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1
  • 2篇2010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多样化发展探究——评《跨文化视角下的英美文学发展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速度的加快,世界各国都加强了彼此之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英美文学多样化的发展与世界各国频繁的文化交流,促使世界文学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由于近现代英美文学对我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因此,我国高校都开办了英美文学专业课程,同时,我国在英美文学的发展中也起到了积极的传播作用。英美文学在当前历史时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特征,通过对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的发展研究、分析与探讨,有利于大学生进一步地了解西方文化,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陶芸
关键词:跨文化视角英美文学文学发展文化交流文学走向专业课程
《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黑色幽默叙事被引量:2
2017年
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不论在主题上还是艺术形式上都是美国黑色幽默文学的典型代表作。小说以独特的写作风格、"反小说"的叙事结构、滑稽讽喻的手法及"反英雄"式的人物等黑色幽默形式诠释了《第二十二条军规》的主题思想。
陶芸熊礼伟
关键词:黑色幽默《第二十二条军规》叙事形式
《宠儿》中的黑人传统音乐元素被引量:1
2014年
托尼·莫里森创作了一系列小说,例如《宠儿》、《爵士乐》和《乐园》等等,侧重于对农奴制与黑人问题的思考和探讨。音乐在黑人文化传统有着重要的身份和地位。《宠儿》这部小说中折射出黑人多种传统音乐元素:塞丝、保罗·D身上所体现的布鲁斯音乐和贝比·萨格斯所代表的非裔基督教的音乐等。文本弘扬了黑人文化的价值观和魅力,提升了黑人社区中个人自我发展的空间,鞭笞了罪恶的奴隶制。
陶芸
关键词:《宠儿》布鲁斯音乐
种族主义内在化下的“他者”——以托尼·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为例被引量:1
2014年
本论文以托尼·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为例,揭示了美国主流社会白人种族主义的压迫给黑人身心造成了难以弥补的伤害。白人文化霸权下的黑人慢慢地失去了自我,成为了"他者",甚至将种族主义内在化了,自觉地以白人文化意识为标准,异化了黑人民族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摒弃了自我的身份认同。
陶芸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自我身份认同
社会环境和自身性格造就的悲剧——解读《雷雨》中的繁漪的悲剧成因被引量:4
2010年
曹禺的《雷雨》是一部反映旧中国封建大家庭的悲剧,剧中刻画得最栩栩如生的人物当属繁漪,她与传统的悲剧人物式主人公最为接近。本文从社会环境因素和自身性格因素浅析繁漪这个令人关注的人物的悲剧成因。
陶芸
关键词:《雷雨》社会环境性格特征
谈综合英语课程教学效率被引量:1
2011年
综合英语是英语专业学生基础阶段的英语技能课,其内容较多、难度较大,改进综合英语教法与学法势在必行。论述综合英语课堂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及其关系,分析提高综合英语课堂设计的科学性和改善教学效果的措施。
陶芸
关键词:综合英语教学活动课堂设置课堂效率
谭恩美的《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从“他者”与“主体”的角度解读被引量:1
2013年
谭恩美的代表作《喜福会》集中描写了四对母女:抛却国难家仇的四位母亲移居美国和生长在美国的华裔第二代女儿们。因为成长环境、自身经历、所受教育的不同,母女的价值观迥异。从"他者"和"主体"的角度来解读母女关系,挖掘中美文化的差异,展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撞。母女矛盾的解决体现了血浓于水的人性情感和两种文化的融合。
陶芸
关键词:《喜福会》他者母女关系
《秀拉》中黑人女性的苦难与反抗被引量:2
2015年
《秀拉》是托尼·莫里森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主要描写了三位极具反叛精神的黑人女性角色——秀拉、夏娃和奈尔,以及这段时期内美国俄亥俄州梅德林市周边乡镇一个极富传奇与魔幻色彩的黑人社区底层的生活境况。莫里森以独特的视角描述了她们在白人主流社会遭受的种族和性别双重压迫,突出刻画了她们不惜任何代价追求自我解放和独立的艰难历程。
陶芸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反叛精神黑人女性
《最蓝的眼睛》中母爱的失落与扭曲
2015年
托尼·莫里森小说《最蓝的眼睛》中,母亲波莉深受种族主义霸权文化影响,被美国主流价值观和白人文化彻底内在化,迷失了心灵和身份。女儿佩科拉自小受到社会的歧视和母亲的厌恶,一直幻想有双蓝色的眼睛,渴望母爱。在社会和家庭的双重抛弃下,最后变得疯癫。失落和扭曲的母爱无法使孩子健康成长。
陶芸
关键词:《最蓝的眼睛》母爱
《兔子,跑吧》中哈利的形象分析及启示——论二战后美国文学中的边缘人
2010年
二战后初期的美国,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学主题——"边缘人"对主流社会的逃避。它的形成和当时美国的社会心理状态有关,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以哈利《兔子,跑吧》中的主人公哈利.安斯特朗为例,对战后美国文学的这一独特文学现象及其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内涵进行了挖掘与剖析,并联系中国现阶段的实际,分析了中国的"城市边缘人"——农民工的生存现状和对策,让人们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陶芸
关键词:边缘人农民工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