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建军
- 作品数:38 被引量:221H指数:8
-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乡村的“快手”媒介使用与民俗文化传承被引量:30
- 2018年
- 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当前的媒介传播格局呈现高度的城市中心主义,这使得乡村民俗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日益艰难。而"快手"则是少有的在二线城市以下乃至乡村拥有主体用户的现象级互联网应用产品,民俗文化表演也成为"快手"上的景观之一。本文结合对民俗艺人关于"快手"的媒介使用的访谈,试图厘清以"快手"为代表的直播短视频形式对民俗文化传承的意义和可能。
- 杨慧雷建军
- 关键词:民俗文化媒介使用乡村传播
- 作为媒介的VR研究综述被引量:50
- 2017年
- 作为大众传播的VR是一个卷土重来的热词,在2016年被称为VR元年的同时,国内外对VR的媒介研究已经积累了不少成果。就目前而言,国外的学术研究较为看重VR作为一种媒介或传播方式与传媒研究的脉络对接,以及对人文社会学科领域里的新旧问题讨论的延续、发展或扬弃,而国内的学术成果则对现象的捕捉更为敏感,与传媒实务和传媒业态距离更近。通过对国内外作为媒介的VR研究的综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种还在发展变化中的新媒体,并推动其研究的问题、范式、理论的进步。
- 杨慧雷建军
- 关键词:VR虚拟现实沉浸在场
- 藏族村民影像与视觉人类学的核心价值被引量:5
- 2015年
-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电子媒介技术的革新,由非专业人士拍摄的"村民影像"作品越来越多。村民影像不仅传递了村民的声音、打破了传统媒介机构的话语程式,而且还具有丰富的视觉人类学价值。以2000年以来较为集中的藏族村民影像为研究对象,认为这些影片在主题呈现方面表达了藏民族的整体文化,并且在视听语言实践中通过村民的主动选择而达成了视觉人类学在完整性和深描方面的核心诉求。
- 梁君健雷建军
- 关键词:视觉人类学整体文化深描
- 在场与不在场的转换——围绕当地人对二维影像和VR影像观看体验的个案研究被引量:5
- 2019年
- 本文基于在广东同一客家村落拍摄的两个视觉文本--纪录片《姑婆》与《中元节VR实验影像节日志》--以及当地人对两个视听文本的观看体验,发现观影过程成为当地人对自我文化进行阐释的空间。当地人通过影像媒介将当地人从日常时空的在场转换为不在场的视角来反观自身生活世界,这不仅有助于当地人自发的文化认同与传承,也为人类学者理解当地人的文化观念扩展探讨空间,助力于人类学知识的生产。
- 杨宇菲雷建军
- 关键词:视觉人类学VR回访在场
- 作为传媒的电影和作为产业的电影被引量:17
- 2006年
- 电影需要观众,需要市场,需要与时代同步。每一种新的科学技术成果的出现,都推动电影形态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每一种电影形态的变化,也都意味着电影生产者在争取观众和扩大市场方面的一次努力。数字电影、电视电影、网络电影、手机电影等等的出现和发展就是这种努力的体现。
- 熊澄宇雷建军
- 关键词:数字电影电视电影网络电影手机电影电影产业
- 影像至上——从《人类星球》看纪录片的美学趋势被引量:3
- 2013年
- 引子《舌尖上的中国》多少有些“意外”的轰动性成功,让纪录片创作获得了难以想象的关注,《舌尖上的中国2》也正在紧张拍摄之中。从纪录片制作角度讲,《舌尖上的中国》在视听语言上与英国广播公司(BBC)2011年制作完成的纪录片《人类星球》有许多相似性,共同体现了世界纪录片发展的某些趋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解读《人类星球》的美学特征,对于我们理解《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对于主流纪录片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 雷建军李国辉
- 关键词:纪录片创作美学特征纪录片制作影像视听语言
- 合法性的重新确立——贝特森和米德的视觉人类学实践被引量:2
- 2016年
- 在20世纪上半叶视觉实践在人类学研究领域处于低谷的背景下,贝特森和米德在巴厘岛的田野工作中发展出一套系统的视觉材料的获取、研究和呈现的方案,并在方法论和观念上重新确立了视觉实践在人类学研究中的合法地位。然而,对于他们选择视觉方式展开人类学实践的原因,以及基于实践所产生的观念性的影响,目前还缺乏系统研究。以贝特森和米德关于巴厘人性格的民族志研究为核心,以他们的学术著作、访谈、信件和传记为资料,参照二人自身开展人类学研究的脉络,本文用观念研究和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本文指出,贝特森和米德重新发现视觉实践对于人类学田野研究的重要价值,首先在于他们在研究过程中对于功能主义文化分析范式的反思和对于人类文化中心理和情感要素的重视,同时在具体的视觉实践中,他们又征用了科学主义的话语,将视觉资料视作展开文化对比研究的客观证据和呈现人类学研究成果的传播媒介。本文还在视觉媒介的科学与艺术属性的争论框架下,反思了米德对视觉人类学的科学主义的建构。
- 梁君健雷建军
- 关键词:米德视觉人类学科学主义
- 软化的“媒介”——整合过程中的媒介内涵演变被引量:12
- 2007年
- 随着各种数字媒介的广泛应用,随着媒介整合的愈演愈烈,传统的对于“媒介”定义的理解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本文在回顾和分析媒介演进过程的基础上,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对媒介的定义做了新的解读,指出了“媒介”的内涵逐渐走向“软化”的趋势。
- 雷建军
- 关键词:媒介媒介整合媒介需求
- 从人机互动到人际互动
- 雷建军
- 关键词:传播媒介视频系统人-机系统
- 内容众筹与当代纪录电影的互联网美学被引量:8
- 2016年
- 内容众筹式纪录电影是近年来一个新兴的纪实影像类型,体现出较为稳定的互联网美学特征。本文分析了这一类型的代表作品,探讨了在内容构成、叙事特征和主题开拓方面的特点。内容众筹鼓励个体通过拍摄行动参与到影片创作中,并且借助对非常规素材的使用,让行动和参与的特性进入到影片的内容层面,从而颠覆了传统的视听美学规则。对"自拍"式素材的使用延续了文学和电影创作中的自述体,而用户通过拍摄探求周围世界则赋予影片超越自我反射的对话性,于是,自述与对话构成了这类电影的叙事特征,确保了对个体情感的深入呈现。最后,通过对多元化的个体表达的综合与并置,内容众筹式纪录电影捕捉到当下复杂流动的世界图景,从而将时代精神纳入到影片主题中。虽然我们能够从较早的若干文艺创作实践中追溯到一些踪迹,但内容众筹式纪录电影的上述特征主要来自于互联网技术和文化的直接影响,也体现了互联网美学中参与、对话、多元的正面精神。
- 梁君健雷建军
- 关键词:纪录电影自述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