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路军

作品数:57 被引量:317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攻关项目深圳市医学重点专科及科技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5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2篇成像
  • 17篇磁共振
  • 15篇磁共振成像
  • 10篇肿瘤
  • 9篇影像
  • 7篇体层摄影
  • 7篇体层摄影术
  • 7篇细胞
  • 5篇肉瘤
  • 5篇细胞瘤
  • 5篇腹部
  • 5篇X线
  • 5篇X线计算
  • 5篇X线计算机
  • 5篇病理
  • 4篇纤维束
  • 4篇纤维束成像
  • 4篇MRI表现
  • 3篇读片
  • 3篇读片窗

机构

  • 37篇南方医科大学...
  • 15篇南方医科大学
  • 15篇中山大学
  • 4篇河南科技大学...
  • 3篇郑州市儿童医...
  • 2篇广东省第二人...
  • 2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广东省人民医...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广西中医学院...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佛山市第一人...
  • 1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广东技术师范...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华南理工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粤北人民医院
  • 1篇广州市妇女儿...
  • 1篇广州医科大学

作者

  • 51篇韩路军
  • 31篇张雪林
  • 13篇熊伟
  • 10篇吕晓飞
  • 9篇李新瑜
  • 7篇郭翠萍
  • 6篇邱士军
  • 5篇张玉忠
  • 5篇张静
  • 4篇曲华丽
  • 4篇汪丹凤
  • 3篇柳大烈
  • 3篇王丹
  • 3篇陈秀玉
  • 3篇王竞鹏
  • 3篇金丹
  • 3篇张劲
  • 3篇裴国献
  • 2篇魏根霞
  • 2篇罗吉伟

传媒

  • 21篇临床放射学杂...
  • 3篇中国临床医学...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中华放射学杂...
  • 2篇放射学实践
  • 2篇中国临床解剖...
  • 2篇中华创伤骨科...
  • 2篇磁共振成像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小儿外科...
  • 1篇中国美容医学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影像诊断与介...
  • 1篇罕少疾病杂志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第十届全国神...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首届华南国际...
  • 1篇第七届全国创...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6
  • 4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6篇2011
  • 10篇2010
  • 9篇2009
  • 7篇2008
  • 4篇2007
5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胃间质瘤的CT诊断被引量:9
2007年
目的分析胃间质瘤(GST)的CT表现特征,探讨CT对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0例GST患者的CT资料,并将大体病理所见与CT表现相对照。结果10例中黏膜下型2例,肌壁间型7例,浆膜下型1例;肿瘤主体位于胃内4例,位于胃外6例;胃大弯侧6例,胃小弯侧4例。10例中恶性6例,良性3例,不能定性者1例。CT表现为外生性或内生性肿块,肿块最大径约3.1~17.3cm,<5cm者3例,≥5cm者7例。肿块密度不均匀,呈囊实性,实性部分轻至中度强化,瘤内点状钙化灶2例,6例高度恶性肿物表现边缘强化,中心大片低密度。结论GS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CT检查有助于GST的定位,以及观察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
韩路军张雪林花蒨蒨
关键词:胃间质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基于动态增强MRI影像组学模型鉴别非肝硬化背景下乏脂肪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和甲胎蛋白阴性肝细胞癌的价值被引量:7
2022年
目的探讨基于动态增强MRI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鉴别非肝硬化背景下乏脂肪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fp-AML)和甲胎蛋白阴性肝细胞癌(n-HCC)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20年7月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1例肝fp-AML和n-HCC患者完整资料,其中男75例,女46例,年龄23~80(55±12)岁。按入组时间顺序,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n=93)的患者划分为训练集(n=75)和内部测试集(n=18),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患者作为外部测试集(n=28)。基于术前三期增强图像提取影像组学特征,使用联合互信息最大化(JMIM)特征选择算法提取最优特征子集,运用支持向量机(SVM)建立影像组学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模型诊断效能,并与2名放射科医生进行比较。结果影像组学模型鉴别肝fp-AML和n-HCC的曲线下面积(AUC)在内部测试集中为0.819(准确度72.2%),优于诊断经验10年的医生1(AUC=0.542,P=0.029)及2年的医生2(AUC=0.375,P=0.004);在外部测试集中AUC为0.772(准确度71.4%),与医生1表现相当(AUC=0.661,P=0.442),优于医生2(AUC=0.400,P=0.008)。结论基于动态增强MRI影像组学模型对于术前鉴别非肝硬化背景下肝fp-AML和n-HCC准确度高。
张源赵香田王明亮韩路军毛丽李秀丽梁长虹刘再毅
关键词: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肝细胞癌肿瘤防治中心
三维重建模拟技术在下颌角缩小整形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1
2009年
目的:通过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以及计算机模拟技术为下颌角缩小整形术提供客观、精确的手术参考和评价依据。方法:对接受下颌角缩小整形术患者进行术前扫描重建下颌骨三维图像,计算机进行三维设计手术方案、模拟手术效果,并与术后扫描重建图像对比以评价手术效果。结果:2004年11月~2008年11月共实施12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9~28岁,随访3~12个月,患者均对疗效满意。结论:术前三维CT重建可以更全面、更客观地了解患者下颌骨个体化解剖结构的细节;计算机模拟技术能够提供数字化的手术方案;三维模拟与术后图像的比较是对手术效果最直接的评价。
罗奇韩路军张劲王竞鹏柳大烈
关键词:下颌骨三维CT重建截骨术
髋臼后柱骨折经皮逆行拉力螺钉固定的三维重建模型研究被引量:10
2008年
目的为髋臼后柱骨折经皮逆行拉力螺钉固定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收集60个正常成人骨盆的螺旋CT扫描数据,重建骨盆三维模型。模拟逆行拉力螺钉固定,在髋臼后柱置入虚拟三维圆柱体。计算其最大直径、长度、置入角度以及置入点(A)到坐骨结节远端(B)的距离。同时在相同的三维重建骨盆模型上,垂直髋臼内侧面对后柱进行重切,每间隔1cm取一个截骨面,测量每个截骨面的内外径和上下径。结果男性半骨盆58个,女性半骨盆62个。虚拟三维圆柱体的平均最大直径为(13.16±1.45)mm,虚拟三维圆柱体与水平面、冠状面和矢状面的夹角分别为72.02°±6.05°、14.71°±6.98°118.61°±3.96°,置入点位于坐骨结节内外侧缘的中线上,AB间距离为(15.18±1.97)mm。平均最小内外径和上下径分别为20.11mm、19.19mm,明显大于虚拟三维圆柱体的平均最大直径。虚拟三维圆柱体的直径、长度、与矢状面的夹角在男女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髋臼后柱可容纳7.3mm的拉力螺钉,但男女的进针角度不同。螺钉的直径不能仅仅靠截骨面的直径确定。
陈凯宁王钢曹良国韩路军
关键词:髋臼解剖学
腹部促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CT表现及病理对照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腹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DSRCT)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例DSRCT患者的CT表现,8例患者均行CT增强扫描,并对其CT表现与病理学进行对照分析。结果:3例DSRCT单发,5例多发;病变主要位于膀胱后方(n=5)及肠系膜间隙(n=5);CT表现为腹、盆腔内分叶状或结节状低密度肿块;可见坏死区(n=3)及钙化灶(n=4);增强扫描均表现为不均匀强化,平扫、增强扫描动脉期及静脉期肿块的平均CT值各为38.9 HU5、6.1 HU6、2.5 HU。8例肿瘤病理特点均表现为瘤组织呈片状或巢状弥漫浸润性生长,中间由宽厚的纤维结缔组织分隔,3例可见瘤内坏死。结论:DSRCT的CT表现与病理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CT有助于DSRCT的诊断、分期及定位活检。
吕晓飞张雪林苏欢欢王宏琢韩路军熊伟
关键词: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腹部肿瘤
子宫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附4例报告)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探讨子宫淋巴瘤CT及MRI的影像特点。资料与方法 1例患者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3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1例行PET-CT扫描;结合文献分析子宫淋巴瘤患者病理、临床及CT、MRI资料。结果 4例患者子宫体积明显增大,CT表现为子宫内软组织肿块影,增强扫描呈中等度均匀强化;MRI表现为子宫肌层明显增厚而宫颈黏膜完整,病灶信号均匀,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中等度较均匀强化。结论子宫淋巴瘤在CT及MRI上具有相对特征性的表现,对于该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侯刚强张小静周文兰韩路军张雪林
关键词:子宫淋巴瘤磁共振成像
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及疗效评价被引量:22
2010年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及疗效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9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并将大体病理所见与CT表现相对照。结果39例患者中食管间质瘤2例,胃间质瘤23例,十二指肠间质瘤7例,空肠间质瘤4例,回肠间质瘤2例,结肠间质瘤1例。39例中高度恶性25例,低度恶性11例,不能确定良恶性者3例。39例肿瘤CT表现为外生性或内生性肿块,肿块最大径线范围约3~45cm,<5cm者12例,≥5cm者27例,27例直径大于5cm肿瘤中23例为恶性间质瘤;肿块密度不均匀,中心伴有坏死囊变,实性成分轻到中度强化,瘤内点状钙化灶6例,17例高度恶性肿物表现为边缘强化,实性成份增强扫描后出现延迟强化。其中6例不能手术切除的间质瘤经化疗后肿块明显缩小伴有肿瘤坏死囊变。结论CT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定位、定性诊断及疗效评价。
徐锦锋邱士军宋裕娣韩路军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跟骨、距骨的计算机三维重建及其解剖学测量被引量:14
2009年
目的:建立跟骨、距骨数字化计算机三维模型,测量相关解剖数据,为踝部的手术设计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正常成人志愿者40例,男性20例,女性20例,进行CT扫描,扫描层厚5 mm,以1.25mm层厚、0.6 mm层间隔进行重建,重建后的图像用Mimics软件进行处理,进行三维测量。测量指标包括距骨与跟骨的相关解剖学参数。结果:重建的跟骨、距骨数字化虚拟可视模型能够从多角度、多平面进行观察及测量,距骨上关节面前中后宽度,弧形关节面半径,跟骨长度,跟骨前部、沟部及后部的高度和宽度,载距突的长、宽、高的测量值男性大于女性,同性别间左右两侧比较无明显差异,Gissane’s角的测量值同性别间、左右两侧及男女间同侧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本研究获取的踝部解剖学数据可能对跟距骨手术器械的设计、手术方案的制定有一定参考意义。
金丹王丹罗吉伟韩路军张玉忠余斌覃承诃裴国献
关键词:跟骨距骨三维重建解剖学
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评价肝纤维化的临床应用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MR)动态增强时间信号曲线(TIC)定量参数评价肝纤维化程度的价值。方法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共36人行肝脏MR常规及动态增强扫描,依据肝纤维化程度分为正常组(n=9)、轻度纤维化(n=5)、中重度纤维化(n=7)及肝硬化(n=15)共4组。获取门静脉、肝、脾的TIC,评价峰高、TTP、信号上升最大斜率(MSI)和信号下降最大斜率(MSD)等TIC量化参数与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运用ROC曲线评价TIC斜率指标诊断肝纤维化程度的效力。结果各ROI的TIC曲线的峰高、MSI、肝脾的MSD均与纤维化程度呈负相关关系(P<0.05,r为-0.446~-0.800),TTP与之呈较为密切的正相关关系(P<0.05,r>0.5)。ROC曲线分析显示:诊断轻度肝纤维时,各斜率指标曲线下面积(AUC)依次为0.747~0.783,其中脾MSD曲线下面积最大;诊断中度以上纤维化(S≥3)时,AUC为0.728~0.877,由小到大对应的指标依次为动脉期肝MSI、门静脉MSI、门静脉期肝MSI、肝MSD、动脉期脾MSI、脾MSD;诊断肝硬化时,AUC为0.742~0.821,由小到大对应的指标依次为门静脉期肝MSI、肝MSD、动脉期肝MSI、门静脉MSI、动脉期脾MSI、脾MSD。结论 MR动态增强TIC能反映肝纤维化进程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是一种无创评价肝纤维化程度的功能影像学方法。
李新瑜熊伟韩路军张雪林邱士军李绍林
关键词:肝纤维化肝硬化
跟骨、距骨的数字化虚拟可视重建及其解剖学测量
目的建立跟骨、距骨数字化虚拟可视模型,测量其三维解剖数据,为踝部的手术设计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正常成人志愿者40例,男性20例,女性20例,进行CT扫描,扫描层厚5mm,以1.25mm层厚、0.6mm层间隔进行重建,重建...
金丹王丹韩路军张玉忠余斌罗吉伟覃成诃裴国献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