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项鸿强

作品数:10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宋词
  • 1篇意脉
  • 1篇审美
  • 1篇审美观
  • 1篇审美观念
  • 1篇审美乌托邦
  • 1篇盛唐
  • 1篇诗格
  • 1篇史记
  • 1篇体例
  • 1篇图书
  • 1篇图书馆
  • 1篇图书馆藏
  • 1篇评点
  • 1篇朱祖谋
  • 1篇乌托邦
  • 1篇论赞
  • 1篇金圣叹
  • 1篇考述
  • 1篇况周颐

机构

  • 3篇浙江大学
  • 3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浙江工业大学

作者

  • 6篇项鸿强
  • 1篇肖瑞峰

传媒

  • 1篇文献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绍兴文理学院...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浙江图书馆藏朱祖谋《宋词三百首》稿本考述被引量:1
2016年
浙江图书馆藏朱祖谋选《宋词三百首》为初编稿本。稿本选录词人86家,词作312首。该书圈点、删改之处甚多,从中可窥探其成书过程。稿本墨批共有27条,为朱祖谋所作,交代所选词作的版本依据,从中可知,朱氏在编选词集时旁摭众家,择善而从;另有况周颐所作朱批20条,可以作为其词学批评文献的辑补。批注亦可探究朱况二人的选词观念与词学宗旨。
项鸿强
关键词:《宋词三百首》稿本况周颐
盛唐回忆诗中的悲剧意识
2010年
作为一种社会感性文化,回忆传递了一个时代所特有的审美想象。而诗歌中的回忆则是一种直接的审美体验,是以诗人的个体经历为基础的感性体验的再一次呈现。盛唐回忆诗既是唐代诗人的一种审美体验,也是对现实痛感进行弥补和调节的手段。回忆盛唐的诗歌中具有浓烈的悲剧意识。
项鸿强
关键词:盛唐回忆审美乌托邦悲剧意识
偶散流变与盛唐七绝范式的形成
2018年
初唐七绝风调未谐,其发展衍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总体上有着不断律化、由偶趋散的特征。前两个阶段在声律与对偶上尚存齐梁遗风,第三阶段中,七绝虽"律始就纯",但仍未寻找到适合该类诗体独有的写作方式。盛唐七绝数量大增,且体式多为散体,有别于初唐七绝。这与七绝诗体功能的改变、诗坛风尚的转变,以及盛唐诗人对乐府句法的借鉴学习有关。在七绝的写作中,对偶手法的缺席,有利于抒情、叙事等因素掺入。七绝由偶至散的变化扩大了诗歌的容量,也促进了意脉的流畅贯通,直接改变了七绝的风格,故七绝这一诗体的审美范式得以确立,并被后世称为正体。
肖瑞峰项鸿强
关键词:意脉范式
浅析金圣叹关于《史记》论赞的评点
<正>诗文评点作为一种批评方法兴盛于南宋。郭英德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中谈道:"一方面继承宋代以来诗文评注的方式,另一方面也从八股文写作得到启示和刺激,明代的评点文学在传统的文学鉴赏、品评方式之外另辟蹊径,形成一种
项鸿强
文献传递
北宋词本事研究
如果将诗词的多样性阐释比作浩渺的海洋,那么本事无疑就是诗歌的锚,在意义的海洋中起着锚定的作用。本事是解读作品的一种方式,本事为读者提供作品背后的故事,本事为读者提供创作背景,这背景中包括创作的时间与空间以及创作的心态等等...
项鸿强
关键词:本事审美观念
论《文镜秘府论》中的“合本子注”体例被引量:2
2018年
"合本"为中古时期常见的书籍编撰体例。"合本子注"的概念最先由陈寅恪提出,由此揭橥中古佛经的编撰体例。空海在编撰《文镜秘府论》时所遇到的难题与合本佛经相似,故采用"合本子注"体例来编撰诗格著作。在编撰东卷时,空海对于"合本子注"只是部分的使用,尚未形成统一的体例,而西卷中的"合本子注"色彩则要远远浓于东卷。故"合本子注"是空海在编撰东卷时逐渐形成一个想法,最终在西卷《文二十八种病》中得以落实。"合本子注"体例使《文镜秘府论》有着开放式、衍生性的文本结构。
项鸿强
关键词:《文镜秘府论》诗格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