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勇
- 作品数:11 被引量:259H指数:7
- 供职机构: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东阳江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被引量:8
- 2015年
- [目的]通过对东阳江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价,旨在为该区生态补偿体制的制订提供参考。[方法]参考环保部《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技术指南》,建立水域生境结构、水生生物、水域生态压力、陆域生态格局、陆域生态功能和陆域生态压力共6大类17项评价指标,对东阳江流域29个评价单元进行生态系统健康评估。[结果](1)东阳江流域生态健康等级处于一般及以上水平,其中优秀、良好和一般的评价单元分别占6%,60%和34%。(2)水域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限制因子是水质质量指数;陆域生态系统主要限制因子为森林覆盖率、建设用地比例、重要生境保持率及水源涵养功能指数等。(3)山地丘陵地区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等级高,平原与盆地地区健康等级低;上游健康等级高,中下游人口密集地区健康评价等级偏低。[结论]东阳江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等级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人类活动类型及强度的地区差异,而干流水质质量较差,建设用地比例高,点、面污染源排放量大是其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 吴涛解雪峰蒋国俊于海燕马勇
- 关键词:生态系统
- 浙江省蓝藻水华应急与预警监测被引量:7
- 2008年
- 蓝藻水华污染可产生多种藻毒素,其中以微囊藻毒素的危害最为严重。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水体中微囊藻毒素检测技术的系统介绍以及优缺点分析,结合浙江省实情,提出了在浙江省开展蓝藻水华应急与预警监测的初步方案,以有效防范微囊藻毒素给水环境及人类健康带来的威胁。
- 俞洁马勇
- 关键词:蓝藻水华微囊藻毒素应急监测预警监测
- 发光细菌急性毒性测试方法优化研究
- 针对国内现行发光细菌急性毒性标准测试方法中存在的结果重现性不佳、误差较大等不足,在充分借鉴国际标准化组织最新修订方法(ISO11348-2007)的基础上,通过对实验条件和操作步骤的优化改良,并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新增了发光...
- 马勇于海燕
- 关键词:发光细菌
- 文献传递
- 基于PSR模型的东阳江流域生态安全评价被引量:129
- 2014年
- 以与乡镇结合的小流域为评价单元,将遥感影像数据、环境监测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相结合,利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生态安全度模型和RS与GIS技术,结合流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选取18项评价指标,建立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揭示流域生态安全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东阳江流域生态安全状态优秀区域面积占8%,良好区域面积占81%,一般区域面积占11%,流域整体上处于良好状态;2流域上游部分评价单元设有自然保护区(东阳江),生态系统结构完整、功能完善,生态安全处于优秀状态;流域中游评价单元(马宅,画水等)河流流经丘陵低山地带,主要流域环境处于自然-半自然状态,整体生态安全状态良好;流域下游评价单元,河流干流流经东阳和义乌主城区地带,由于建设用地比例过大,人类干扰活动强烈,生态结构和功能遭受破坏,生态安全状态一般;3东阳江流域的主要环境问题为城区人为干扰剧烈,非环境压力较大;干流水质状况较差,部分流域单元生态组织和服务功能较差;湿地退化较快,消落带受损较重。
- 解雪峰吴涛肖翠蒋国俊边华菁马勇陈建华
- 关键词:生态安全PSR模型
- 水质急性毒性检测标准的比较与分析
- 本文从水质急性毒性检测过程中发光细菌的复苏、荧光强度的测定以及发光细菌增抑效应的数学计算等方面入手,对GB/T 15541-1995和ISO 11348-3-2007这两个常用的水质急性毒性检测标准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 周斌王昂马勇
- 关键词:水质监测急性毒性
- 生物监测中叶绿素a浓度与藻类密度的关联性研究被引量:55
- 2009年
- 通过测定叶绿素a浓度、藻类密度和藻类分类计数等,获取"水华"水体生物监测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叶绿素a浓度和藻类密度在蓝藻"水华"(微囊藻为优势种)暴发期间存在显著相关,并拟合出了回归直线。且叶绿素a浓度和藻类密度的自然对数比值也与藻类发生和兴衰存在着规律性联系。
- 于海燕周斌胡尊英马勇晁爱敏
- 关键词:叶绿素A
- 基于模糊物元模型的西苕溪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被引量:23
- 2015年
- 本文借助RS/GIS技术,结合遥感影像数据、环境监测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运用模糊物元模型,从水域、水陆交错带和陆域子系统选取21项评价指标,建立了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西苕溪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空间分布规律和限制性因子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西苕溪流域生态系统健康整体呈现出优良状态,其中,生态系统健康优秀地区面积占68.2%,良好地区面积占31.8%,能够正常发挥流域服务功能,维持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西苕溪流域生态系统健康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上游好、下游差的局面.在各子系统健康评价中,水域生态系统优于陆域生态系统,水陆交错带生态系统最差.底栖动物完整性遭受破坏、湿地退化、人为干扰活动、水源涵养功能减弱、点源和面源污染负荷较重是限制西苕溪流域部分评价单元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因素.
- 解雪峰蒋国俊肖翠吴涛边华菁马勇陈建华
- 关键词:生态系统健康物元模型西苕溪流域
- 发光细菌急性毒性测试方法的优化研究被引量:28
- 2010年
- 针对国内现行发光细菌急性毒性标准测试方法中存在的结果重现性不佳、准确度不高等不足,在充分借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1348-3:2007的基础上,通过对实验条件和操作步骤的优化改良,并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新增了发光自然变化因子(fk)和原始发光光强(S0)2个参数,进一步减少了菌种发光稳定性差异和手工加样所带来的误差。此外,选用费氏弧菌NRRLB—11177、青海弧菌Q67、明亮发光杆菌502这3种不同来源的发光细菌对该优化方法进行了适用性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发光强度自然变化范围内,明亮发光杆菌502的实验结果(线性相关系数等)均明显优于其传统推荐方法。同时,根据上述实验结果,还对《水质急性毒性的测定发光细菌法》(GB/T15441—1995)的修订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参考意见。
- 马勇黄燕贾玉玲于海燕蔡强王昂陈鸣渊
- 关键词:发光细菌急性毒性
- 基于斑马鱼和发光细菌评估制革废水毒性及其削减效率被引量:10
- 2014年
- 随着制革工业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其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为评价制革废水的生物毒性以及处理工艺对毒性的削减效率,选择费氏弧菌、明亮发光杆菌、斑马鱼幼鱼及其胚胎作为受试生物,分析了制革废水的急性毒性和发育毒性,比较了不同受试生物对制革废水毒性的敏感性,并结合理化指标对废水的毒性削减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不同受试生物的敏感性大小为斑马鱼胚胎>明亮发光杆菌>斑马鱼幼鱼>费氏弧菌明亮发光杆菌>斑马鱼胚胎>斑马鱼幼鱼>费氏弧菌;发光菌及斑马鱼幼鱼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制革废水经过整个工艺处理后,废水的急性毒性已降至检测线以下,即0TUa;斑马鱼胚胎毒性实验结果表明,经过处理的制革废水仍存在急性毒性,基础毒性当量为0.5 TUa,同时还对胚胎的发育存在一定影响,对胚胎孵化及畸形的毒性当量分别为0.7 TUa和0.13 TUa。综上可知,处理后的制革废水对环境的影响已得到初步的有效控制,但仍需进一步处理以达到更大程度削减毒性的目的。
- 陈文艳赵远郑国娟马勇雷春生蔡强
- 关键词:斑马鱼发光菌制革废水毒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