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青
- 作品数:102 被引量:511H指数:11
-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教委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电子电信文化科学更多>>
- 胃癌细胞血管生成拟态的形态学及机制研究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全新的肿瘤微循环模式。本研究通过体外三维培养的方式对胃癌细胞血管生成拟态进行形态学的研究,并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体外三维培养SGC-7901细胞,观察其是否可以形成血管生成拟态。免疫细胞化法检测参与血管生成拟态形成的胃癌细胞中MMP-2与MT1-MMP的表达水平。观察PI3K信号通路抑制剂对MMP-2和MT1-MMP的表达水平及对胃癌细胞血管生成拟态的影响。结果:胃癌细胞SGC-7901在体外三维培养条件下能够形成血管生成拟态。参与血管生成拟态的癌细胞中MMP-2与MT1-MMP高表达。PI3K信号通路抑制剂能够抑制MMP-2与MT1-MMP的表达,导致SGC-7901细胞血管生成拟态的能力明显降低。结论:体外三维培养时胃癌细胞SGC-7901具有形成血管生成拟态的能力。PI3K信号通路的抑制剂可以抑制胃癌血管生成拟态的形成,其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抑制MMP-2与MT1-MMP的表达。
- 张婧高青
- 关键词:胃癌细胞血管生成拟态
- 回盲部病变诊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2
- 2012年
- 回盲部包括回盲瓣、回肠末段、盲肠、阑尾及升结肠始段,该部位可受到来自消化系及其以外的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是多种肠道疾病的好发部位,鉴别诊断困难,其诊断需病史、临床特征、影像学及内镜病检的综合支持.随着各种新的影像及内镜技术的发展,回盲部疾病的检出率在不断提高.本文将综合对回盲部病变的内镜及影像学检查及相应的优势及劣势进行综述,为临床医师在诊治该部位病变时提供参考.
- 孔文霞高青
- 关键词:回盲部病变影像技术内镜检查
-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治进展被引量:2
- 2011年
- 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大部分消化道出血经胃镜或肠镜检查均能明确病因,但仍有近5%的患者尤法明确,称之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bscure gastrointestinal blooding,0GIB),即“经胃镜和结肠镜等常规检查未能发现出血部位的间歇性或持续性消化道出血”。其病变部位主要位于小肠,
- 冯业全高青
- 关键词:胃肠出血胃镜检查结肠镜检查
- 血栓弹力图指导肝硬化出血患者输血治疗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评估血栓弹力图(TEG)联合凝血象指导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GOV)出血患者输血治疗的用血量以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收集2020年1—12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GOV破裂出血且合并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TEG联合凝血象指导的输血组与常规输血组,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输注各类型血液制品的用量及临床预后,观察时间为14d。结果:TEG联合凝血象组和常规输血组,各30例,两组的基线特征无统计学差异(P>0.05)。TEG联合凝血象组新鲜冰冻血浆(FFP)、血小板和冷沉淀的输入量均显著小于常规输血组(P<0.05),未输入任何FFP、血小板或冷沉淀的患者例数显著多于常规输血组(P<0.001),发生输血反应的患者例数少于常规输血组(P=0.028),住院时间短于常规输血组(P=0.006),总住院费用低于常规输血组(P=0.029),而两组的5d止血成功率、5d后再出血率、5d内死亡率、肝性脑病和腹水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合并凝血功能障碍的肝硬化GOV破裂出血的患者中,与常规凝血象指导输血相比,TEG联合凝血象指导的输血方案可显著减少血液制品的用量,降低医疗成本,且不会降低5d止血成功率和升高5d后再出血率、5d内死亡率、肝性脑病及腹水的发生率。
- 邱秋高青李春王国珍张乐李国均
- 关键词:肝硬化凝血功能障碍输血血栓弹力图
-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胰腺假性囊肿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探讨SAP患者胰腺假性囊肿(PPC)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42例SAP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是否并发PPC分为合并PPC组(48例)和未合并PPC组(94例),记录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病因,既往糖尿病或胰腺炎病史,发病3-10 d内改良的CT严重指数(MCTSI)评分,入院48 h内的APACHEⅡ评分,禁食时间,氧合指数,红细胞比容,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清降钙素原(PCT)、白蛋白、尿素氮、血钙、乳酸脱氢酶、肌酐水平,是否合并腹腔积液,入院24 h内是否行血液滤过治疗等。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法分析SAP患者PPC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指标预测SAP患者PPC形成的效能。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PPC形成与MCTSI、APACHEⅡ评分,禁食时间,PCT、白蛋白、尿素氮、乳酸脱氢酶、肌酐、血钙水平,合并腹腔积液均显著相关(P值均<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MCTSI评分(OR=1.810,95%CI 1.273-2.571,P=0.001)、禁食时间(OR=1.083,95%CI1.002-1.171,P=0.044)为SAP患者PPC形成的危险因素;血清白蛋白水平(OR=0.875,95%CI0.781-0.979,P=0.02)、血钙水平(OR=0.02,95%CI0.002-0.178,P<0.001)为SAP患者PPC形成的保护因素。MCTSI评分、禁食时间、血清白蛋白及血钙水平预测SAP患者PPC形成的AUC分别为0.783(95%CI 0.706-0.860)、0.650(95%CI 0.553-0.746)、0.809(95%CI 0.738-0.881)、0.855(95%CI 0.795-0.915),预测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7分、17.5 d、33.5 g/L、1.79 mmol/L。结论MCTSI评分>7分、禁食时间>17.5 d、低血钙及低白蛋白水平是SAP并发PPC的独立危险因素,需对患者密切随访并及时干预治疗。
- 谭蕾高青
- 关键词:胰腺假囊肿
- 胃食管反流病的食管外表现及其临床进展被引量:44
- 2006年
- 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食管外表现是指除反酸、烧心等典型症状外,同时伴有呼吸系统、耳鼻喉、口腔等部位的症状,如支气管哮喘、慢性咳嗽、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特发性肺纤维化、咽炎、喉炎、牙侵蚀症等.因其表现特殊、临床容易误诊,本文特对其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作一综述.
- 梁小燕高青
-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食管外表现慢性咳嗽哮喘慢性咽喉炎发病机制
- 结肠癌组织中VEGF-C和VEGFR-3表达及与淋巴结转移关系
- 目的探讨结肠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C(VEGF-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 的表达及与肿瘤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收集我院1999~2000年术后病理证实为结肠癌,资料完整的病例45...
- 李林海高青
- 文献传递
- 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联合FICE染色内镜在萎缩性胃炎及胃癌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15
- 2013年
- 目的:探讨胃蛋白酶原Ⅰ(Pepsinogen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epsinogenⅡ,PGⅡ)、PGⅠ/PGⅡ(PGR)水平变化结合FICE内镜(FujiIntelligent ChromoEndoscope,FICE)对提高萎缩性胃炎及胃癌诊断的价值。方法:将856例疾病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白光内镜组和FICE组,以PGI≤70μg/L和PGI/II≤3为筛查指标,应用ELASA法测定了856例患者的血清胃蛋白酶原,其中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降低的患者,白光内镜组不作染色按肉眼判断常规取活检,FICE组内镜组在FICE染色后在可疑病灶处取活检。以400例未检测PG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仅作白光内镜检查,按肉眼判断常规取活检)。结果:FICE组中检出萎缩性胃炎及胃癌的检出率为5.43%;白光组阳性率为3.56%,对照组阳性率为2.5%,三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GⅠ、PGⅡ、PGR检测结合FICE染色内镜可显著提高萎缩性胃炎及胃癌的检出率。两项技术联合应用,有助于胃癌筛查。
- 王珏高青
- 关键词:胃蛋白酶原萎缩性胃炎胃癌酶联免疫
- 卵巢源性腹膜假黏液瘤一例
- 2008年
- 谯敏高青王丕龙
- 关键词:黏液瘤腹膜
-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进展被引量:12
- 2012年
-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组织病理学和临床医学的研究进展,对其认识不断加深.传统手术与分子靶向药物相结合对GIST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以伊马替尼和舒尼替尼等药物为代表的多靶点和多激酶抑制剂在治疗不可切除及复发性GIST中更是受到高度关注.本文主要对该病的基因分析、病理组化特点、手术及辅助治疗相关进展作一综述.
- 胡其欣高青
-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