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佳鸣

作品数:7 被引量:25H指数:2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6篇土壤
  • 3篇土壤系统
  • 3篇土壤系统分类
  • 2篇水耕
  • 2篇水耕人为土
  • 1篇地表灰尘
  • 1篇养分
  • 1篇中国土壤
  • 1篇中国土壤系统...
  • 1篇土地利用
  • 1篇土壤酸化
  • 1篇黑碳
  • 1篇肥力
  • 1篇肥力指标

机构

  • 7篇浙江大学
  • 4篇浙江省农业科...
  • 1篇温州科技职业...

作者

  • 7篇黄佳鸣
  • 3篇章明奎
  • 2篇王晓旭
  • 1篇王阳
  • 1篇麻万诸

传媒

  • 2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中国土壤学会...

年份

  • 2篇2013
  • 5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闽北代表性土壤的诊断特性与系统分类研究
黄佳鸣王晓旭麻万诸章明奎
关键词:土壤系统分类
闽北代表性土壤的诊断特性与系统分类研究
通过对福建省闽北地区30个代表性土壤形成条件和理化性状进行全面调查分析,研究了该区土壤的诊断特性与系统分类类型。研究土壤中鉴定出的诊断层有暗瘠表层、淡薄表层、水耕表层、雏形层、铁铝层、低活性富铁层、黏化层、水耕氧化还原层...
黄佳鸣王晓旭麻万诸章明奎
关键词:土壤系统分类
文献传递
闽北地区水耕人为土的发生与系统分类研究被引量:12
2013年
水耕人为土是在水耕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人为诊断层的独特土壤类型。对采自福建省北部的13个水耕人为土典型剖面进行了土壤形成条件调查和土壤理化性状鉴定,明确了其发生学特性,并依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三版)》,鉴定了其诊断层和诊断特性,确定了研究土壤剖面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鉴定出的诊断层主要有水耕表层、水耕氧化还原层、漂白层、黏化层;诊断特性主要有人为滞水土壤水分状况、潜育特征、盐积现象、氧化还原特性。13个剖面可分别归属为弱盐潜育水耕人为土、普通潜育水耕人为土、漂白铁聚水耕人为土、普通铁聚水耕人为土、普通简育水耕人为土5个亚类。
黄佳鸣麻万诸章明奎
关键词:水耕人为土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闽北地区代表性土壤的发生与系统分类研究
本论文以闽北地区35个代表性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与观察、分层样品采集和室内分析鉴定,全面系统地研究了闽北各代表性土壤的理化性质,探讨了其发生学特点及演变规律,并在此基础上依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第三版)确定...
黄佳鸣
文献传递
闽北代表性土壤的诊断特性与系统分类研究
通过对福建省闽北地区30个代表性土壤形成条件和理化性状进行全面调查分析,研究了该区土壤的诊断特性与系统分类类型.研究土壤中鉴定出的诊断层有暗瘠表层、淡薄表层、水耕表层、雏形层、铁铝层、低活性富铁层、黏化层、水耕氧化还原层...
黄佳鸣王晓旭麻万诸章明奎
关键词:土壤
文献传递
地表灰尘中黑碳含量的研究被引量:10
2012年
为了解人为活动对地表灰尘中黑碳积累的影响,从浙江省各地采集174个受不同人为活动影响的地表灰尘样,采样地包括农居点(室内、室外)、燃煤工厂厂区、汽车站、城市居民区(室内、室外)和办公室,用化学分析方法测定地表灰尘中黑碳的含量.结果表明:地表灰尘中黑碳质量分数在1.47~25.47g爛kg-1之间,平均为9.24g爛kg-1,有较大的空间变异性,变异系数达61.04%;地表灰尘中黑碳质量分数主要集中分布在5~10g爛kg-1之间,占样品总数的45.98%;各类地表灰尘中黑碳平均含量由高至低依次为:农居点(室内)>燃煤工厂厂区>汽车站>农居点(室外)>城市居民区(室外)>城市居民区(室内)>办公室;黑碳占地表灰尘中有机碳的比例在14.35%~63.47%之间,平均为40.55%,该比例由高至低依次为:汽车站>燃煤工厂厂区>城市居民区(室外)>城市居民区(室内)>办公室>农居点(室内)>农居点(室外);相关分析表明,地表灰尘中黑碳含量与有机碳积累呈正比,地表灰尘中黑碳含量一般高于土壤,但低于大气粒子中的黑碳含量,地表灰尘中黑碳占有机碳的比例也高于一般的土壤.
黄佳鸣王晓旭王阳章明奎
关键词:地表灰尘黑碳
浙江省水耕人为土主要肥力指标状况及其演变被引量:1
2012年
为全面了解浙江省水耕人为土的肥力现状及其变化趋势,对浙江全省水耕人为土耕作层的有机质、pH值、全氮、有效磷和有效钾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全省水耕人为土的有机质和全N质量分数分别在20~40和1~2g·kg-1之间,以中量水平的为主,与第2次土壤普查时期相比,土壤有机质和全N含量平均分别下降了6.37%和6.32%;水耕人为土的pH值在3.02~9.80之间,相差达6.78个pH单位,以酸性为主,与第2次土壤普查时期相比,目前水耕人为土呈现明显的酸化,其中pH值在5.5以下的土壤比例明显地增加,而pH值在5.5~7.5之间的土壤比例明显地下降;土壤有效P的平均含量为第2次土壤普查期间的4~5倍,但仍有一定比例的水耕人为土有效P处于低级别状态;土壤有效K总体上趋于低水平和中水平,但比第2次土壤普查时略有增加。分析认为,施肥结构的变化和水田长期旱作是引起土壤肥力变化的主要原因。
王晓旭黄佳鸣章明奎
关键词:水耕人为土肥力指标土地利用土壤酸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