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齐尚奎

作品数:46 被引量:141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技技术预先研究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机械工程一般工业技术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1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理学
  • 15篇机械工程
  • 7篇一般工业技术
  • 5篇金属学及工艺
  • 4篇化学工程
  • 3篇电子电信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6篇润滑
  • 12篇XPS
  • 6篇XPS研究
  • 6篇MOS
  • 5篇电子转移
  • 5篇硫化
  • 5篇硫化钼
  • 5篇摩擦学
  • 5篇MOS2
  • 4篇电子能
  • 4篇电子能谱
  • 4篇润滑材料
  • 4篇摩擦学性能
  • 4篇二硫化钼
  • 3篇润滑剂
  • 3篇润滑油
  • 3篇射线
  • 3篇摩擦化学
  • 3篇光电子能谱
  • 3篇光电子能谱研...

机构

  • 46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兰州大学
  • 1篇国防科学技术...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南开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山东教育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力...
  • 1篇中国科学院兰...
  • 1篇术开发中心

作者

  • 46篇齐尚奎
  • 18篇薛群基
  • 9篇杨生荣
  • 9篇刘维民
  • 8篇徐洮
  • 6篇赵家政
  • 6篇吕晋军
  • 6篇高玲
  • 5篇余来贵
  • 5篇冯良波
  • 4篇张平余
  • 3篇张绪寿
  • 2篇张俊彦
  • 2篇王一明
  • 2篇阎逢元
  • 2篇张延坤
  • 2篇王金清
  • 2篇任嗣利
  • 2篇楚书凤
  • 2篇金芝珊

传媒

  • 15篇摩擦学学报(...
  • 3篇Chines...
  • 2篇电子显微学报
  • 2篇’99摩擦学...
  • 2篇摩擦学第三届...
  • 2篇第五届全国摩...
  • 1篇高等学校化学...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化学学报
  • 1篇辐射研究与辐...
  • 1篇分析测试学报
  • 1篇润滑与密封
  • 1篇分析仪器
  • 1篇材料导报
  • 1篇物理化学学报
  • 1篇人工晶体学报
  • 1篇真空科学与技...
  • 1篇固体润滑
  • 1篇真空科学与技...
  • 1篇第二次全国摩...

年份

  • 4篇2002
  • 6篇2001
  • 8篇2000
  • 3篇1999
  • 2篇1998
  • 1篇1997
  • 2篇1996
  • 3篇1995
  • 5篇1994
  • 1篇1993
  • 5篇1992
  • 1篇1991
  • 1篇1989
  • 4篇1982
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层状润滑材料的电子显微和XPS研究
层状化合物 MoS,WS等是过渡金属硫化物,同属六方晶系是典型的层状润滑材料。当在该类材料表面施加正压力,晶体间会相互移动,并受剪切产生滑移,晶体(002)面平行于摩擦表面形成定向转移膜。研究证实,该类材料失效的主要原因...
齐尚奎
文献传递
MoS_2摩擦表面氧化与电子转移被引量:5
2000年
利用电子自旋共振谱 (ESR)和X射线光电子谱 (XPS)研究了MoS2 摩擦表面的氧化行为和摩擦表面氧化的电子转移 ,发现MoS2 在摩擦失效过程中Mo4 + 与氧作用生成稳定的Mo6+ 终态氧化物 ,其间经过Mo5+ 过渡态。深入揭示了MoS2 摩擦表面氧化过程的复杂性 ,指出Mo在摩擦表面氧化过程中以多种化学状态存在 ,Mo原子的氧化是Mo4d轨道上的单电子转移过程。
齐尚奎余来贵刘维民薛群基
关键词:MOS2电子转移润滑材料
硼酸盐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化学机理研究被引量:3
1997年
硼酸盐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磨损表面经小面积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剖面XPS分析发现,摩擦摩损表面生成了复杂的摩擦化学保护膜,该保护膜主要由吸附膜、沉积膜和摩擦化学产物组成。特别是BN化合物的生成,有利于改善其抗磨减摩性能。
齐尚奎乔玉林杨生荣刘维民薛群基
关键词:润滑油添加剂摩擦化学XPS硼酸盐添加剂
二硫化钼粉晶表面氧化机理研究被引量:9
1995年
通常,人们都采用Ar+刻蚀法轰击样品表面以表征其元素的深度分布和价态。这种分析方法的缺点是容易导致大多数化合物被还原而使表面层的真实组成受到破坏。因此,利用具有非破坏性特点的X射线光电子谱的角度分辩技术,对MoS2粉晶表面几个分子层内的原子浓度分布作了深度剖析和元素氧化状态的表征,以考察其氧化反应机理。结果表明,MoS2表面氧化过程很复杂,Mo4+经由中间化合态Mo5+氧化生成Mo6+,Mo5+的3d5/2电子结合能随Mo6+/Mo4+之比值(即氧化程度)不同而变化;MoS2的初始氧化发生在表面单分子层,硫原子流失在表面形成了很多活性反应中心,吸附在表面的氧首先在活性点完成氧化反应生成MoO3;MoS2的表面氧化反应由表及里逐步完成,内层的氧原子比表层的多,可见全部完成按化学计量比的氧化反应要有一个过程。研究结果为深入认识MoS2表面氧化状态和过程提供了科学依据。
齐尚奎冯良波高玲张平余
离子注入对SiO_2表面非晶碳薄膜的化学状态及摩擦学性能的影响被引量:5
2001年
采用真空蒸镀法在 Si O2 表面制备非晶态碳纳米薄膜 ,考察了碳离子注入对非晶态碳薄膜与基体结合强度及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并采用 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了碳薄膜 /基体的界面化学状态 .研究结果表明 :非晶态碳薄膜经碳离子注入处理后 ,碳薄膜与基体的结合强度及其耐磨寿命均明显提高 ;当碳离子注入剂量达到 1× 10 1 6 C+ /cm2 时 ,碳薄膜与基体的结合强度增加 ,但碳薄膜耐磨寿命的提高幅度有限 ;当注入剂量达到并超过 5× 10 1 6 C+ /cm2 后 ,碳离子注入所引起的碰撞混合和化学混合作用直接导致碳薄膜与 Si O2 基体界面处的原子扩散以及 Si- C键的形成 ,从而大幅提高碳薄膜与基体的结合强度及其耐磨寿命 .
徐洮杨生荣齐尚奎吕晋军薛群基
关键词:离子束混合摩擦学性能离子注入
C^+注入对金属/SiO_2体系摩擦学行为的影响被引量:1
2002年
考察了 C+注入对 Ti、Al和 Ag等 3种金属 /氧化物体系的硬度、膜基结合强度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C+注入可以显著提高 Ti、Al和 Ag金属 /氧化物的硬度和膜基结合强度 ,从而改善摩擦学性能 .C+注入使得 Ti膜体相和界面处产生 Ti- C固溶体 ,这是
吕晋军徐洮杨生荣齐尚奎薛群基
关键词:摩擦学性能
Ar^+刻蚀对MoS_2润滑膜分子结构的影响被引量:2
2001年
采用 Ar+ 离子溅射源进行 XPS和 AES剖面分析 ,结果发现 ,Ar+ 对 Mo S2 分子中的 S原子产生“择优”选择刻蚀并随之生成非化学计量比的 Mo Sx,Mo原子被还原 ,Mo3d结合能值向低端位移约 1.7e V.应该注意的是 ,采用 Ar+ 溅射进行 XPS剖面分析时不能确定材料表面和界面元素的化学价态 ,S/ Mo原子比同实验值之间亦存在差异 ,故应采用有关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修正 .
齐尚奎余来贵吕晋军杨生荣
关键词:XPSAES
单晶硅表面全氟聚醚润滑膜的制备及摩擦特性研究被引量:11
2001年
利用浸涂技术在单晶硅基片上成功地制备出极性全氟聚醚润滑膜 ,在 DF- PM型动 -静摩擦系数精密测定装置上考察了润滑膜的摩擦特性 ,并采用接触角测定仪和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对润滑膜的表面性质和化学状态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与基片相比 ,经烘烤处理后的全氟聚醚润滑膜同钢对摩时的摩擦系数显著降低 .经 6 0次摩擦后 ,摩擦系数迅速增大到 0 .2 2左右 ,此时润滑膜被磨穿 ;此后摩擦系数缓慢增加 ,当摩擦次数达到 2 0 0次左右时 ,摩擦系数稳定于 0 .42附近 ,低于单晶硅片相应的摩擦系数 .这可能是由于基片表面的全氟聚醚在滑动过程中向钢球表面发生转移所致 .
王金清杨生荣齐尚奎余来贵
关键词:单晶硅接触角微型机械
摩擦表面原位分析试验装置的进展
1989年
摩擦学表面现象的研究,主要是对表面形貌和表面或界面的组成与化学状态的分析。为了从原子或分子水平研究摩擦学的本质,一些实验室建立起了不同种类的摩擦表面原柱分析试验装置。本文作者评述了这些装置,包括最近在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建立的多功能表面分析摩擦试验装置。同时,介绍了一些由这类装置进行的有趣的试验研究。
齐尚奎薛群基
MoS2的摩擦氧化物ESR和XPS研究
利用电子自旋共振谱(ESR)和X一射线光电子谱(XPS)研究了二硫化钼摩擦表面的氧化物和电子转移,发现MoS在摩擦失效过程中以Mo经由Mo的过渡状态继而与氧作用生成稳定的Mo,并且以MoO(Mo)形式存在.通常普遍认为M...
齐尚奎高玲冯良波
关键词:MOS2
文献传递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