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乔莹

作品数:9 被引量:21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理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 3篇理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3篇病毒
  • 2篇蛋白
  • 2篇疫苗
  • 2篇乳腺
  • 2篇乳腺癌
  • 2篇腺癌
  • 2篇流感
  • 2篇流感病毒
  • 1篇蛋白酶
  • 1篇蛋白质
  • 1篇蛋白质组
  • 1篇蛋白质组学
  • 1篇定量PCR
  • 1篇血清
  • 1篇液相色谱
  • 1篇液相色谱法
  • 1篇抑制剂
  • 1篇诱导性
  • 1篇脂肪干细胞
  • 1篇直肠

机构

  • 9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作者

  • 9篇乔莹
  • 5篇蔡鑫泽
  • 4篇赵连爽
  • 3篇尚红
  • 3篇陈冬
  • 3篇梁国新
  • 2篇韩晓旭
  • 2篇姜奕
  • 2篇于爽
  • 2篇温庆华
  • 1篇才娜
  • 1篇李莉
  • 1篇武昕
  • 1篇管格非
  • 1篇郭澍
  • 1篇都姝妍
  • 1篇董明
  • 1篇王若梅
  • 1篇刘楠
  • 1篇阚周密

传媒

  • 5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中华整形外科...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中华肿瘤防治...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5
  • 1篇2012
  • 3篇2010
  • 1篇200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乳腺癌手术前后血清中可溶性E-钙黏连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检测乳腺癌患者手术治疗前后血清中可溶性E-钙黏连蛋白(EC)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42例乳腺癌患者手术前后、18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手术前后以及30例健康人血清中可溶性EC的表达水平。并分析乳腺癌手术前后血清中可溶性EC的水平变化及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乳腺癌患者术前血清可溶性EC较乳腺良性病变患者和健康人显著升高;乳腺癌患者术后血清可溶性EC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高分期以及伴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的血清可溶性EC明显高于低分期及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血清可溶性EC在手术前后的表达具有特异性并且与肿瘤病理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可能成为乳腺癌患者预后的预测因素。
于爽武昕乔莹
关键词:血清乳腺癌
流感病毒反向遗传技术合成rH_5/PR8融合病毒的生物学活性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用流感病毒反向遗传技术合成的人工融合病毒株的生物学活性,对人工合成的融合流感病毒株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对其作为疫苗株的可行性、有效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流感病毒反向遗传技术合成rH5/PR8减毒病毒株,测定5代病毒与原代病毒HA基因序列,确认外来基因的遗传稳定性;用细胞实验确认其增殖性,用动物实验确认其致病性的强弱。结果人工合成的rH5/PR8融合病毒株除HA外,均来自A/PR/8/34(PR8),HA来自H5N1型强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第1050碱基从G定点突变成C,导致344号氨基酸从精氨酸变为苏氨酸,并剪除第1054~1065碱基,致使第346~349的碱性氨基酸(RKKR)部位被去除。该病毒的增殖能力可以达到109PFU/ml,外来基因HA5基因遗传稳定、不易变异,达到疫苗株的要求;鸡脑内即静脉接种活病毒实验证实病毒呈现弱毒性。结论用流感病毒反向遗传技术合成的人工融合病毒株有良好的增殖性及基因遗传稳定性,用基因剪切技术对HA的碱性氨基酸连续序列的敲除可以减低病毒的致病性,对鸡呈现弱毒性。
乔莹蔡鑫泽温庆华赵连爽韩晓旭陈冬冀敏尚红
关键词:流感病毒疫苗
膜蛋白TRABD2A金属蛋白酶的结合/抑制剂及其应用
本发明涉及针对膜蛋白TRABD2A金属蛋白酶的结合/抑制剂或基因编辑在预防或治疗肿瘤和/或病毒感染中的应用。更具体地,所述针对膜蛋白TRABD2A金属蛋白酶的结合/抑制剂是抗TRABD2A金属蛋白酶的抗体或者小分子制剂等...
梁国新尚红乔莹
文献传递
流感病毒反向遗传技术合成rH5/PR8融合病毒的免疫学相关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研究用流感病毒反向遗传技术合成的rH5/PR8融合病毒株的免疫学特性,为人工合成的融合流感病毒株,作为疫苗株的免疫性、有效性、稳定性及可持续性提供科学数据。方法用流感病毒反向遗传技术合成减毒rH5/PR8融合病毒株,用动物实验确认此病毒株的免疫原性、免疫稳定性及免疫防御实验确认防御效果。结果人工合成的rH5/PR8融合病毒株除HA外,均来自A/PR/8/34(PR8),HA来自H5N1强致病性鸡流感病毒,剪除第346-349的碱性氨基酸(RKKR)部位。用灭活rH5/PR8病毒免疫鸡后,平均抗体水平HI Titer达到29以上,持续达1个月之久;免疫原在一定条件下保存2个月及4个月后重复上述实验,抗体水平上升与立即免疫组相似,有效抗体水平可持续到免疫后7个月以上,表明rH5/PR8病毒HA5抗原稳定,不易被降解;免疫防御实验表明:非免疫组鸡的死亡率达到60%左右,而免疫组无死亡,防御率达到100%,表明免疫防御有效。结论用流感病毒反向遗传技术合成的人工融合减毒病毒rH5/PR8株,外来基因HA5抗原性安定、免疫原性可靠,有效抗体持续时间长,免疫防御有效。
乔莹才娜温庆华蔡鑫泽韩晓旭赵连爽尚红
关键词:流感病毒疫苗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乳腺癌MCF7细胞中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MCF7细胞系中基因组DNA的甲基化水平。方法采用Nano LC(75μm×15 cm,5μm)和Micro LC(1.0 mm×15 cm,5μm)的C18反相色谱柱,以甲醇-醋酸铵缓冲液(pH 5.0)为流动相,使用线性梯度程序,将MCF7细胞中基因组DNA水解产物进行分离,两种体系流速分别是300 nl/min和40μl/min,在273 nm波长处检测,利用外标法分别检测DNA中脱氧胞嘧啶(dC)和甲基化脱氧胞嘧啶(5mdC)含量。结果 MCF7基因组DNA的水解产物,经反相色谱分离得到的峰图有较好的准确性与重复性;DNA水解后的产物为弱保留化合物,且Micro LC分离效果优于Nano LC;乳腺癌细胞MCF7甲基化水平为19.3%,高于正常细胞中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结论成功的将MCF7细胞中基因组DNA水解产物经反相色谱分离;使用Micro LC分离DNA水解后的弱保留产物较佳;MCF7细胞系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高于正常细胞。
蔡鑫泽乔莹都姝妍刘楠陈冬车睿超姜奕
关键词: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基因组甲基化水平乳腺癌
HBV感染诱发AID高表达与肝细胞癌变相关性研究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通过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长期感染与诱导性脱氨酶(activation induced deaminase,AID)表达水平的关系探讨肝癌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测定乙肝病毒感染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Apobec蛋白家族AID和Apobec3G表达量的影响;采用3D-PCR法检测AID、Apobec3G表达组对乙肝病毒基因突变的影响;克隆测序PCR扩增乙肝病毒X基因产物,对比AID和Apobec3G对乙肝病毒基因组突变的影响,计算突变率;并用逆转录病毒携带AID组和对照组在肝脏细胞转染表达后,克隆测序PCR细胞部分基因扩增,对比测定对细胞基因组突变的影响,计算突变率。结果乙肝病毒感染或生长因子TGF-β1刺激使肝细胞中AID表达上调>10倍,TGFβ1刺激组较非刺激组引起乙肝病毒基因组高突变,分别为55个克隆中的16和4个。AID高表达使乙肝病毒基因组高度突变,突变率为55个克隆中的16个,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个,多为G到A突变;而且AID高表达使部分细胞基因组如p53和c-myc基因高度突变,突变率分别为8.2×10-5和7.3×10-5,高于对照组的突变率0。结论慢性肝炎病毒感染协同细胞因子诱导AID高表达,高表达的AID使肝炎病毒基因及细胞基因组突变,为肝细胞癌变的相关因素。
乔莹黄芬蔡鑫泽阚周密赵连爽管格非梁国新
结直肠癌组织的二维荧光差异凝胶电泳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以二维荧光差异凝胶电泳(2-D DIGE)技术分析结直肠癌(CRC)组织及正常结直肠组织的蛋白质表达差异。建立二者间的蛋白质表达差异图谱。方法6对样品分别取自6例CRC手术切除的新鲜的癌和正常肠黏膜组织,进行2-D DIGE,TyphoonTM多功能扫描仪进行图像扫描,并以DeCyderTM2-D差异分析软件分析。结果正常肠黏膜组织和癌组织有统计学差异(P<0.05)的表达蛋白点共有315个,癌组织中表达上调(>1.5倍)的有138个,下调(>1.5倍)的有103个。结论建立了CRC与正常肠黏膜组织的2-D DIGE图谱,发现并经统计学证实癌组织中有表达上调或下调的蛋白存在。
王宁陈洋乔莹李莉王若梅于爽董明姜奕
关键词:结直肠癌蛋白质组学
人脂肪干细胞PD—L1和Gal-9的表达及其影响因素
2018年
目的 探讨人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免疫共抑制分子PD-L1和Gal-9的表达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培养并鉴定28例行吸脂术健康女性ADSCs,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D-L1和Gal-9表达,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年龄、身高体重指数(BMI)、脂肪采集部位以及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对ADSCs中PD-L1和Gal-9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 体外培养细胞符合ADSCs国际标准,且表达PD-L1和Gal-9.17例乳腺ADSCs中PD-L1和Gal-9的表达分别为37.24%±8.20%和4.41% ±2.65%,显著高于11例腹部的28.80%±8.59%和2.51%±1.39%(P=0.018,P=0.039).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采集部位是影响PD-L1表达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9,P=0.006),年龄每增加1岁PD-L1表达降低0.385%,乳腺部位比腹部高8.58%.采集部位是影响Gal-9表达的独立危险因素(P=0.041),乳腺部位比腹部高1.898%.BMI不是ADSCs表达PD-L1和Gal-9的影响因素.经20 ng/ml IFN-γ体外刺激48 h后,ADSCs的PD-L1阳性细胞百分比为49.850%±4.414%,显著高于刺激前(30.790%±3.602%,P=0.0036);Gal-9阳性细胞百分比为5.084%±0.619%,显著高于刺激前(2.173%±0.267%,P=0.0004).结论 人ADSCs表达PD-L1和Gal-9,且供者年龄小、采集乳腺部位及IFN-γ显著增加PD-L1和Gal-9表达.
周楷荐郭澍李菲乔莹梁国新张晓维
关键词:脂肪干细胞干扰素-Γ
PCR法对鸡卵黄中Coxiella burnetii菌的测定
2012年
【目的】通过用定量PCR加巢式PCR方法,提高了对Coxiella burnetii(C.b)Com1基因的检出率;通过对鸡卵中病原微生物Coxiella burnetii的基因检测,明确鸡卵的食品安全性;并对明确Coxiella burnetii的流行病学有重要意义。【方法】提取鸡卵DNA,用定量PCR加巢式PCR方法检测上述基因,并对PCR产物进行测序分析,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观察鸡血白细胞中的微生物。【结果】用定量PCR加巢式PCR方法可检出4个以上的Coxiella burnetii Com1基因,用此方法可测出鸡卵中Coxiella burnetii Com1基因达104-106个,阳性率为5%?22%;对阳性鸡卵Com1基因PCR产物的测序结果显示有变异菌株的存在;免疫荧光法可见鸡卵中含有该微生物。【结论】由此认为鸡卵中存在病原微生物Coxiella burnetii,可能是Q热传染源。
乔莹蔡鑫泽赵连爽陈冬刘颖
关键词:COXIELLA定量PCR巢式PCR鸡卵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