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欢

作品数:4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湘潭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化学工程

主题

  • 2篇液固两相流
  • 2篇综合性能
  • 2篇两相流
  • 2篇传热
  • 1篇旋流
  • 1篇数值模拟
  • 1篇扭曲管
  • 1篇强化传热
  • 1篇硫酸
  • 1篇硫酸锰
  • 1篇流体传热
  • 1篇节能
  • 1篇换热
  • 1篇换热性能
  • 1篇过饱和度
  • 1篇防垢
  • 1篇复合强化传热
  • 1篇节能型
  • 1篇值模拟

机构

  • 4篇湘潭大学
  • 1篇湖南工业大学

作者

  • 4篇于欢
  • 3篇彭德其
  • 2篇叶磊
  • 2篇田清
  • 1篇俞天兰
  • 1篇吴淑英
  • 1篇陈前
  • 1篇黄军
  • 1篇陈黎
  • 1篇田青
  • 1篇隆香花
  • 1篇邓斌

传媒

  • 1篇现代化工
  • 1篇化工进展
  • 1篇过程工程学报

年份

  • 4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含固体粒子旋转流强化流体传热的实验及模拟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针对管内除垢与防垢及强化传热问题,对工程上应用较广的扭曲管、扭带管中旋流场内低浓度液固流场综合性能进行实验及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含粒子旋流场可提高流体湍流强度,与圆管相比,扭曲管和内插扭带圆管均有较好的旋流效果,相同Re下扭曲管的换热系数提高18.7%~30.1%,阻力系数提高13.1%~181.8%,综合性能评价因子平均提高15.5%,高于圆管和扭带管:而扭带管的换热系数比圆管提高5.6%~32.9%,阻力系数最高.对扭曲管内粒子传热性能进一步优化,模拟值与实验值的误差为10.7%~12%.旋流作用有利于提高液固流场的综合性能,但较高流速下该综合性能则逐渐降低.
彭德其于欢俞天兰田青吴淑英黄军陈前
关键词:液固两相流数值模拟综合性能
扭曲管内旋流效应对液固两相流换热性能影响研究
随着能源的需求量日益提高和能源短缺问题,能源的使用效率迫切需要提高。同时换热器在使用过程中也普遍存在结垢问题,综合流化床和有关旋流场的强化传热研究成果,提出了扭曲管内液固两相流复合强化传热技术。因此开展旋流场内液固两相的...
于欢
关键词:扭曲管换热性能
文献传递
节能型硫酸锰连续加热结晶工艺试验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针对传统硫酸锰高温蒸发浓缩结晶工艺存在结垢严重、耗能大等问题,提出一种节能型硫酸锰连续加热结晶工艺,并对该工艺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当管内平均流速为0.8 m/s,近壁面溶液的名义过饱和度Δcsur<3.09%,试验运行140 min时,空管传热系数下降45%,而插入振动螺旋的换热管传热系数基本稳定不变。当Δcsur<3.09%时,管内固体粒子体积分数对振动螺旋的传热、防垢性能有显著影响。粒子体积分数为1.0%的传热系数比仅加入振动螺旋时高15%。从可行的绝对过饱和度角度,对新型硫酸锰连续加热结晶工艺与传统的蒸发浓缩工艺进行了能耗对比分析,新工艺节能约53%。
彭德其叶磊田清于欢陈黎
关键词:硫酸锰
管内旋流场综合性能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13年
针对目前换热设备的强化传热和防除垢问题,介绍了管内插入物、表面凹槽以及复合强化传热等几种管内旋流技术。管内插入物可破坏流体边界层,实现在线自动防除垢和强化传热,但插入物本身易因磨损导致换热效率下降;表面凹槽技术可对管内外流体实现双向传热,流体阻力与其它技术相比较小,但制造工艺相对复杂;复合强化传热技术传热能力较高,可综合各种传热技术的优点,且综合性能要比单一技术要高。对以上几种主要管内旋流技术进行分析比较,并提出未来管内旋流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将以复合强化传热技术为主。
于欢彭德其田清隆香花叶磊邓斌
关键词:旋流复合强化传热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