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永强

作品数:24 被引量:330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5篇农业科学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土壤
  • 5篇气候
  • 4篇稻田
  • 4篇植被
  • 4篇农田
  • 4篇农业
  • 4篇净初级生产力
  • 4篇草地
  • 4篇初级生产力
  • 3篇稻麦作物
  • 3篇稻田甲烷
  • 3篇稻田甲烷排放
  • 3篇有机碳
  • 3篇碳循环
  • 3篇土壤有机
  • 3篇土壤有机碳
  • 3篇农田土壤
  • 3篇气候变化
  • 3篇甲烷排放
  • 3篇不确定性

机构

  • 24篇中国科学院大...
  • 7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河南省气象科...
  • 1篇东北师范大学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植...
  • 1篇内蒙古自治区...

作者

  • 24篇于永强
  • 18篇张稳
  • 16篇黄耀
  • 5篇孙文娟
  • 4篇郑循华
  • 2篇李晶
  • 2篇余卫东
  • 2篇姬兴杰
  • 2篇杨兆芳
  • 2篇王平
  • 1篇姜军
  • 1篇马红媛
  • 1篇孙扬
  • 1篇宋涛
  • 1篇潘月鹏
  • 1篇付友芳
  • 1篇王丽丽
  • 1篇韩圣慧
  • 1篇王彧
  • 1篇李婷婷

传媒

  • 4篇生态学报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2篇地理与地理信...
  • 2篇第四届全国大...
  • 1篇地理研究
  • 1篇草业科学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中国科学:生...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7
  • 5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4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遥感数据的草地退化评价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本发明涉及草地退化评价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基于遥感数据的草地退化评价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所述方法通过计算待评价区域内各待评价像元在评价时间段内的最大植被覆盖度,以及各待评价像元的气候特征值,根据气候特征值对待评价像元进...
郑浩钧王国成张稳于永强蒋文芳杨欣悦
稻田甲烷排放模型研究——模型及其修正被引量:34
2004年
在过去十多年内 ,关于稻田甲烷排放的模拟已经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并且开发出了数个有关的模型。模型的成功研制是准确定量估计不同区域范围内稻田甲烷排放的前提。以往大部分模型由于模拟精度不高 ,或者是其要求太多的输入参数 ,因而限制了它在大尺度范围内的广泛应用。在一个比较成熟的模型基础上 ,进行了必要的修正与扩充。增加了稻田甲烷通过气泡方式排放的模拟模块 ,并修正了原模型中关于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变化的模拟 ,使之能适应于多种稻田水管理方式。新修正的模型 (CH4 MOD)不仅保留了原模型输入参数较少和易于获得的优点 ,而且能适应多种水稻耕作方式 。
张稳黄耀郑循华李晶于永强
关键词:稻田甲烷
稻田甲烷排放模型研究——模型灵敏度分析被引量:19
2006年
模型方法对区域稻田甲烷排放估计的不确定性主要源于模型参数在区域范围内的误差,这种误差导致的估计不确定性由模型灵敏度决定.采用一种动力学分析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稻田甲烷模型CH4MOD进行了参数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稻田水管理方式的灵敏度最高,灵敏度指数为O.64,其次为稻田土壤的砂粒含量参数,灵敏度指数0.50,灵敏度最低的参数是水稻移栽期地上生物量.以模型灵敏度指数为基础,建立了模型估计值不确定性与模型参数区域化误差间的数量关系,利用这一量化关系得出我国2000年稻田甲烷排放的不确定性范围为3.09~10.61Tg.此外,模型灵敏度参数的大小也反映了模型要素对稻田甲烷排放影响的大小,因而分析的结果对于采取合理措施减少稻田甲烷排放具有指导意义.
张稳黄耀郑循华于永强
关键词:灵敏度不确定性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变化研究进展被引量:35
2010年
通过文献资料,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变化研究进行评述.20世纪80年代初至21世纪初,中国森林、草地、灌丛和农田土壤有机碳库合计年均增加(71±19)Tg/a,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垦殖导致土壤有机碳损失(6±2)Tg/a.该结果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对森林、灌丛和草地碳库变化的估计.未来研究需重点关注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碳源、碳汇效应,放牧管理对草地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灌丛和非森林树木(经济林、防护林及四旁绿化造林)土壤有机碳变化估算,深层土壤有机碳变化的测定和估算,中国土壤的固碳潜力及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模型开发.
黄耀孙文娟张稳于永强
关键词: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不确定性
近二十年中国冬小麦收获指数时空格局被引量:16
2010年
【目的】揭示近20年中国冬小麦收获指数的总体状况、时空格局和主要影响因子。【方法】利用冬小麦农业气象观测站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计算中国冬小麦收获指数和相关统计参数;分析冬小麦主产省中时间序列完整(1982—2005年)站点收获指数的年际变化趋势,以及收获指数与产量构成因子、秸秆产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近20年来,中国冬小麦收获指数总体平均值为0.409(±0.069,n=1522);20世纪80年代为0.378(±0.061,n=428),90年代为0.408(±0.070,n=657),当前为0.440(±0.062,n=437);冬小麦主产省河南、河北和山东的收获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408、0.417和0.410。1982—2005年间,上述冬小麦主产省收获指数在时间序列上显著增加,其中以河南(0.066/10a)最高,山东(0.044/10a)次之,河北(0.032/10a)最小。偏相关分析表明,收获指数与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收获指数与秸秆产量的偏相关系数最大,与千粒重的相关系数最小,与有效穗数和穗粒数的相关系数介于两者中间,但具有区域差异。【结论】中国冬小麦收获指数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中国冬小麦收获指数增加的主要原因在于秸秆绝对产量的下降,千粒重增加对收获指数的贡献最小,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对收获指数的贡献介于前两者之间,其贡献率大小有区域差异性。
姬兴杰于永强张稳余卫东
关键词:冬小麦
Agro-C2.0模型的全球农田SOC验证
为了估算全球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变化情况,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Agro-C2.0模型在全球重点农业区域进行了校准和验证.共搜集了全球16个重要农业国家,43个农田定位站的113个处理(包含各种施肥、耕作制度、种植制度)的作...
韩鹏飞黄耀张稳于永强张晴
关键词:农田SOC
大气霾污染对农业生产的可能影响被引量:24
2014年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耗量大幅攀升,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加,由此引发的大气污染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特别是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区域性霾污染引起了公众和政府的广泛关注。当前,霾污染对能见度、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影响的报道较多,针对霾污染对农业环境影响的研究亟待开展。霾是气溶胶(颗粒物)本身的物理特征和化学成分消光引起的大气能见度下降,主要是人类活动加剧引起的细颗粒物(PM2.5)污染。
潘月鹏贾琳田世丽谢雨竹张国忠马红媛王丽丽于永强宋涛孙扬
关键词:大气污染农业生态效应
华东地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动态模拟研究——模型的验证与灵敏度分析被引量:11
2006年
以建成的农田土壤有机碳动态模拟模型为基础,增加土壤pH值影响函数,利用3组土壤pH值迥异的长期定位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这些定位试验在地理位置、气象条件、农作方式和土壤性质等方面都具有较大差异。结果表明:修正后的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不同pH值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的变化趋势,模拟值和观测值间的线性相关系数(r2)为0.96(n=137);模型输入参数的敏感程度为温度>外源有机碳>土壤pH值>难分解组分初值>降水>土壤粘粒。
于永强黄耀张稳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灵敏度碳循环
基于模型和GIS技术的中国稻田甲烷排放估计被引量:62
2006年
将一个比较成熟的稻田甲烷排放模型CH4MOD和GIS空间化数据库结合,模拟估计了中国大陆2000年水稻生长季稻田甲烷的排放。模型的空间输入参数包括:逐日气温、耕层土壤砂粒含量、外源有机质施用量、稻田水分管理模式、水稻移栽期与收获期、水稻种植面积与单产,空间分辨率为10km×10km。模拟结果表明:2000年稻田甲烷排放量为6.02Tg,其中:早稻生长季排放1.63Tg、晚稻1.46Tg、单季稻2.93Tg。提高区域稻田甲烷排放估计精度的进一步目标应放在减小输入参数误差和提高空间数据精度上,在现有数据库基础和模型———GIS技术下探讨我国稻田甲烷排放估计的不确定性范围是必要的。
黄耀张稳郑循华韩圣慧于永强
关键词:GIS稻田甲烷
中国草地碳收支研究与展望被引量:12
2010年
如何提高生物圈固定大气CO_2的能力是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主题。中国草地面积约400×10~6hm^2,占世界草地面积的12.5%,在吸收和固定大气CO_2中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就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草地碳收支的影响以及区域和国家尺度草地碳收支变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提出未来中国草地碳收支研究应重点关注3个方面:气候变化和人为干预对草地碳收支影响的驱动机制;中国草地碳收支变化的时空特征与固碳潜力;草地生态系统碳收支模型的开发。
黄耀孙文娟张稳于永强魏玉荣
关键词:草地碳收支气候变化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