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冰

作品数:4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关节
  • 2篇肱骨
  • 2篇肱骨近端
  • 2篇肱骨近端骨折
  • 2篇近端
  • 2篇近端骨折
  • 2篇骨折
  • 1篇预后
  • 1篇置换术
  • 1篇入路
  • 1篇手术
  • 1篇手术入路
  • 1篇术后
  • 1篇术后影响
  • 1篇死因
  • 1篇锁定接骨板
  • 1篇人工关节
  • 1篇人工关节置换
  • 1篇人工关节置换...
  • 1篇肿瘤

机构

  • 4篇广东医学院附...

作者

  • 4篇郑鸿
  • 4篇何冰
  • 4篇谭宏昌
  • 4篇钟环
  • 3篇陈继铭
  • 1篇曾荣

传媒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中外医疗

年份

  • 4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不同手术入路髋臼假体放置角度差异对疗效的影响被引量:6
2013年
【摘要】目的探讨前外侧人路和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时髋臼假体放置角度差异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67例行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前外侧入路组(31例)和后外侧入路组(36例),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中测量髋臼假体安放时的前倾角、外展角,比较两组患者术中髋关节中立位的最大髋关节屈曲角和后伸角,以及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和脱位发生率。结果前外侧入路组术中髋臼假体放置的前倾角为8°~20°,外展角为30°~40°;后外侧人路组中髋臼假体放置的前倾角为15°-30°,外展角为35°~45°。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平均最大屈曲角(110°±11°比100°±10°)和最大后伸角(15°±4°比2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获12~18个月(平均15.6个月)随访,两组患者的术后Harris评分[(89±11)分比(88±12)分]和髋关节脱位发生率[3.2%(1/31)比5.5%(2/3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手术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时对髋臼假体前倾角的放置有不同要求,前外侧人路中髋臼假体的前倾角应当比后外侧人路中髋臼假体的前倾角小;髋臼假体放置角度差异对疗效无显著影响。
郑鸿何冰谭宏昌钟环陈继铭
关键词:关节不稳定性手术入路
重组人骨保护素对聚乙烯颗粒刺激的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外周血IL-6和TNF-α表达的影响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重组人骨保护素(rhOPG)对聚乙烯颗粒刺激的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外周血IL-6和TNF-α表达的影响,分析rhOPG防止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1年3月我院收治的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外周血清60份,采用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单个核细胞,并将其随机分成5组,每组12份。对照组:单个核细胞,模型组:单个核细胞+1×109/mL聚乙烯颗粒,低剂量组:单个核细胞+1×109/mL L聚乙烯颗粒+10 ng/mL rhOPG,中剂量组:单个核细胞+1×109/mL聚乙烯颗粒+100 ng/mL rhOPG,高剂量组:单个核细胞+1×109/mL聚乙烯颗粒+1000 ng/mL rhOPG。通过酶联免疫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各组细胞上清液中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含量,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1)模型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的IL-6、TNF-α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的IL-6、TNF-α浓度均较模型组低(P<0.05)。(3)随着rhOPG浓度的增加,IL-6和TNF-α含量逐渐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hOPG可抑制聚乙烯颗粒刺激的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外周血IL-6和TNF-α的表达,可有助于防治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无菌性关节松动。
郑鸿何冰曾荣谭宏昌钟环
关键词:人工关节置换术假体松动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
不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比较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比较锁定接骨板与解剖接骨板在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65例肱骨近端骨折,采用锁定接骨板治疗35例,解剖接骨板治疗30例,随访观察并比较二组疗效。结果锁定接骨板治疗35例中,优14例,良13例,中6例,差2例,总优良率为77.1%;解剖接骨板治疗30例中,优11例,良9例,中6例,差4例,总优良率为66.7%。两种方法的二部分骨折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四部分骨折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尤其是三部分和四部分骨折的理想内固定材料。
郑鸿何冰谭宏昌钟环陈继铭
关键词:肱骨近端骨折锁定接骨板解剖接骨板内固定
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影响功能恢复的原因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 2007年1月—2010年12月,该组收治163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均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统计分析与肩关节功能恢复相关因素的相关性。结果经18~36个月的随访,影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的因素有:性别、年龄、骨折分型、骨密度、复位质量。结论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时尽量达到解剖复位,必要时须行开放复位;对于严重的三、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和由各种因素引起的骨密度下降(骨质疏松)患者,关节置换可能是一种更为理想的治疗方式。
郑鸿何冰谭宏昌钟环陈继铭
关键词:肱骨近端骨折肩关节功能预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