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朝晖

作品数:121 被引量:484H指数:13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3篇期刊文章
  • 25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3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46篇动脉瘤
  • 42篇网膜
  • 42篇膜下
  • 41篇蛛网膜
  • 41篇蛛网膜下
  • 41篇出血
  • 40篇蛛网膜下腔
  • 40篇蛛网膜下腔出...
  • 40篇下腔出血
  • 33篇动脉
  • 30篇颅内
  • 23篇血管
  • 23篇颅内动脉
  • 23篇颅内动脉瘤
  • 23篇脑损伤
  • 19篇蛋白
  • 19篇细胞
  • 14篇手术
  • 12篇外科
  • 12篇脑血

机构

  • 118篇重庆医科大学...
  • 3篇泸州医学院附...
  • 3篇重庆医科大学
  • 2篇济宁市第二人...
  • 1篇海南省农垦三...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遵义医院
  • 1篇遵义市妇女儿...

作者

  • 120篇何朝晖
  • 61篇孙晓川
  • 32篇张晓冬
  • 32篇郭宗铎
  • 29篇朱继
  • 24篇支兴刚
  • 20篇唐文渊
  • 13篇徐睿
  • 10篇石全红
  • 9篇车旭东
  • 7篇江涌
  • 7篇郑履平
  • 6篇廖正步
  • 6篇刘浏
  • 5篇詹彦
  • 5篇唐兆华
  • 5篇黄志坚
  • 5篇张红霞
  • 4篇吴海涛
  • 4篇李峰

传媒

  • 19篇重庆医科大学...
  • 17篇第三军医大学...
  • 9篇中国神经精神...
  • 7篇重庆医学
  • 6篇中华神经外科...
  • 5篇现代医药卫生
  • 4篇陆军军医大学...
  • 3篇中国临床神经...
  • 3篇中国脑血管病...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医学综述
  • 2篇中国药房
  • 2篇中华医学会神...
  • 1篇医学信息(医...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创伤外科杂志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细胞与分子免...
  • 1篇泸州医学院学...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6篇2021
  • 4篇2020
  • 4篇2019
  • 8篇2018
  • 4篇2017
  • 17篇2016
  • 6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3
  • 7篇2012
  • 3篇2011
  • 9篇2010
  • 7篇2009
  • 6篇2008
  • 4篇2007
  • 3篇2006
  • 7篇2005
1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重型颅脑损伤大鼠急性期胰岛素敏感性的研究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大鼠急性期胰岛素敏感性的变化。【方法】采用大鼠自由落体脑损伤模型(Feeney’smodel) ,分别在伤前 0 .5h及伤后 6h、12h、2 4h、4 8h、72h测定重型脑损伤动物的血糖和血清胰岛素值。运用正常血糖 -高血胰岛素钳夹技术 ,检测大鼠重型脑损伤后 2 4hBG60 12 0 、GIR60 12 0 、ISI等三个反映胰岛素敏感性的指标。【结果】重型脑损伤大鼠血糖含量升高的同时血清胰岛素水平升高 ,大鼠重型脑损伤后 2 4h的BG60 12 0 显著地升高 ,GIR60 12 0 、ISI显著降低。【结论】在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 ,大鼠血糖和血清胰岛素水平均显著地升高 ,高水平的胰岛素未能起到相应的降低血糖的作用 ,这可能与机体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有关。
何朝晖支兴刚唐文渊石全红
关键词:胰岛素敏感性重型脑损伤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血清胰岛素ISI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缺血及肝素治疗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0年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是一种极其凶险的脑血管疾病,一旦发生,患者病死率可达40%,且存活患者中约半数将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而脑缺血事件的发生正是其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aSAH后脑缺血的研究涉及脑血管痉挛、微血栓形成及神经炎症等多个方面,复杂、交错的病理机制使得其治疗方式的研究收效甚微。近年来,普通肝素因其广泛的生物效应而受到关注,有研究报道其能有效预防aSAH后脑缺血的发生,但机制尚不明确。该文从多种机制探讨肝素对aSAH后脑缺血的预防作用并归纳其临床应用,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
黄豪(综述)何朝晖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缺血肝素
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常见监测指标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神经外科常见急诊病种之一,具有较高病死率和致残率。TBI发病率据统计在100/10万~288/10万[1],而占TBI 患者的5%~15%的重型颅脑创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病死率高达25%~65%[2]。目前,神经保护的药物治疗基本上被证明无效[3],神经重症监护(NICU)的目标已基本确立为维持机体整体稳定,减轻甚至避免继发性损伤对机体的影响,促进神经系统的恢复。本文选取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及血浆渗透压指标,对TBI患者术后常见监测项目作一综述。
周维多何朝晖刘科
关键词:颅脑损伤颅内压渗透压血浆
P38信号通路在星形胶质细胞氧糖剥夺/复氧后水通道蛋白4表达及细胞水肿形成中的作用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探讨P38信号通路在星形胶质细胞氧糖剥夺,复氧后水通道蛋白4表达及细胞水肿形成中发挥的作用。方法原代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P38抑制剂组。模型组:细胞接受5 h氧糖剥夺/复氧处理;P38抑制剂组:细胞在5 h氧糖剥夺后的复氧过程中加入P38抑制剂(SB203580,10μmol/L)处理。在5 h氧糖剥夺/复氧后的不同时间点,用RT-PCR及Westem blotting法测定P38、磷酸化P38及水通道蛋白4(AQP4)的表达变化,光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乳酸脱氢酶测定反应细胞损伤程度。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星形胶质细胞在5 h氧糖剥夺/复氧后,其磷酸化P38的水平明显上升,并在复氧lh时达到峰值(P<0.01),AQP4 mRNA和蛋白的表达也明显升高(P<0.01),同时细胞水肿在氧糖剥夺/复氧后2 h时达到高峰,LDH漏出率也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加入P38抑制剂可明显降低5 h氧糖剥夺/复氧后P38磷酸化的水平(P<0.01),以及复氧后各时间点AQP4增高的水平(P<0.01),并可明显缓解氧糖剥夺/复氧后细胞水肿及LDH上升的程度(P<0.01)。结论 P38信号通路的激活参与了星形胶质细胞5 h氧糖剥夺/复氧后AQP4上调及细胞水肿形成,抑制p38的激活可降低AQP4表达的上调,减轻细胞水肿。
唐兆华廖正步谢延风石全红何朝晖詹彦
关键词:细胞水肿星形胶质细胞
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治疗与血管内栓塞术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与血管内栓塞术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2008年7月至2010年6月间我科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256例,其中开颅手术162例,血管内栓塞治疗94例。
朱继孙晓川何朝晖张晓冬徐睿
多媒体辅助技术在神经外科留学生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7
2012年
近年来,中国同国际之间的交流不断扩大,来华学习医学的留学生逐渐增加。重庆医科大学于2001年开始成建制招收海外留学生,留学生主要来自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等国家,这些留学生的入学基础存在差异,汉语只接受了短期培训。在神经外科全英语临床教学中,针对留学生的实际情况,
何朝晖孙晓川刘浏
关键词:留学生教学神经外科多媒体临床教学成建制
急性颅脑损伤后血清IL-10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分析急性颅脑损伤后不同严重程度、不同时间段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77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按入院时GCS评分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组,分别于伤后1d、2d、3d、4d、5d抽取静脉血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IL-10含量,根据IL-10的动态变化,分析急性颅脑损伤程度与血清IL-10含量之间关系。结果:不同程度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IL-10含量在伤后高于对照组(P<0.05),而在重型颅脑损伤中增高较轻型和中型损伤更为明显(P<0.05)。结论:血清IL-10含量与急性颅脑损伤程度存在相关性,可作为评估急性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一个客观指标。
陈耀隆何朝晖刘浏
关键词:急性颅脑损伤IL-10
脑室内中枢神经细胞瘤的诊治
2005年
目的 探讨脑室内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 5例脑室内中枢神经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 ,并结合文献予以讨论。结果  5例患者 ,3例肿瘤全部切除 ,2例部分切除 ,无死亡病例 ,术后随访生存良好。结论 手术结合放疗为中枢神经细胞瘤的最佳方案 ,预后较好。
何朝晖支兴刚唐文渊郑履平孙晓川
关键词:中枢神经细胞瘤外科治疗放疗
青年颅内囊状动脉瘤临床特征及破裂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7
2021年
目的探讨青年(18~44岁)颅内动脉瘤患者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其破裂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颅内动脉瘤患者1172例,其中青年颅内动脉瘤患者112例(9.6%),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基于头部CT血管成像(CTA)和(或)全脑DSA检查结果,且均为囊状动脉瘤。根据颅内动脉瘤破裂与否,将112例患者分为破裂组(69例)与未破裂组(43例)。记录患者的基线及影像学资料,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20支/d或≥20支/d)、饮酒史(<10年或≥10年)、高血压病及其控制情况、糖尿病、高脂血症、缺血性卒中、多发动脉瘤等;影像学资料包括动脉瘤分布、大小、形态等。比较破裂组与未破裂组患者基线及临床资料、总体动脉瘤(个)的影像学特征,比较责任动脉瘤与非责任动脉瘤的影像学特征。分析吸烟史和性别与动脉瘤分布的关系。将青年颅内动脉瘤患者分为不同年龄段,即18~24、25~34、35~44岁,总结不同年龄段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性别分布及其动脉瘤影像学特征。分析青年颅内动脉瘤患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基线资料组间比较以例数计,影像学资料组间比较以动脉瘤数(个)计。以颅内动脉瘤发生破裂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P<0.1的参数作为自变量,对多分类变量设哑变量,进行青年颅内动脉瘤破裂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112例青年颅内动脉瘤患者中,男34例,女78例,男∶女为1∶2.29。(2)破裂组与未破裂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脂血症、糖尿病、缺血性卒中、饮酒史、多发动脉瘤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破裂组合并高血压病、有吸烟史的比例均高于未破裂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4.8%(24/69)比16.3%(7/43),χ^(2)=4.531;34.8%(24/69)比14.0%(6/43),χ^(2)=6.669;均P<0.05]。(3)11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共
许淳明李袁树覃彬程崇杰郭宗铎何朝晖孙晓川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青年人流行病学
血红蛋白浓度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相关研究被引量:20
2014年
目的探讨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患者术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18例动脉瘤破裂后行手术治疗患者的病例资料,先对可能影响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提示血红蛋白浓度与患者术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显著相关(P=0.0023)。多因素分析提示在调整了入院时Hunt—Hess分级、CTFisher分级混杂作用后,血红蛋白浓度与患者术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显著相关,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在110~120g/L患者术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最低(P〈0.01)。结论血红蛋白浓度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维持血红蛋白浓度在一定水平有利于减少患者术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孙久君何朝晖唐玖宁车旭东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症状性脑血管痉挛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红蛋白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