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余锋

作品数:6 被引量:24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0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南京军区医学科技创新课题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肿瘤
  • 3篇蛋白
  • 3篇肿瘤细胞
  • 3篇细胞
  • 2篇循环肿瘤细胞
  • 2篇肝再生
  • 1篇胆管
  • 1篇胆管癌
  • 1篇胆管结石
  • 1篇胆管肿瘤
  • 1篇蛋白表达
  • 1篇蛋白质
  • 1篇蛋白质分析
  • 1篇循环肿瘤细胞...
  • 1篇直肠
  • 1篇直肠癌
  • 1篇乳腺
  • 1篇乳腺癌
  • 1篇受体
  • 1篇术后

机构

  • 3篇安徽医科大学
  • 3篇第二军医大学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6篇余锋
  • 3篇罗昆仑
  • 3篇殷正丰
  • 3篇柏杨
  • 2篇张妤
  • 2篇施乐华
  • 2篇刘洪
  • 2篇刘伟伟
  • 2篇李福利
  • 1篇陈磊
  • 1篇曹璐
  • 1篇张好
  • 1篇方征
  • 1篇徐文
  • 1篇田志强
  • 1篇赵海滨

传媒

  • 2篇世界华人消化...
  • 2篇中国普通外科...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1
2010年
循环肿瘤细胞是存在于外周血中的少量恶性细胞,起源于原发肿瘤或转移灶.新技术的发展使分离和鉴定循环肿瘤细胞成为可能.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已被认为是一个可靠的预后指标.在治疗过程中随时预测疾病的进展和患者的存活时间.而系列监测结果能够更早地为医生提供更多的信息,从而能够制定更明确的治疗方案.本文综述了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在乳腺癌、前列腺癌和结直肠癌中的临床应用,希望帮助读者了解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的适应证、临床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余锋张妤施乐华殷正丰
关键词:循环肿瘤细胞乳腺癌前列腺癌结直肠癌
大鼠ALPPS术后残肝再生与Wnt2蛋白表达关系的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大鼠联合肝脏分割和门静脉结扎分阶段肝切除术(ALPPS)后残余肝再生Wnt2蛋白的表达变化,进一步了解肝再生过程中的分子机制。方法选取200~240g健康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ALPPS组和假手术(Sham)组;Sham组仅游离出门静脉各分支,不结扎即关腹;ALPPS组行大鼠肝左外叶、左中叶、右叶门静脉分支结扎,切除尾状叶,保留肝右中叶分支,并行肝中叶实质离断。分别于术后1、2、4、7 d处死5只大鼠,称取大鼠肝右中叶重量,计算肝再生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肝右中叶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肝右中叶Ki-67和Wnt2蛋白表达变化,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ALPPS术后保留侧肝脏开始再生,第2天肝再生率升高最快,随后肝再生率升高速度逐渐降低,第7天与Sham组相比肝再生率升高速度两者相近;(2)ALPPS术后Ki-67与Sham组比较,第1天开始升高,第2天达到最高,此后逐渐降低,第7天有少量阳性细胞,与Sham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Wnt2阳性表达主要在中央静脉周围,可能与肝干细胞的产生相关;与Sham组相比,肝右中叶Wnt2蛋白在ALPPS术后第1天即开始升高,第2天达到最高,然后逐渐降低,第7天时仅有少量表达,与Sham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大鼠肝脏ALPPS术后Wnt2的表达与术后Ki-67的表达呈正相关性。结论 Wnt2在ALPPS术后肝脏再生及肝干细胞表达过程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
刘伟伟余锋刘洪李福利柏杨罗昆仑
关键词:肝再生
联合肝脏分割和门静脉结扎二步肝切除术大鼠模型的建立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建立联合肝脏分割和门静脉结扎(PVL)二步肝切除术(ALPPS)大鼠模型。方法:将健康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均分为PVL组、ALPPS组、假手术组。PVL组行肝左外叶、左中叶、右叶门静脉分支结扎及尾状叶切除,保留肝右中叶分支;ALPPS组在PVL组手术的基础上,将肝左中叶与右中叶在缺血带处离断;假手术组仅游离出门静脉各分支,不结扎。检测大鼠术后肝再生率(HRR)、肝功能情况,以及肝左中叶病理损伤程度与肝右中叶Ki-67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ALPPS组、PVL组术后各时间点肝右中叶HRR均明显升高(均P<0.05),且第4、7天ALPPS组肝右中叶HRR明显高于PVL组(155.96%vs.118.15%;174.86%vs.133.55%,均P<0.05)。PVL组术后早期肝功能指标好于ALPPS组(均P<0.05),但后期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ALPPS组术后第1天肝左中叶坏死明显多于PVL组;ALPPS组肝右中叶Ki-67表达第2、4天明显高于PVL组(85.36%vs.61.84%;43.40%vs.29.06%,均P<0.05)。结论:ALPPS与PVL均能促进肝再生,并且ALPPS比PVL能更快的促进肝再生;成功建立大鼠ALPPS模型,为研究ALPPS肝再生机制及相关并发症奠定了基础。
刘伟伟刘洪余锋柏杨李福利罗昆仑
关键词:肝切除术肝再生
HMGB1和NF-κB在肝内胆管结石相关胆管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和NF-κB在肝内胆管结石相关肝内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肝内胆管结石相关肝内胆管癌组织(肿瘤组)和40例单纯肝内胆管结石慢性炎症胆管组织(炎症组)及30例正常胆管组织(正常组)中HMGB1与NF-κB的表达,比较各组两种蛋白表达的差异,并分析两种蛋白的表达与肝内胆管结石相关胆管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HMGB1与NF-κB在各组织中的表达强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者均表现为肿瘤组>炎症组>正常组(均P<0.05);HMGB1及NF-κB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χ2=13.713,r=0.586,P<0.05)。HMGB1的表达与肝内胆管结石相关胆管癌患者肿瘤的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而NF-κB的表达与各因素均无明显关系(均P>0.05)。肝内胆管结石相关肝内胆管癌患者中,HMGB1阳性者其生存率低于HMGB1阴性者(P<0.05),而NF-κB表达与患者生存率无关(P>0.05)。结论:HMGB1/NF-κB通路可能参与了肝内胆管结石相关肝内胆管癌的发生与发展,其中HMGB1的表达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和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柏杨余锋赵海滨田志强方征罗昆仑
关键词:胆管肿瘤高迁移率族蛋白质类NF-ΚB
基于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的循环肝癌细胞磁性分选检测法及其改良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介绍一种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富集和检测系统,并对该系统进行改良,以提高循环肿瘤细胞的检出率.方法: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asialoglycoprotein receptor,ASGPR)是一种特异表达于肝实质细胞膜的跨膜蛋白.我们建立了一种基于ASGPR的磁性分选和Heppar1免疫鉴定的循环肝癌细胞富集和计数系统.首先以生物素化去唾液酸胎球蛋白作为配体与肝癌细胞结合,然后用抗生物素抗体磁珠进行间接磁性标记,从而磁性捕获循环肝癌细胞,接着用Heppar1进行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并对阳性细胞进行计数.文献报道和实际操作中发现,检测过程中采用肝素抗凝会引起细胞悬液中出现凝胶,影响细胞通过分离柱,降低分离效率.我们将部分步骤改用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 acid,EDTA)替代肝素抗凝,采用Hep3B肝癌细胞掺入试验对两种方法回收情况进行比较.结果:部分步骤改用EDTA抗凝后,细胞悬液中未出现凝胶现象.细胞掺入试验显示,5mL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分别掺入10、30、90、270和810个Hep3B细胞,在每个掺入水平,改良法Hep3B细胞的平均回收率均≥70%,回收效率明显增加(P<0.05).结论:基于ASGPR的循环肝癌细胞富集和计数系统是一种具有临床应用潜能的循环肝癌细胞检测方法.经改良后能够有效消除细胞悬液中凝胶形成的现象,肝癌细胞回收效率较原检测法明显提高.
余锋陈磊徐文曹璐张妤施乐华殷正丰
关键词:循环肿瘤细胞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肝细胞癌
微流控芯片在肿瘤细胞学研究方面的应用
2011年
自1990年瑞士Ciba—Geigy公司研发一种由化学分析所需部件集成的微型器件以来,微流控芯片技术不断发展,现已被广泛应用于DNA分析、蛋白质分析口圳、细胞分析等研究”,几乎覆盖所有实验室操作流程。微流控芯片把生物和化学等领域所涉及的样品制备、生物与化学反应、分离与检测等基本操作单元集成到一块几平方厘米的芯片上,因此又称为“芯片实验室”(Lab on a chip)。
张好余锋殷正丰
关键词:肿瘤细胞学芯片实验室化学分析DNA分析蛋白质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