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傅伟

作品数:19 被引量:305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领域前沿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农业科学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文化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1篇土壤
  • 6篇生态系统
  • 6篇峰丛
  • 6篇峰丛洼地
  • 5篇土壤水
  • 5篇CERN
  • 4篇数据集
  • 4篇水分
  • 4篇喀斯特峰丛洼...
  • 3篇中国生态系统...
  • 3篇土壤含水量
  • 3篇土壤水分
  • 3篇坡地
  • 3篇桂西北
  • 3篇含水量
  • 2篇地表水
  • 2篇地下水
  • 2篇植物
  • 2篇生态站
  • 2篇生态重建

机构

  • 17篇中国科学院亚...
  • 14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科学院新...
  • 5篇中国科学院成...
  • 5篇中国科学院华...
  • 5篇中国科学院遗...
  • 5篇中国科学院植...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中国科学院西...
  • 1篇广西大学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石家庄信息工...
  • 1篇江西省科学院
  • 1篇中南林业科技...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作者

  • 19篇傅伟
  • 11篇王克林
  • 9篇陈洪松
  • 5篇鲁志云
  • 5篇杨风亭
  • 5篇李伟
  • 5篇张伟
  • 4篇何其华
  • 4篇尹春梅
  • 4篇张心昱
  • 4篇唐新斋
  • 4篇孙晓敏
  • 4篇朱治林
  • 4篇蒋正德
  • 4篇姜峻
  • 4篇郭永平
  • 4篇苏宏新
  • 4篇袁国富
  • 3篇兰中东
  • 3篇戴冠华

传媒

  • 6篇中国科学数据...
  • 3篇中国生态农业...
  • 2篇生态学报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农业现代化研...
  • 1篇中国岩溶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中南林业科技...

年份

  • 1篇2022
  • 3篇2020
  • 6篇2017
  • 1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04–2016年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台站水中八大离子数据集
2020年
水是自然界重要的组成物质,是生态系统的主要环境因子,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对中国典型生态系统水环境开展了长期定位监测。本数据集收集整理了CERN 34个生态站2004–2016年地下水、静止地表水、流动地表水的八大离子(Ca2+、Mg2+、Na+、K+、HCO3-、CO32-、SO42-、Cl-)数据,包含了农田、草地、森林、荒漠、沼泽5类中国典型生态系统。我们对数据进行了准确性检验,剔除异常值,整理后的数据格式更规范,提高了数据的可靠性。本数据集有助于认识各生态系统的水化学变化特征。
黄丽朱治林唐新斋唐新斋袁国富孙晓敏张心昱常学向孙晓敏褚国伟戴冠华杜娟程一松褚国伟郭永平何其华傅伟郭小伟郭永平何其华姜峻蒋正德来剑斌兰中东李猛李少伟李伟林静慧林永标刘文杰刘晓利苏宏新唐家良刘勇刚鲁志云路永正苏宏新唐家良汪金舫赵成义杨风亭
关键词:地下水生态站
红壤坡地土壤水分时间序列分析被引量:18
2007年
基于时间序列法,分析了2002—2004年3—9月茶园和农作区两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分与降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降雨为不相关序列,而不同深度(10、30、50、70和90cm)土壤含水量有高度自相关性,为自相关序列,相关时间域为30~45d.降雨和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土壤水分与降雨相关关系的主要因素.降雨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强度由表层到深层不断减弱,其在土壤表层(10和30cm)的有效性时间为7~8d;在深层有效时间长短不一,但雨后2~3d,降雨对土壤水分(0~100cm)的影响最显著.旱季土壤含水量与降雨的相关时间比雨季短1~3d,若持续5d降雨量小于5mm,土壤表层水分含量就会明显降低,可能引发季节性干旱.与农作区相比,降雨对茶园表层水分的影响较弱,但对深层水分的影响较强且持续时间长.
王晓燕陈洪松王克林傅伟谢小立
关键词:红壤土壤水分降雨时间序列分析
喀斯特坡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差异性研究被引量:27
2007年
对比分析桂西北喀斯特坡地5种土地利用类型0~20cm表层土壤含水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喀斯特生境条件下坡地土壤含水量受降水的影响明显,雨季和旱季差异显著。各土地利用类型间,灌丛类型由于枯枝落叶层而增强了土壤的保水持水能力;生态恢复林(板栗、木豆)种植初期,土表接近于裸地,蒸发强烈,应采取一定的蓄水保墒措施;混种有匍匐类作物的复垦坡耕地,其土壤水分条件则与撂荒多年草地相似。比较土壤层间含水量的季节差异,灌丛类型土壤有明显的层间蓄水补水能力。喀斯特山地应通过建立合理的土地利用类型,改变地表覆被状况进而改善土壤水分条件,为生态重建服务。
傅伟陈洪松王克林
关键词:坡地土地利用土壤含水量生态重建
桂西北岩溶山区峰丛洼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初探被引量:50
2006年
土壤水分是岩溶山区植被恢复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性限制因素。在桂西北岩溶山区峰从洼地,分析了不同利用方式坡面、洼地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坡面土壤水分(0~20cm)为中等变异,不同利用方式间具有一定的差异,自然灌丛、撂荒地土壤含水量较高,但板栗、木豆林地土壤含水量较低,且易受外界条件的干扰,其栽种早期应注意采取一定的蓄水保墒措施;与坡地相比,洼地受外界条件的干扰相对较小,土壤剖面含水量为增长型,其变化主要发生在表层,为中等变异;土壤水分沿坡面的分布规律较为复杂,在植被类型相对一致的条件下,坡位的影响相对较小。
陈洪松傅伟王克林张继光张伟
关键词:岩溶山区峰丛洼地土壤水分土地利用
桂西北移民迁入区典型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为调查桂西北移民迁入区农业开垦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人工松林、灌丛、灌草丛、甘蔗和玉米/ 木薯地表层土壤(0~15 cm)细菌、真菌遗传多样性和细菌代谢功能多样性。结果表明:与土壤细菌群落相比,土壤真菌具有较大的...
何寻阳苏以荣王克林傅伟张笑楠
关键词:BIOLOG开垦
文献传递
秸秆还田替代化学钾肥对喀斯特峰丛洼地春玉米产量及土壤钾素的影响被引量:11
2017年
基于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站2006年开展的玉米/大豆套作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利用2010—2014年监测数据,研究等量氮磷钾投入条件下,不同处理[对照(不施肥,CK)、全量化肥(NPK)、秸秆还田替代30%化肥钾(C7S3)、秸秆还田替代60%化肥钾(C4S6)]间秸秆还田与化肥施用的效果差异,以期为喀斯特峰丛洼地农田生态利用秸秆还田替代化肥量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施肥处理5年春玉米平均产量是不施肥处理的4.12~4.17倍,C7S3和C4S6处理产量分别是NPK处理的98.3%和98.7%,施肥处理玉米产量及秸秆量均随时间呈增长趋势。2)施肥使玉米秸秆中含钾量、春玉米籽粒吸收氮磷钾量均显著高于不施肥处理,但施肥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3)在钾素回收率、钾素吸收利用率、钾肥农学利用率以及钾肥偏生产力方面,C7S3和C4S6处理与全量化肥NPK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4)NPK处理年均钾素盈余量为3.00 kg·hm^(-2),显著高于C7S3处理(-1.90 kg·hm^(-2));而C4S6处理钾素年均盈余量最大,为8.22 kg·hm^(-2),实际平衡盈余率为7.4%。5)与试验初期相比,不施肥处理土壤速效钾含量下降15.9%,施肥处理极显著增加了土壤中速效钾含量(P<0.01);5年间施肥处理间年均速效钾含量增幅大小依次为:NPK>C7S3>C4S6,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6)经过8年耕作,土壤缓效钾含量在CK和C4S6处理中分别下降10.9%和4.9%,NPK和C7S3处理分别增加1.3%和22.4%。综上所述,秸秆还田替代部分化肥钾的施肥措施运用在喀斯特峰丛洼地可在保持春玉米较高产量的同时,维持土壤钾素动态平衡;其中60%秸秆钾替代量更有利于维持钾素表观平衡,而30%的秸秆钾还田量则更有利于土壤缓效钾的积累。
傅伟刘坤平陈洪松陈香碧林海飞张伟张伟
关键词:喀斯特峰丛洼地秸秆还田春玉米钾素平衡
桂西北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植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特征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评估桂西北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恢复潜力,为该地区的生态恢复和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人工恢复了13 a的落叶阔叶林(DF)、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EDF)和常绿阔叶林(EF)为研究对象,自然封育林(NF)为对照,设置固定样地,对每个样地内的植物群落进行调查,计算乔木径级结构、高度级结构、重要值以及多样性等指标。【结果】1)3种人工林(DF、EDF和EF)的植被恢复速度快于对照(NF),已形成乔木层。2)3种人工林的乔木径级结构均呈倒“J”型,高度级结构呈正偏态分布,其中DF比EDF、EF均多了4个径级和1个树高级,有效地提高了林分平均密度、树高和胸径。3)4种模式灌木层优势种组成相似,均为黄荆和青藤仔,而次优种则有所不同,NF以毛桐、盐肤木等多种阳性耐旱先锋种为主,DF则以银合欢、八角枫等多种耐阴喜湿润物种为主。4种模式草本层几乎都为多年生耐阴草本,且以蔓生莠竹为优势种,其中DF稀有种最多,群落异质性高,多样性大。4)乔木层4种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DF、EDF显著大于EF;灌木层各指数差异不明显;草本层的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表现为NF较大,但其均匀度指数较小。【结论】人工林的演替进度快于自然封育林,但自然封育林灌、草层的多样性高于人工林,3种人工模式中以落叶阔叶林恢复效果最佳,因此在今后的石漠化治理中可选用落叶阔叶林模式,并在成林郁闭后减少人工抚育,让其自然恢复,可在保证林分生长量的同时,维持住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陆志星陆志星韦铄星韦铄星李娟林建勇王平王平蒋燚傅伟
关键词:植被恢复物种组成径级结构物种多样性
2004-2016年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水体酸碱度和总溶解性固体数据集被引量:3
2020年
水体的酸碱度(pH)和总溶解性固体(TDS)是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的重要监测指标,可为生态系统水体质量长期变化研究提供重要数据。降水pH可以表征其是否为酸沉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pH则关系到水质是否对植物生长和动物饮用存在危害等。TDS是表征水体溶解性固体总含量的指标,同样影响到植物根系的水分吸收和动物的生存分布。本数据集收集整理了CERN农田、森林、荒漠、草原、沼泽5种典型生态系统34个生态站2004-2016年降水、地表水、地下水pH和TDS数据。本数据集可为分析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的酸碱度和TDS的时间变化和空间格局提供数据,可为研究中国典型生态系统水质酸碱度和盐碱化的长期变化提供数据支撑。
刘旭艳唐新斋朱治林袁国富袁国富王娇张心昱常学向程一松孙晓敏戴冠华杜娟程一松褚国伟戴冠华何其华傅伟郭小伟郭永平何其华姜峻蒋正德来剑斌兰中东李少伟李伟林静慧林永标刘文杰刘晓利苏宏新唐家良路永正鲁志云苏宏新唐家良汪金舫张志山杨风亭尹春梅张志明
关键词:生态站地表水
2014年亚热带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物种组成数据集被引量:5
2020年
喀斯特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当今世界上分布面积最大、保护最好、原生性最强的喀斯特非地带性亚热带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区。喀斯特顶级森林群落的植物资源清查、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研究对石漠化生态重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数据集记录和收集了2014年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25 ha森林动态监测样地胸径1 cm以上树种组成信息,包括61科147属227种乔木物种的学名、多度、重要值、叶习性、物种分布等信息。本数据集有助于了解亚热带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特征及动态变化积累数据,以及完善我国长期植被生态学研究的内容。
杜虎彭晚霞宋同清曾馥平王克林傅伟
关键词:常绿阔叶树种群落结构
桂西北喀斯特峰丛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坡面产流产沙特征被引量:94
2012年
由于缺乏长期定位观测资料,西南喀斯特山区坡地水土流失规律一直不明确,严重影响了该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和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的成效和进程。该文基于13个大型径流小区(宽20m、投影面积>1000m2)5a(2006-2010年)的定位观测资料,分析了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利用方式坡面降雨产流规律和地表侵蚀产沙特征。结果表明:观测期内年降雨量为1300~2000mm,无论平水年还是丰水年,不同利用方式坡面次降雨径流系数<5%,地表产流很少,降雨几乎全部入渗。不同利用方式地表侵蚀产沙模数虽有较大差异,但土壤侵蚀以微度(<30t/(km2a))为主,部分甚至只有0~5t/(km2a)。植被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对坡面降雨产流的影响较小,但人为干扰会增加地表侵蚀产沙量。该文为喀斯特坡地植被恢复重建和水土流失防治提供参考。
陈洪松杨静傅伟何菲王克林
关键词: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